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活情感,乐在课堂

 GXF360 2017-08-08

■文/周红 周萍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个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发动、组织、促进、增力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为创设经过优化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在教师引导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情境中,产生积极的个体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促使儿童积极参与学习,使其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一、从情节入手,创设情境,带动学生个体情感体验

对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的文本,教学时依据故事情节起伏变化,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感氛围或情境,带动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强化自我认知行为。如《丑小鸭》一课紧扣“丑小鸭生命历程的变迁”这一情节线索,我抓住变迁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凄惨动人情节,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调动学生内心情感体验,激发个体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产生同情怜悯、对现实的残酷产生憎恶、对主人公历经磨难的生命蜕变、升华产生喜悦、赞叹等。这些情感体验必然引发思维深层次活动,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最佳状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必须依附的基石。在其触发下,学生有感而发,在交流讨论中最终实现对自我生命成长的思考,把语文学习引向未来生活。

二、从难点入手,直观展示,诱导学生个体情感体验

在对教学中抽象事理的理解方面,可将承载事理的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依据事物发展变化,对形象进行比对、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化抽象为形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由易到难、化难为易的目的。例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利用图片展示喜鹊的平凡与普通,甚至丑陋,展示孔雀的美丽、骄傲以及它最终的难堪和惭愧,让学生在对直观形象的比对中感知到“骄傲使人落后”这一抽象道理。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利用实物标本,把蝌蚪到青蛙的整个蜕变过程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在新鲜好奇的情感体验刺激下,对需要认知的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分析,既掌握了由蝌蚪到青蛙的各个过渡时期的特征,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由课内走向课外。

三、从重点入手,巧设疑问,激活学生个体情感体验

知识性强的文本,可紧扣学习重点,巧妙设计问题,激活探究的热情,使其自探自究,解决未知。如《奇妙的眼睛》一课,我直接从本课的重点“理解几种特殊眼睛的作用”入手,设置以下问题:“人的眼睛有什么作用?它能看清几万公里以外的东西吗?它能在水面下几千米看到水面上的情景吗?我们今天要认识几种奇妙的眼睛,它就能做到这些!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谁的眼睛最奇妙?奇妙在哪里?又有什么特点?”这样由惊奇产生疑问,激活学生探究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达到解疑答惑的目的。

四、从板书入手,唤醒学生个体情感体验

对形象生动的童话类文本,可从板书入手,精心设计直观图片及板画,唤醒学生个体情感体验,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我在教学时,设计出小马、小鸡、小鸭等形象卡片,当生动活泼的小画家们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我让学生阅读文本,回答它们留在雪地里的爪印或蹄印是什么样的,同时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下学生正确的描述,随后用简单的几笔将这些“痕迹”勾勒成小动物们在白雪红梅的美景中玩耍嬉戏的图画。当学生看到这幅图时,惊异和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直观地体会出了作者想象的绝妙,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习是一种超越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必须经过主体的努力,必然存在着“苦”的因素。如果能从文本特点出发创设和优化学习环境氛围,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个体情感体验,必然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快乐。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编辑 聂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