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戏曲

 JwwooLIB 2017-08-07
  一、杂剧
  据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 南杂剧”一词最早见于明代胡文焕收编的《群音类选》。而关于“ 南杂剧”的界说,论者各有不一。
  (一)“南杂剧”:
  现在一般认为所谓“南杂剧”,体制上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南杂剧在结构安排上与北杂剧有明显的区别。南杂剧完全可以根据创作者的需要,自由选择篇幅容量,既有一二折的短剧,又有八九折的长篇。
  其次,在南杂剧的演唱体制中,剧中每个脚色均可独唱,有的甚至还可以几个脚色一起合唱。这与北杂剧一人主唱到底的体制,也有明显的区别。
  再次,可能是南杂剧与北杂剧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套曲的运用上,北杂剧专用北曲,而南杂剧主要用南曲,也有南北曲相间或南北合套。
  (二)关于明代杂剧发展分期的分歧:
  二期说
  三期说
  四期说
  个人观点:二阶段,以南杂剧的生成与发展为线索
  1、明代南杂剧的初创
  ——明初至弘治正德年间(1368-1521)
  朱有燉《诚斋乐府》:
  《曲江池》中,每个脚色都有他们自己的唱段,其中第一楔子是末唱;第二楔子是旦唱;第一折旦唱,又有二净唱;第二折末唱,又有外唱;第三折旦唱;第四折末唱;第五折旦唱。
  《得驺虞》第二折,四个探子各唱【醉花阴】一支,末扮正探子与四探子同唱【喜迁莺】。
  《仗义疏财》中,李逵与燕青有时独唱,有时同唱。
  《牡丹园》中还有十个美人的同唱。
  《神仙会》中,运用南北合套的写法,前三折均由末扮吕洞宾唱北曲,旦扮张珍奴唱南曲,第四折全用北曲,但八仙及张珍奴各有唱词。
  刘东生《娇红记》杂剧,八折分上下两部,虽仍用北曲,但已突破一人独唱的规律,开卷即有金童玉女同唱《赏花时》一曲,下部第一折又有末旦同唱《曼菁菜》一支。
  杨景贤《西游记》的杂剧,六本二十四折,主唱脚色(人物)有19个。
  贾仲明《吕洞宾桃柳升仙梦》杂剧,全剧四折,四套曲子全用南北合套,基本上是一支北曲一支南曲次第交接,由末、旦轮唱,末唱北曲,旦唱南曲。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走向宫廷化、贵族化的道路,伦理教化、宗教迷信和歌功颂德成为这一时期杂剧的主要思想倾向。
  2、明代南杂剧的繁盛
  ——明嘉靖至明末期间(1522-1628)
  (1)表现
  A.作家:
  当时除一些专著杂剧的作家如杨慎、徐渭、冯惟敏、王衡、汪道昆、陈与郊、许潮外,几乎所有的传奇作家都作过杂剧,例如:
  梁辰鱼《红线女》
  (四折,北曲,旦唱)
  梅鼎祚《昆仑奴》
  (四折,北曲,末唱)
  王骥德《男王后》(曲用北调,而白不纯用北体,一、四折旦唱,二折旦、贴旦、小旦唱,三折小旦唱,四折旦唱)
  《倩女离魂》、《弃官救友》、《两旦双鬟》、《金屋招魂》(四剧都是四折,南曲)
  叶宪祖《夭桃纹扇》(八折,南曲,众唱)、《碧莲绣符》(八折,南曲、南北联套,众唱)、《丹桂钿合》(七折,南曲,众唱)、 《素梅玉蟾》(八折,南曲,众唱)
  ……
  B.作品
  据曾永义《明杂剧概论》,隆庆(1567—1572)以后到明末共有杂剧235本。
  就剧作的折数分,一折的有76本, 二折的有9本,三折的有8本,四折的有80本,五折的有11本,六折的有18本,七折的有12本,八折的有16本,九折的有4本, 十折的有1本。
  就南北曲类分,作北曲者84本; 作南曲者67本; 南北曲兼用者60本;南曲、合套兼用者8本;南北合套者3本;南、北曲、合套并用者2本。
  徐    渭《四声猿》:
  《狂鼓吏渔阳三弄》(1折,北曲,众唱)
  《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南北合套,第一出生唱,第二出旦外双唱)
  《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北曲,第一出旦唱,第二出旦唱、众唱)
  《女状元辞凰得凤》(五折,南曲,众唱)
  (2)关键作品
  王九思:《中山狼》(一折,北曲,末唱),开始了单折子杂剧的一个新时期。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开始有所关注现实,进行讽刺性批判,抒发胸中情感。
  康海,   《中山狼》
  王九思,《杜子美沽酒游春》
  徐渭,   《四声猿》
  王衡,   《郁轮袍》
  徐复祚,《一文钱》
  ……
  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经过现代专家学者的认真讨论,“传奇”的概念已经明确为两种文学体式的代称:
  一是“唐宋传奇”,指短篇文言小说;
  二是“明清传奇”,指由南曲戏文直接发展而来的戏剧文体。
  二、传奇:
  (一)定义
  明传奇的体制主要有如下特点:
  1.各本分出没有限制,短的十馀出,长者百馀出。一般在四五十出左右,分上下两本。
  2.首出“副未开场”,介绍剧本的创作意图与剧情大概内容,使观众对剧情有大概了解,正戏演出从第二出开始。
  3.正戏由唱辞、念白、科介三部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戏剧冲突。
  4.乐曲较之早期的南戏更丰富,可以借宫犯调,可以换韵。引子和尾声是一出戏乐曲的开始与结尾。中间过曲较灵活,根据剧情来安排。各类角色都可以唱。独唱外有分唱、轮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犯调:即从旋律风格相接近的不同曲牌中,截取一些旋律片段而使之连接,组成为新的曲牌,并命以新名。
  4.角色丰富。生旦外贴丑净末七大类。细分还有小生、小外、老旦、小旦、小丑、副净、副末等各名色。
  (二) 汤显祖与“四梦”
  1、生平:
  少有才名,后进入官场。生性耿直,因此官场不顺。不过,在文学上的地位,却是同时代的人很少能及的。
  汤显祖一生作有《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等五种传奇,其中《紫钗记》是根据《紫箫记》修改而成的,又因四剧中皆有梦的情节,故将四剧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另有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书信集《玉茗堂尺牍》等。
  2、《牡丹亭》解析:
  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如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
  ——冯小青
  A.题材来源: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微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 《牡丹亭·题词》
  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ⅰ 在话本中,杜丽娘之父杜宝和连姓名也没有的“教读”,没有什么动作或表现,而汤显祖则突出地强调了他们的卫道者立场。杜宝和陈最良都以严格的封建主义教育来束缚杜丽娘的身心。
  ⅱ话本中杜、柳二人之父都是现任太守,门当户对,完全符合封建婚姻的标准,故婚姻之缔结,并无任何波折。而《牡丹亭》中柳梦梅被改写成普通书生,他与杜丽娘相爱,一再遭到阻挠。
  ⅲ话本中杜丽娘几乎是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秀才”,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淑女色彩。而汤显祖则强调和突出她的叛逆性,以及要求挣脱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
  话本写到杜丽娘还阳以后,双方父母都承认这一“宿世缘分”。最后柳梦梅升任临安府尹,杜丽娘生二子,俱显贵。夫荣妻贵,得享天年。《牡丹亭》虽然也以“敕赐团圆”为结局,但柳、梅二人却经历了种种曲折,甚至与杜宝展开多次面对面的斗争,一直争到金銮殿上,才赢得最后的胜利。通过这一系列的斗争,不但充分写出了爱情的力量,而且也表现出杜丽娘那种“情之所终,一往而深”的坚持精神和顽强态度。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斗争性。
  B.“情”与“理”的冲突斗争: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者。
  ——《牡丹亭·题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