音乐史上专写阿尔卑斯山的大型作品仅此一首。数百年来阿尔卑斯山中蕴藏了不少与音乐家创作生涯休戚相关的动人故事。
![]() 阿尔卑斯山和四位音乐家的情感故事 音乐史上专写阿尔卑斯山的大型作品仅此一首。 此山跨越了意大利、法国、瑞士、奥地利、德国、列支敦士登以及斯洛文尼亚等多个国家,欧洲的许多大地躺卧在他的怀抱之中,而音乐之都维也纳也正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盆地之中。 数百年来阿尔卑斯山的精神气质哺育了几代音乐家的创作灵感,阿尔卑斯山中蕴藏了不少与音乐家创作生涯休戚相关的动人故事。在此且容笔者叙说四位作曲家与此山的情怀。 理查·斯特劳斯学生时期的一次登山经历 《阿尔卑斯山》是作曲家最后一首交响诗,创作于1911年到1915年间,此时作曲家正在南德阿尔卑斯山麓别墅居住。 音乐描述学生时期一次登山经历,当时他在山上迷了路,回途中又碰上暴风雨。交响诗将个人感受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 乐曲包括二十二段,既描绘了阿尔卑斯山的严峻,也展现了他的柔美。 序奏为夜至日出,然后是艰难的登山,遇见苍松翠柏、潺潺小溪、精致木屋、急流瀑布、悬崖峭壁,还有那休闲游荡着的牛羊。尾声是日落的安详,一切都在夜幕中静悄悄地消失。 理查德·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共22段,选播13段。 勃拉姆斯吹响阿尔卑斯山的号角声 山民们常常用悠远的号声来安抚产乳的奶牛,传递问候、婚庆、产儿、疾病、死亡等信息。 从18世纪开始,才出现这种长号的正式乐谱。其中,1868年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登上瑞士铁力士峰后所谱写的最为著名。 勃拉姆斯积十五年构思和创作之劳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在其终曲的序奏中,一支法国号在小提琴颤音的背景上,和美地奏出一个动人的旋律,随后银色透明的长笛声与之呼应,那就是阿尔卑斯山的号角声。 勃拉姆斯曾将此旋律填词:“山高水长,我为你献上一千个祝福”,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他暗恋着的舒曼遗孀克拉拉。 1877年,勃拉姆斯来到被阿尔卑斯群山环抱着的一个风光明媚的小村——佩查赫,开始创作《第二交响曲》。 宜人舒适的环境,使他当年就完成这部被称为“田园”的交响曲。 乐曲一开始就用圆号以牧歌的温暖风格奏出第一主题,象是山间夕阳余晖投射出圣洁的光芒。 佩查赫这处避暑胜地后来又孕育了那首著名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他在此地与当时代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频繁往来,切磋乐曲。不过由于接触过密,竟使多疑的约阿希姆怀疑勃拉姆斯与其妻有染。 瑞士还有一个小镇顿恩也是勃拉姆斯喜欢的避暑胜地,这里秀美的湖泊被壮丽的阿尔卑斯山拥抱着,勃的乐思常常在湖边小路上散步时萌发。 1887年他到此构思《大提琴和小提琴二重协奏曲》。 阿尔卑斯山的宏伟显然加强了勃拉姆斯本来就有的大度气量。他在作曲时特意将小提琴比拟为约阿希姆夫人,将大提琴当作约阿希姆,或者把小提琴象征约,而大提琴就是勃本人。勃的诚恳以及曲中两个独奏乐器的融合,还有温馨的阿尔卑斯山牧歌,终于消解了两人的隔阂。 勃拉姆斯《第1交响曲》第4乐章 勃拉姆斯《第2交响曲》第1乐章 勃拉姆斯《A小调 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第2乐章 李斯特旅游岁月中的山中小景 1833年,李斯特在一次音乐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女性:玛丽·达古尔伯爵夫人,两人疯狂相爱,而玛丽为了李斯特竟不顾世人议论,抛夫弃子,与李斯特私奔漫游瑞士和意大利。玛丽不仅是恋人,也用自己的文学修养,影响着李斯特。 作曲家开始钻研歌德和但丁的作品,并进行作曲,写下了精美绝伦的《旅游岁月》。《旅行岁月》共三集,有风光、神话、文学、古迹和民间传说。 其中第一集《瑞士》共九首乐曲,描写他与玛丽在阿尔卑斯山区过着幸福恬静的生活,享受优美的湖光山色。 《瓦伦城之湖》里,优美的旋律伴和着温柔却带有忧郁色彩的和声,如湖水的涟漪和船桨的节奏。每当李斯特弹奏此曲,玛丽总是禁不住泪水盈眶。《泉水边》是一首充满自由自在精美装饰音的的小快板变奏曲。《思乡病》表现一种在巴黎生活良久时对田园的乡愁。他曾对朋友们说:“我唯一死而无憾的葬身之地是阿尔卑斯山。”在阿尔卑斯山间,李斯特和达古尔夫人第一个女儿出生了,李斯特初当人父,其欣喜欢悦,为女儿的幸福而祷告之情被写进了《日内瓦的钟声》中。 如果说理查·斯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是描绘壮观的山景,那么李斯特的《旅行岁月》则是借山景,写意境,抒发内心的感受。 笔者几年前游览瑞士,曾居于阿尔卑斯山间旅馆。清晨起来,闲走于农舍之间,心中飘浮出来的旋律,更多的是李斯特《旅行岁月》中的小景情调,而非斯特劳斯《阿尔卑斯山》里的大景“实体”。 李斯特:《旅行岁月 第1集》共9段,选3段 柴可夫斯基深山里的曼弗雷德 拜伦笔下的曼弗雷德伯爵是一位智慧哲人。由于厌倦现实,他孤独地走进阿尔卑斯山巅人迹不到的的堡垒里苦思知识和生命的意义。他拒绝向命运之神屈膝,拒绝修道院院长的挽救,一心寻求遗忘,宁愿在孤寂中死去。 舒曼曾以此题材写过音乐。 1885年初春,他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此曲,并把它献给巴拉基列夫。 第一乐章表现了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徘徊和苦思。 第三乐章的标题是“田园诗”,是淳朴山民悠闲的生活场面。 篇幅宏大的第四乐章,柴科夫斯基尽情刻画了曼弗雷德下了地狱,出现在地狱的狂宴中,遇见了情人的幽魂。最后管风琴的出现象征曼弗雷德灵魂升华,罪孽得到宽恕。 柴可夫斯基 曼弗雷德交响曲 行将结束本文时,笔者忽然悟到这四位作曲家写阿尔卑斯山各有千秋。可以用景、意、情、魂四字概之。 景 意 情 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