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夷山这个距地面近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的建筑,你知道吗?

 静水深流JSSL 2017-08-09


武夷山有一处令人惊叹的景观,在距地面近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一组类似屋梁的木构架,一半嵌入岩崖空隙处,一半露在岩壁外,这种用隼卯相接的木建筑遗存,武夷山民间称其为“天车架”,是明清以来武夷山当地富豪商家用以抵御匪暴侵犯的寨防崖居。    

天车架寨防遗址位于具有典型丹霞地貌特征的武夷山慧苑坑双燕峰丹霞嶂。这是一座巨大的条状岩峦,犹如半壁被红霞染过的赤壁,因而叫丹霞嶂,海拔453米,相对高度229米。亿万年地质变化形成的两侧绝壁,垂直如墙,南面峭壁出现了地质发育时期就产生的天然断裂带,其上间隔出现七处大小不等的洞穴。裂罅的节理略斜,呈东西走向。裂罅使上下两层之间形成的洞穴有两米多高,宽十一二米,长三四十米,是极险的“空中走廊”,更是天然空旷的避灾避险处。据专家考证,此岩崖洞穴早在数千年前,就有闽越人居住过。    

据《崇安县新志》载,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崇安县朱、万、潘、邱、衷等大家族,为逃避战乱,决定举家逃难。哪里是最好的避难场所呢?经人勘测,慧苑坑的丹霞嶂是理想的驻足之地。丹霞嶂洞穴外窄内阔,可容纳80多人居住。洞穴三面环山,一面临空,阳光虽然照入不多,但山风过此不猛烈,因此温差不太,雨季雨水不会直接打湿木构建筑,所以洞口遗迹可以完整地保存至今。这些富豪们就择此建了木构寨防。    

位于丹霞嶂的遗存,是武夷山现存天车架寨防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远望天车架寨防遗存,镶嵌于半崖岩穴,上不见天,下不着地,顶层有危岩覆盖,下临深渊绝了通堑,俨然空中楼阁。再细观穴中建筑,大小数十间,一色木质构架,或深藏,或临崖,悬楼吊脚,风格古朴,恰如燕巢附梁,体现了武夷山民间工匠的建筑智慧和胆识。    

那么,为何要把这样的木构建筑喻为“天车架”呢?所谓“天车”,有悬空而置的绞盘车的意思。架,就是纵横交错的木构建筑。天车架绝临峭壁,无路可行,赖以上下其间的交通工具就是借助绞盘起降的绞索,把人或生活用品吊至洞穴内。洞外的几根杉木既是防护构件,又是用来当作起吊物体的机械支撑架,所以称之为“天车架”才恰当不过。    

清咸丰年间,崇安县城南的士绅衷沂溪,第一个选择了丹霞嶂,他花巨资请木匠在此架辘轳,从崖脚吊木料至洞穴中,再倚峭壁之势架设木楼、厢房和贮藏室等。战乱过后,仍有富豪人家不舍崖居,留居于此多年,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最后一批崖居者才下山居住。在申报“世遗”时,天车架中那些完好的木构件和崖居者用于舂米的石臼、陶瓮、瓷盘、木盆等生活用品,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邹全荣/文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