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介绍,自己从小就喜欢做衣服,当别的孩子在看故事书时,她看的却是裁剪书。15岁时,王彬就穿上了自己做的衣服,“车工是要练出来的,除了给自己做衣服外,我还给爸妈每个人都做了十几条裤子”,王彬笑言。高中毕业后,王彬读了财务专业,学成后也从事财务工作,但在这期间,她依然“不务正业”,有时间就看裁剪书、做衣服。 工作两年后,王彬决定转行,她先是在服装外贸公司做样衣工艺检验等工作,后来又专门学习了男士西装的制作,并在28岁时选择去当时的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继续深造,学习系统的服装专业知识,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公司——上海雅缇服装有限公司。 传承:秉承考究的制作工艺 “我做过时装、西式礼服,但是真正吸引我的还是旗袍,当我年近40的时候,我问自己什么衣服能让我做到退休,做一辈子,答案就是海派旗袍,旗袍很女人,我特别喜欢。”王彬说。于是,2010年,王彬成立旗袍工作室,提供旗袍私人订制服务。 旗袍 旗袍制作是一门传统技艺,量体、选择面料、缝制、做盘扣、打扣子等每个步骤都十分讲究。以量体为例,时装数据一般只有胸围、腰围、衣长等5、6组数据,而旗袍制作的数据一般有18到20个,遇到特殊体型,可能要量30多个,单单在脖子部位,就要精细到量颈围、颈根围、领高等5组数据。 一个小小盘扣的制作也同样讲究,要先把面料烫平、挂浆,阴干后,将布料按45度角剪的斜条,对折后缝制,再在里面嵌入铜丝,之后再挂浆、烫平,前期的盘扣条子就制作好了,最后再把条子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花型盘制。王彬说:“钉盘扣时,每一个扣子的针脚都要一样,最原始的‘一字扣’,每个扣子的针脚数都要一样,最考验‘功力’。”
考究的工艺需要精湛的技术来支撑,据王彬回忆,当初跟一位老师傅学做旗袍时,每天至少要打二三十个扣子,打完后每个扣子大小要一模一样,才算过关,做得多了,指甲都疼得厉害。不过王彬认为,“不像时装上的拉链那样直来直去,穿旗袍是一个扣子、一个扣子地扭进去,婉约含蓄,这就是上海女人的味道。” 海派旗袍采用立体造型裁剪设计,裁剪是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而王彬在2005年获得服装制版师一级高级技师的认定,有着丰富的裁剪经验,在缝制过程中还要运用刺绣、镶、嵌、滚等工艺,选用的缝衣针也要精挑细选,针一定要光滑顺手,如果针尖上有不易察觉的细小倒钩,在缝制时就会损坏精细的面料。
繁复的工艺使得定制版旗袍的制作周期延长,“从打版到成品,最快也要两个星期”,王彬说,“好的旗袍师傅,给旗袍钉扣子的话,一天最多只能钉两件。”
王彬一直致力于复兴中式摩登,选择较为接近的面料,为客人修复老式旗袍;整合一线技术人员,深入宋锦、罗、香云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料的研究,将深藏在故宫博物院中的瑰丽纹样运用到旗袍上。 ![]() 创新:为海派旗袍增添新魅力 在秉承传统技艺的同时,王彬也在研发新的制作工具、面料、盘扣花型。在工作中,她总结量体的经验,研发“服装量体专用尺”,不仅在企业内实施,并申请专利。 ![]() 为了给客人做出最合适的旗袍,王彬还学习了四季色彩理论,根据每个人的肤色、头发色、瞳孔的颜色、嘴唇的颜色,甚至笑起来脸上的红晕等自然色调,从130多块色布中“诊断”出适合客人的最佳色彩,并就服饰的整体色彩搭配进行指导。
除了一字扣、蝴蝶扣、凤凰扣等传统的盘扣花样外,王彬还琢磨设计新的盘扣花样,其数量之多,连她自己也数不清。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王彬应大赛主办方邀请,现场展示中国盘扣的制作并为参观者提供盘扣制作体验,市领导、国际组委专家先后到盘扣展区视察参观,并给予极高的肯定与赞扬。 ![]() ![]() 凭借对各种面料的熟悉,王彬尝试开发新的面料,其中设计的提花锦面料,由真丝、棉等7种成分织就,面料本身就自带有立体浮雕效果的花纹,整个上海属王彬独有。
经过几年的发展,王彬的旗袍手艺在上海滩也小有名气,昆剧院的演员、影视明星都是她的熟客,“不要觉得旗袍离我很远,喜欢就要穿,穿上才有感觉。” ![]() ![]() 好的手艺需要传承,王彬每年都会带徒弟,目前正在带的徒弟有两个,“具体带过多少徒弟,我自己也没有数过,但这么些年下来,一两百个肯定是有的。”
对王彬而言,今年是喜事连连:旗袍作品得到红帮传人的认可,并拜红帮大师柴建明为师,传承中国手工技艺;街道推荐上海雅缇服装有限公司及王彬首席技师团队参加了杨浦区首席技师工作申报并入围;第二个工作室也将于10月开业。对于未来发展,王彬充满信心,“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穿旗袍、喜欢中国传统服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