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江花月夜》(中) 张若虚

 我的小孙孙全全 2017-08-08





《春江花月夜》(中) 张若虚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21:11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们讲唐诗,讲《春江花月夜》,讲诗歌王冠上这颗最璀璨的明珠,可是最美丽、最美好的事物,往往就是远观易,而把玩之、透彻地理解、感悟、把握是非常难的。就像这首《春江花月夜》,人人皆知其美,但它为什么这么美?为什么在由唐到宋到元到明中叶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被人重视,可后来却又获得了“孤篇横绝,竟成大家”,甚至“孤篇盖压全唐”的盛誉?甚至对它的作者张若虚而言,这首《春江花月夜》也可谓是“孤篇横绝”了。张若虚虽然号为“吴中四士”,但生平事迹并没有多少流传下来,可见其即便生时也并不属于声名显扬之辈。而且他总共有两首作品留下来,除了这首《春江花月夜》,还有一篇五言排律的《代答闺梦还》。而那一首《代答闺梦还》,则不过是平常之作。在他仅留传于世的两首诗中,除了一首平平之作,另一首就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了,这不也让人觉得奇怪吗?种种疑问只有从诗本身入手了!


我们上次花了一集的时间,才解读了第一组的两联四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应该属于典型的七言歌行,它四句一转韵,形成一组,形式当然非常像绝句,当然平仄上、格律上还不是绝句,全诗共九组,也就是有九次转韵。从全诗的章法和布局来看,这九组诗句,其实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前四组的“望月”和后五组的“游子思妇”。当然这也是传统上一种比较简略的分法。若从内在逻辑上看,也未必尽然如此。我们还是从较为容易的两大组群的分别入手。

先来看“望月”的部分,也就是前四组,十六句诗。我们上次已经讲了前四组中的第一组:所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写的“月生”。我们重点分析了“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那个“生”字,都是“生命”的“生”,而不是“上升”的“升”,可见出其中孕育、生长的境界来。明月既生,春潮与共,故而“千江有水千江月,何处春江无月明”。所以第二联“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它的重点其实已经悄无声息地从“月生”过渡到了“月明”。“滟滟随波”,这里的“滟滟”其实就是波光荡漾的样子,因为有千万里的波光荡漾,也就是水与月之间的光影交相辉映,所以才能点出“月明”。

正是因为这种月明和光影,才在诗歌的潜在逻辑中延伸出了第二组的描写:“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般解读这一组,重点都放在“芳甸”与“花林”上。因为后人解读《春江花月夜》大多必说的一个观点,就是讲张若虚落笔处处细致,对于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都能照顾到,认为题目中的五字环转交错(环转,循环,旋转。《鬼谷子·内揵》:“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大仪。”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日月星辰,若皆是气,气体轻浮,当与天合,往来环转,不得错违。”),各自生趣。甚至还有人专门统计说,“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有两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也只有两见。而这第二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就是对“花”字的重点关照。当然后面还有一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但那个“落花”就不如此处的“花林”重要的多。


对于这一类观点,我个人觉得,当然这样的分析很细致,但并不是有多大的必要。张若虚之所以能对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处处顾及、皆有表现,是因为诗题本来就是《春江花月夜》。而张若虚这篇顶峰之作,因为抒情、哲思的需要,对这五字五景随手写来,自然交相辉映,各自成趣。 我想,他若是刻意地去琢磨,要写多少个“春”、多少个“江”、多少个“花”、多少个“月”、多少个“夜”的话,那么这篇《春江花月夜》就绝不可能成为传世名作。这就像我们在《声声慢》里讲到的,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自是千古名句,浑然自成。而后来的乔吉模仿之作“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只从技巧入手,这纯属“东施效颦”。事实上,如果放下执念,放下所谓要写几处“花”,这第二组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它的重点根本并不是在讲“花”。“江流宛转绕芳甸”,“甸”这个字原来是指“王田”。《说文解字》说,“甸者,天子五百里地”,是说天子都城周围的五百里田都属于王田。所以在古人那里,“城”外属“郭”,“郭”外属“郊”,“郊”外就是“甸”。那么“甸”其实也就是“郊外之地”,而“芳甸”就是“芳草丰美的郊外之地”。我们现在去内蒙、去新疆,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有一种地貌叫“草甸”,草甸和草原略有不同。而“草甸”它的形成大多都是在河漫滩的地段,所以同样“芳甸”的形成一定大多是在江滩地段。那么“江流宛转绕芳甸”是要突出这些芳甸、草甸的芳草丰美吗?你看下句说“月照花林皆似霰”,“霰”这个字是天空中那种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似霰”就是说在月光中的照射下,连春天的芳草与鲜花都显得这么样晶莹洁白。


那么这是不是在说芳甸与花林之美呢?其实通过“江流绕芳甸”、“花林照似霰”,诗人重点要表现的在后一联,“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空里流霜”,所谓“飞霜飘雪”,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又叫“流霜”。“流霜不觉飞”,就是说天空中处处都充满着那种如霜、似雪、似霰的颜色的感觉,那么这种颜色是什么样的颜色呢?所谓霜、雪、霰毫无疑问都是银白色的。既然所有的空间里都弥漫着这种颜色,故而“汀上白沙看不见”也就非常正常了。白沙当然是银白色的,因为所有时空里都弥漫着如霜、似雪、似霰的银白色,所以白沙就看不见了。那么为什么所有时空里都弥漫着这种如霜、似雪、似霰的银白色呢?是因为有月光啊!所谓“月华如水”、“月华似练”。当月亮把它的朗朗清辉洒遍寰宇、洒遍大地的时候,它的光芒则无处不在。所以即便是那句“江流宛转绕芳甸”,也是说江水在流淌之中反衬出月华之光,笼罩着草甸与花林中的银霰,这正从“滟滟随波”、“春江月明”而来。所以第一组四句写的是“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是“月生”,而第二组其实借芳甸、借花林重点要写的是“月光、月华”。请注意这里的月光与月华,并不只是美,他要说的是这种美丽的月光与月华弥漫了所有的时空,它无处不在,无所不笼罩。

所以紧接下来第三组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一联紧接上一组而来,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因为月光、月华无处不在、无所不笼罩,充塞全部的时空,所以“江天一色无纤尘”,也就是连细微的灰尘都消失不见了,天地一片纯净。而这片纯净的天地,全部属于月亮。这是一片怎样浩大而纯净的时空啊!而这片时空中的核心,甚至是这片时空的主宰,就是“皎皎空中孤月轮”!请注意:既然说是“月轮”,那么就是圆月、就是满月。在这片浩渺而纯净的时空中,那一轮孤月,那一轮满月,它的光华无所不在,它仿佛就是这片时空的永恒主宰。可是就是在这个伟大的主宰面前,竟然出现了一个单薄的、瘦小的、清矍的甚至也是永恒的身影——那就是人类的身影。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什么人最初看见这浩渺的明月,而这时空的主宰——这明月又是在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类的光明?这简直是就是天问!而且“何人初见月”与“何年初照人”,细细想来这两句貌似突兀之问,却又有无穷的妙用。此前讲月生、讲月明、讲月华、讲月光的无处不在、无所不笼罩,其实是营造了一个浩渺纯净的空间。但这一句“何人初见月” 、“何年初照人”,时间上的终极之问立刻宕开一笔,在空间的体系里突然生出时间的坐标,于是时空的坐标体系才完全、真正的确立起来。而且在时间的体系里,原来在空间中仿佛绝对主宰的孤月,既然说“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那么人与月的关系则一下子变得平等起来。人的出现相对于天空中的明月,虽然卑微、虽然渺小,但在这两句平等关系的连环提问中,人与月不仅形成了面对面的对等关系,而且与月相对的人,竟然隐隐还有先发的优势。


于是江畔那个瘦小的身影,面对皎皎空中的一轮孤月,面对那片时空里的光华主宰,居然说出了最自信、也最深邃的文明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第四组的第一联,这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到这一句终于尽显大唐气象、盛唐气象,尽显中国的诗歌、文学与艺术的巅峰气象,也同样尽显中国的文化、历史与文明的巅峰气象!这一句首先表现出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在这一片浩渺而纯净的时空中,月亮仿佛是永恒的主宰,永恒的存在,可是生命本身是流动的、是鲜活的、是更替的,是有着生机与希望的。人之为人,虽然有生老病死,但却有精神的终极追求;文明之为文明,虽然有兴衰更替,但却有薪火相传、有价值的永恒绵延。所以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我这渺小的生命虽然在江畔、在此夜仰头望月,对明月、对这时空的主宰,充满了敬仰,可我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作为文明的传承者,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祖先的血液,燃烧着文明的薪火,传承着整个族群的价值、追求。这样的流淌、这样的燃烧、这样的传承,哪怕面对这样浩渺的时空,哪怕面对这样光华四射的明月,也自有其价值,也自有其芬芳!而那明月徒然年年相似,岁岁如此。于此而言,我这渺小的灵魂的主宰,又何尝逊于你那伟大的时空主宰呢?所以在春江之畔,与明月相对的,并不只是一个渺小的身影,即便面对光华四射的明月,面对这永恒的时空主宰,人之为人,作为生命的主宰,灵魂的主宰,生命与灵魂、价值与精神,于此毫不逊色,同样要与那明月一般,在这浩渺的时空中,绽放出永恒的生命光彩!


到此,人与月终于由相对立达成了统一,故而人望月,月照人,俱显深情,既为引出下一组的游子思妇之情,也为人与月光华相映的此情此景,诗人笔触忽转,生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浩叹。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那光华无所不在的明月,忽然变得深情起来;一句“但见长江送流水”,那如水的时光与如时光般的流水,也一下子变得深情缱倦起来。这是从哲思到深情的过度,这是从深邃到深婉的衔接。正是因为既有哲思又有深情,既有深邃又有深婉(含蓄委婉。《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韩吏部下》引《蔡宽夫诗话》:“ 退之 诗豪健雄放,自成一家,世特恨其深婉不足。”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骚以含蓄深婉为尚,赋以夸张宏钜为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沉归愚 ﹞《落第咏昭君》云:‘无金赠 延寿 ,妾自误平生。’深婉有味,皆集中最出色诗。” 清 方宗诚 《序》:“叙悲欢离合之迹,传幽忧宛结之思,或含蓄而深婉,或沉郁而顿挫。”),这首看似平常的《春江花月夜》,才那样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从哲思到深情,从深邃到深婉,那个化字若虚又化虚若实的张若虚,他又会如何表现呢?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