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至27日,我与上世纪50年代曾在原巴彦淖尔盟委机关工作的张静远同志,60年后重返阿拉善,到处走了走,看了看。从阿左旗的巴彦浩特到额济纳旗的达来呼布,由中蒙边境的策克口岸到东风航天城,再到阿右旗的额肯呼都格和巴丹吉林沙漠地质公园,然后又绕经甘肃金昌、武威、景泰,沿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宁夏中卫返回乌海,行程3000多公里,亲眼目睹了阿拉善60年的变化,感受很深。 1950年3月25日,我从宁夏军区跟随阿拉善旗工委第一任书记曹动之同志到阿拉善旗工作。在阿拉善工作生活了12年,经历了剿匪斗争、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对阿拉善有着特殊的情感。 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很大,老年牧民也有了最低生活保障 刚刚解放的阿拉善,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和宁夏军阀马鸿逵的多年反动统治和封建制度的束缚,人民生活极其艰难。郭栓子土匪盘踞在贺兰山,对宁夏银北地区和阿拉善牧区烧杀抢劫,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德王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在中蒙边境图克木、沙尔扎、拐子湖一带抢劫掳掠残害牧民,造成了700里无人区,国民党特务大肆活动,造谣煽动,企图制造大暴乱,阿拉善的局势很不稳定。 解放初期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剿匪肃特,尽快稳定阿拉善的局势,恢复生产和牧区正常的生活秩序。在宁夏省委和内蒙古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19兵团65军的大力进剿下,经过几个月的剿匪斗争,争取了德王李守信残部1000多人投诚,剿灭了土匪郭栓子,破获了国民党特务组织“西北反苏反共委员会”,抓获了特务头子,阿拉善开始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经过8年的努力,阿拉善的党组织始终坚持“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正确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党内民族统战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做好民族上层团结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展牧区群众工作,坚持“三不两利”的牧区政策,扶助贫苦牧民发展生产,大力开展贸易,畜牧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当地民族干部慢慢成长起来,慎重地对阿拉善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阿拉善虽受“左”的错误影响,出过一些差错,但仍然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改革开放30年来,在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阿盟盟委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加大开放程度,大力发展工业,依据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煤化工、盐化工、金属矿产等优势产业,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2008年,全盟生产总值达1810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5.3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00元,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7060,元,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乌海市的16200元,农牧民纯收入也接近乌海城郊农民7830元收入水平,老年牧民也有了最低生活保障。 阿拉善人民依然铭记着为阿拉善旗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曹动之 曹动之同志是解放后中共阿拉善旗工委第一任书记。1950年7月31日,在宁夏省委开会返回途中,遭贺兰山樊家营子土匪郭栓子和叛匪孟巴图伏击,曹动之、张永祥、杨万山被杀害。 今年6月24日,我和张静远与盟委委员、统战部长查斯太一起专程到贺兰山“曹动之殉难地”,祭奠曹动之、张永祥、杨万山烈士,向他们敬香献花、鞠躬敬礼,以表我们深切的哀思。 曹动之同志,1906年出生于陕北横山县,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早年参与了陕北红军和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也是陕北最早的民族工作者之一,曾任中共红军到达陕北后成立的蒙古工作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伊克昭盟工委委员兼军事部长、乌审旗工委书记,支持奇金山、王悦丰创建了西乌审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甘宁边区保卫战和解放宁夏战役。1950年初,宁夏省委派曹动之到和平解放的阿拉善旗担任工委书记。 曹动之同志在任阿拉善旗工委书记的短短四个月中,按照中央和省委指示,团结和平起义的民族中上层人士,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阿拉善旗自治区人民政府,争取德王李守信残部1000多人投诚,并妥善安置了他们的生活,坚持团结进步的方针,妥善处理了民族上层内部矛盾引发的“头道湖事件”,维护了阿拉善旗内部的稳定,积极安排部署了抗击土匪郭栓子保卫定远营的工作为胜利保卫定远营人民的生命财 产安全进行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工作。 1950年,在土匪郭栓子袭击定远营的前半个月,定远营形势紧张,人心惶惶,在家主持工作的旗工委云祥生副书记写信报告了曹动之。正在银川参加宁夏省党代表会议的曹动之于7月21日匆匆搭乘一辆私商的货车赶回定远营。这辆靠木炭发动的汽车,120公里的路走了三天,临到定远营不远处的红石头村时又坏了,曹动之遂步行赶回工委机关。7月24日,曹动之又紧锣密鼓地召开了旗工委扩大会议,分析了阿拉善旗的形势,研究、部署了抗击土匪可能袭击的具体准备,并做好稳定工作。动员旗工委、保安总队政治处、宁夏派驻定远营的贸易公司、盐务局等全体工作人员,要拿起枪来,自己保卫自己。土匪来袭要坚决抵抗,顶住打,要以不怕流血牺牲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保卫定远营,号召大家“我们把命就交到这个地方了”。 工委会议以后,他又和旗政府罗巴图孟柯副主席动员旗政府军政警人员提高警惕,维持治安,稳定社会秩序。 经过两天紧张的部署,7月26日,曹动之带领保安部队政治处干事杨万山、警卫员张永祥三人骑马到银川参加省委工作会议。7月30日下午,省委会议刚开完他就赶往山前苏峪口。就在当天,郭栓子决定袭击定远营,孟巴图叛变投匪,连夜召集樊家营子防卡人员封锁了路口。 7月31日凌晨,郭栓子匪首谢占奎,纠集阿旗叛变投匪的孙祥、陶克图巴依尔,带领匪徒60多人,携步枪42支,机枪1挺,对旗工委和旗政府所在地定远营发动了袭击。 就在这一天凌晨,曹动之一行翻越贺兰山经过樊家营子。叛匪查明只有三人三骑,遂派毛洛木、闫米仓、张锁锁、曹格丢伦四人,抄捷径赶到窄狭的弯道处设伏。毛洛木持三八式步枪向曹动之开火,打倒坐骑后射杀了曹动之书记,警卫员张永祥隐蔽在一块石头下奋力还击,终因地势不利,与杨万山先后被杀,壮烈牺牲。 2009年6月24日我同张静远、查斯太祭奠曹动之烈士时,见到山沟小道旁地质队竖立的一根水泥柱子上标有“曹动之殉难地”。贺兰山封山育林派出所人员都知道,就在这根简陋的石柱下闪耀的是阿拉善旗解放史上的一颗星。听说在木仁高勒1950年65军剿匪部队3名战士牺牲之处还建了烈士陵园。阿拉善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依然铭记着为阿拉善解放而献身的革命烈士,令人欣慰。 孪井滩引黄灌区移民开发前景广阔 阿拉善地处沙漠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荒漠化逐年扩大,沙尘暴危害增多,草场退化严重,牧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遇到严重困难。阿拉善盟委和行署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作为最大任务,实施退牧还草还林的重大决策,在贺兰山天然林区,额济纳河下游胡杨林区,北部吉兰泰、敖伦布拉格、银根、乌力吉、树贵、塔木素、拐子 湖、古日乃湖800多万亩片、块、带结合的天然梭梭林区,腾格里沙漠东缘林草飞播区,实行封育保护,在年降水200毫米以下的不宜放牧的荒漠草原,逐步清退牧民,沿黄河边缘条件较好的地区,有重点地开发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农牧民转移搬迁,引导农牧民走高效节水生态农牧业之路。孪井滩引黄灌区移民开发试验区建设就是一个典型。 今年6月25日,我特意到阿左旗南部嘉尔嘎勒赛汉镇看了看。当年这是一块纯牧区,叫乱井子,因为好依尔呼都有两眼好水井,牧民在周围放牧,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我常到这里下乡,结识了不少牧民朋友。 现在再到这里一看,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渠纵横,防护林成网,玉米生长茂盛,民建筑整洁,小镇上街道两旁,中小学校、医院商店林立,各项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派河套农村风光。 据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同志介绍,孪井滩引黄灌区工程,是1990年由国家水利部批准立项的,1991年动工兴建,1993年通电上水成功。这个扬水工程是从宁夏中卫市北干渠引黄河水修建而成,引水干渠长43.51公里,四级扬水,扬水量5立方米,秒,扬程总高248米。规划开发17万亩,已开发10万亩、安置搬迁移民1500户、1万人,其中纯牧民约5000人。虽然由于电价高,水价高,一亩农田一年水费高达150元左右,但种植高产玉米、油葵、西瓜等农作物,利用农作物秸秆圈养家畜,收益仍相当可观。 阿拉善引黄治沙开发建设林粮基地潜力很大。如果一些专家学者建议的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得以实现,从西藏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以及洪水季节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调水1600亿立方米到黄河上游,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干旱缺水的问题。阿左旗南部从黄河大柳树水库引水,在孪井滩、腰坝滩、西滩及沙日布日都滩,还可开发200万亩左右的土地,阿左旗东北部乌兰布和沙漠区从巴音木仁或三盛公引水,也可开发200万亩土地,前景广阔。 沙漠戈壁行路不再难 阿拉善地域辽阔,全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积78475平方公里,戈壁面积91000平方公里,沙漠和戈壁面积占到全盟总面积的62%,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这里的交通运输主要靠骆驼,清末民初,每年外运50万担食盐百万斤绒毛,运进数百万斤粮食和日用百货,也主要靠骆驼。因此,骆驼也被誉为“沙漠之舟”。1982年全盟骆驼头数曾一度达到25万峰。 解放后,宁夏省人民政府大力组织湖盐开采和骆驼运盐,1950年到1954年每年骆驼运盐50万担到100万担。1953年从吉兰泰盐池到老磴口(今巴音木仁)黄河边上参加运盐的蒙驼即达5.87万驼(次),运盐17.4万担,1954年至1955年春,蒙驼运盐12.11万驼(次),运盐35.04万担,汉回驼11.92万驼(次),运盐37.07万担,1949年到1952年,从查汉池到甘肃景泰、宁夏中卫等地参加运盐驼5.95万驼(次),运盐15.51万担。 1933年由归绥(今呼和浩特)到新疆的绥新驼路经踏勘后改为绥新公路。日寇侵占华北后,即行停止。 抗战前夕的1936年8月,《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被派往额济纳旗和阿拉善考察采访,据其所著《塞上 行》记述从当时的归绥经阿拉善北部的银根、班定陶来盖到了额济纳旗返到阿拉善旗定远营采访时,雇骑骆驼,整整走了七天。1955年秋天,我下牧区到阿拉善旗北部红古玉林等地为贫苦牧民发放羊只贷款,发展牧区供销合作社,从巴彦浩特到第五苏木,当时为区一级基层政权,工委所在地,今巴彦诺日公苏木附近的巴拜嘎查,二百多里路,骑骆驼也走了五天,可见当年行路之难。 今年6月下旬,我与张静远同志重返阿拉善,从巴彦浩特到额济纳旗达来呼布,670公里的路程只走 了6个小时。第二天下午参观了东风航天城以后,又跑了700公里,于晚上赶到了阿右旗的额肯呼都格,平坦、完善的公路网出乎我们的想像。 据有关资料介绍,阿拉善盟以巴彦浩特为中心,现已建成通车的沥青油路干线公路,有巴彦浩特至银川、巴彦浩特至乌海、巴彦浩特至额旗达来呼布、巴彦浩特经巴彦诺日公至阿右旗额肯呼都格、达来呼布至酒泉、阿左旗北部乌力吉至五原六条,总长1669公里。各旗境内苏木间公路,边境公路2000多公里也已建成通车。吉兰泰至乌海130公里的铁路专用线早已修通,额济纳旗中蒙边境口岸策克至酒泉的铁路源源不断地从境外进口原煤运往酒钢,出口货物也不断外运,边境贸易日益繁荣。巴彦浩特至银川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临河至策克的铁路也在建设中,临河至新疆的高速公路已列入“十一五”公路建设规划。阿拉善地区的交通必将日益改善。 额济纳旗人民对东风航天城建设的重大贡献 2009年6月26日至27日,在额济纳参观了中蒙边境策克口岸和西夏古城遗址哈日浩特后,在有关领导的安排下,我有幸到青山头东风航天城游览。 世界上都知道中国西部有个“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其实她并不在甘肃,而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 纳旗境内,离酒泉还有300多公里。过去部队通讯曾使用“东风”这个名字,也叫“东风基地”。1980年,中央专门委员会将该基地命名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在额济纳旗这块神奇的地方,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亲自批准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发射基地,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视察过这里,1992年8月11日,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亲临基地视察,称赞这里是“神箭摇篮”,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五个大字。为了纪念额济纳旗人民做出的贡献,某试验基地于2000年1月,在额济纳旗的青山头竖起了“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地,宝日乌拉”的牌子。 历史上土尔扈特部蒙古人,就是一支热爱祖国的英雄人民。17世纪30年代该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其部众,联合和硕特与杜尔伯特部的一部分,约5万帐20多万人,离开新疆原牧地,穿越哈萨克草原,迁移到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游牧。因不堪沙俄繁重的徭役兵役负担和压迫,1771年1月5日,在渥巴锡汗的带领下,3.2万余户近17万人,冲破沙俄的重重阻挠,毅然踏上归途,经过7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克服了给养缺乏、疾病流行等难以想像的困难,在付出了极大牺牲后,终于7月17日回到伊犁河畔。他们的回归,受到了祖国热烈的欢迎,后被清政府安置在天山南麓巴音布鲁克草原。 和鄂尔勒克的孙子阿喇布珠尔,与其母亲和妹妹率500兵和一部分部众,从伏尔加河到西藏礼佛,1703年由西藏返回时,归途被堵,阿喇布珠尔派使到北京向清朝皇帝请求牧场。康熙皇帝同意所请,册封阿喇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赏阿尔金山以东、嘉峪关以外的党河、色尔腾之间之地为其牧场。阿喇布珠尔成为该部始祖。1731年清政府同意该部内迁,赏额济纳河为其牧场,1753年授罗卜藏达尔扎札萨克印,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正式成立。自公元1731年至1949年,在额济纳已定居218年。 1958年3月3日,经毛泽东主席批示,党中央正式批准,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青山头一带,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5月中旬,内蒙古党委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也相应作出了在额济纳旗宝日乌拉地区进行国防建设的决定。 导弹靶场所划定的禁区范围,约占全旗面积的三分之一,禁区内有牧民260多户1100多人,占全旗人口的四分之一,牲畜7万多头,占全旗牲畜的一半。青山头一带是额济纳旗水草较好的一块牧场,人畜迁出关系牧民的生存,思想动员和草场安排、组织搬迁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958年春节一过,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到额旗视察,听取旗委汇报。4月上旬,巴彦淖尔盟委书记巴图巴根和巴彦淖尔军分区副政委席达携基地副司令员张贻祥少将到青山头,召开军地双方领导人会议,具体研究落实中央决定和乌兰夫同志指示精神,组织人员到北部地区勘察草场,组织搬迁事宜。 军地双方领导人会议一结束,巴图巴根便赶到建国营参加旗委会议,传达贯彻青山头会议精神。随即带着旗委书记布和到达来呼布王府,与塔旺嘉布面商搬迁事宜。 据巴图巴根的回忆,“额济纳王府是一座不大的院落,只有十来间穿靴戴帽的土房,比较简陋,只是四周茂密的红柳和胡杨,给王府增添了勃勃生机。虽说是王府,但没住几个人,多数房屋用来做了存放东西的仓库。塔旺嘉布一家住在王府西南角两个半新半旧的蒙古包内。”“当汽车停在蒙古包前,几声狗咬,塔旺嘉布和老伴陶生查干立即从蒙古包内迎了出来,宾主互致问候之后,就进了蒙古包。包内比较整洁,没有什么豪华的摆设,原来供佛爷的位置已被毛主席像代替。”当巴图巴根说明来意,塔旺嘉布当即表示“部队领导已经来过了,这消息我事先已知道了,我没有意见。”巴图巴根满意地笑了,对塔旺嘉布说,“你真是个好王爷,连乌兰夫同志都夸奖您深明大义,是爱国王爷。” 在额旗旗委统一领导和基地官兵的配合下,搬迁工作进展顺利。中央军委拨专款用于移民搬迁,其中1个苏木机关、6个生产队、1座寺庙、1个农场搬迁,有几个生产队迁往300里以外的山区。广大基层干部和牧民,顾大局识大体,遇到困难都尽力克服,就是新西庙有的喇嘛一时想不通,说这个庙内菩萨很灵,拆庙搬迁会亵渎神灵,降罪于额旗人民。巴图巴根书记请塔旺嘉布老王爷出面找扎木苏大喇嘛商议,并向寺庙保证,搬迁中不损坏佛像,不丢失寺庙财物,新西庙暂与老东庙合起来做佛事,建好新庙后再分开。几经商议,新西庙拆迁事宜终于达成一致,搬迁工作按计划提前顺利完成。整个搬迁过程中,只死了一只羊,丢了三袋粮食。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巴图巴根忆及此事,仍然激动不已。他既为额济纳旗干部群众克服艰难困苦,远距离搬迁移牧,为国防建设让出家园而自豪,也为基地官兵战严寒斗酷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导弹航天基地而骄傲。 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进行了发射试验,1966年10月27日,在中国本土上进行了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歌曲响彻全球,1975年11月16日,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0年5月18日,进行了中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1981年9月20日,中国第一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1999年11月20日,“神舟1号”宇宙飞船从这里起飞,并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之后又连续成功发射了五艘“神舟”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神舟5号”也从这里升起,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首次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奔月折桂”的飞天之梦。 随后,我和张静远同志一同参观了基地历史展览馆、火箭垂直组装楼、火箭发射塔,进一步了解了基地建设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后,心情非常激动,对额旗人民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感到无比骄傲,对中国航天事业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充满信心。 哈日浩特文物被盗的教训 6月27日,我同张静远同志在额旗统战部长朝格图同志的陪同下到黑城遗址游览。 一眼望去,黄沙漫过城头,西夏时昌盛的景象早已远逝。城内几处断壁残垣,一堆破陶烂瓦,一片荒凉。城西北角三座精美高昂的覆体式佛塔,佛塔角下被流沙填平的盗坑,使人想起被盗的大量西夏文物,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黑城子,蒙语哈日浩特,在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25公里处,在额济纳河东岸、巴丹吉林大沙漠西北边缘。是700多年前西夏党项羌族所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所设立的12个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监军司古城。 历史上,西夏在中国西北以宁夏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圆万余里”,人口250万,拥兵50万,与宋辽三足鼎立。从1038年到1227年,历经190年,1227年为成吉思汗蒙古大军所灭。 西夏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对西夏历史的研究很匮乏,黑城文物的发现与研究,促进了西夏学的形成与发展。黑城文物被盗,教训是深刻的,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无知所造成的恶果。 据杨建新、马曼丽在《外国考察家在我国西北》一文中的记述,早在1886年,俄国探险学者波塔宁旅行时,就在弱水一带进行考察,从当地土尔扈特蒙古人处,得知有一处古城遗址。波塔宁将这一发现发表在《中国的唐古特——西藏边区与中央蒙古》一书中,引起许多人对哈日浩特遗址的兴趣。探险家科兹洛夫得知这一消息后,一心记住这个未被开发的宝库。 1899—1901年,科兹洛夫第四次到我国西北地区考察,曾派他的助手去考察额济纳河下游,目的是探听关于哈日浩特遗址的具体情况。当地蒙古人察觉了他们的企图,对有关遗址的事一字不提,使他的助手空手而归。此后,其他一些探险家曾多次到额济纳河一带探察古城遗址,也均未得逞。但科兹洛夫贼心不死,他甚至表示愿意为哈日浩特获得的每一件物品偿付高价报酬,但都没能激起当地人去发掘。 1907年,科兹洛夫第五次到中央亚细亚考察。在路过额济纳河流域时,哈日浩特遗址的吸引力使他无 法离开这里。 科兹洛夫来到额济纳后备了厚礼去见郡王达什。从达什口中得知哈日浩特遗址的具体位置,达什还允许他们去哈日浩特进行考察活动,科兹洛夫喜出望外。1908年3月19日,他带了4名助手,轻装急进哈日浩特,达什还特为他派了一位向导,他终于顺利找到了哈日浩特。 科兹洛夫在一些破损的庙宇墙壁上发现了精致的佛像绘画、众多的佛像,又找到了大量文书手稿、书册等,记录这些文稿书册的,有汉文、波斯文,而大量的则是以后才被研究确认的西夏文。 1909年5月,距离进入哈日浩特后的一年零两个月,科兹洛夫在探访西藏东部之后,又赶回额济纳旗,再一次来到古城,进行了持续整整一个月的考察,盗取了更多的文物。 他们的主要收获物来自城外的一座塔中,这座塔高于地面10米左右。这座塔就像一座图书馆,一捆捆书籍、一卷卷画轴,紧紧地堆放在塔中,还有一些书和手稿,用绸缎包裹着,堆放在下层。塔中还有大量木刻、青铜和镀金的小佛像以及其他物品,与这些宝物放在一起的还有这座塔的主人——在塔的北墙高台上仍保持着坐姿的人骨架。他显然是一位很有学问、德高望重的和尚,塔内诸物,就是他的殉葬品。仅在这座塔中,科兹洛夫所得到的文书就达两千卷以上,各种绘画三百幅。 1923年—1926年,科兹洛夫去蒙古地区进行考察时,又到哈日浩特进行过一次发掘,也收获了数量可观的珍贵文物。 科兹洛夫三次在哈日浩特盗去的举世闻名的我国西夏文刊本和写本总计数千种,其编号达八千号,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佛经。此外,还有不少汉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叙利亚文、女真文、蒙文书籍和文稿,其他文物不计其数。 科兹洛夫从哈日浩特遗址中窃去的文物,是研究我国西夏和元朝历史非常宝贵的材料。特别是西夏文物运回俄国后,开创了俄国对我国西夏历史研究的新纪元,一直到目前,由于掌握着这一批中国文物,俄国在研究我国西夏历史方面仍占一定的优势。 西夏文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一笔宝贵财富,它是仿照汉文篆字创造的一种记录党项语的文学。西夏灭亡,西夏文也就成了无人知晓的死文字。在科兹洛夫发现西夏字文书之前,我国学者对西夏文所知甚少。哈日浩特古城遗址中发现的文书,不仅提供了研究西夏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特别是给识读西夏文提供了重要线索。在哈日浩特古城中发现的西夏文字典、文字有许多种,特别是古勒茂才所著的《番汉合时掌中珠》,用西夏文给汉字注音、释义,又用汉字对西夏文注音,既是汉族人学习西夏文的工具,也是西夏人学习汉文的重要工具。从此,对西夏历史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科兹洛夫所窃取的这些古物和文字书等,在1909年秋运到彼得堡后,便立即轰动了世界。1910年这些文物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文字资料被送交俄国科学院亚洲博物馆,1930年此馆改名为苏联东方学研究所,1960年又改名为亚洲研究所。另一部分其他各种文物,被送交俄罗斯博物馆,现仍藏在俄罗斯国立爱密塔什博物馆中。 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是人们对沙漠认识的重大转变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不认识到部分认识到完全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总有一个过程。对沙漠的认识也是一样,由不认识,盲目恐惧,被动适应到主动去研究认识、治理、改造、利用,也必然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必将产生认识的飞跃。 6月28日,我同张静远同志离开阿右旗额肯呼都格,东北行50公里许,到巴丹吉林沙漠南缘中泉子附近的“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参观旅游。 巴丹吉林沙漠是阿拉善三大沙漠中面积最大、最为险峻的大沙漠。分布在额济纳河、古日乃湖以东,雅布赖山以西,拐子湖以南,北大山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4.43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塔克拉玛干,33.76万平方公里,和古尔班通古特,4.88万平方公里,大沙漠。 巴丹吉林,系蒙语,巴丹是人名,吉林是数词六十。传说此人在大沙漠中发现了60个湖泊,巴丹吉林由此而来。巴丹吉林沙漠以流动性沙丘为主,复合型高大沙丘密集,面积约占沙漠总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在沙漠中部,海拔一般高1200—1500米,最高的沙山叫“必鲁图”,弯弯的磨刀石,海拔为1609.597米,相对高度700米,被誉为“沙漠珠峰”。据说早晨看见沙山上有人下来,直到晚上才能见人到来,至今尚有二万多平方公里还是从未涉足的无人区。 巴丹吉林沙漠里,分布着113个小湖,湖泊周围为沼泽化草甸。传说早先这里居住着4姓几十户牧民,各户有数量不等的草湖,代代相传。后来因为在沙漠中修了庙,早先谁祭了庙谁才有权使用“吉然”,草沟。除了在这里居住过的人,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去后根本出不来。清朝时期直到民国年代,巴丹吉林也是王爷流放人犯的地方。传说历史上被流放的人只有一个逃了出来,说是在一个深秋,他给几峰骆驼备了草料和羊皮水袋,然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走,最后只剩一峰骆驼,靠扎吸这头骆驼的血死里逃生。1928年,在定远营发生的企图推翻封建王公制度的“戍辰事变”被镇压后,事变发起者德毅忱,也称小三爷,被押送到腾格里沙漠查汉高勒庙时死去。他的14岁的儿子罗景瑞被送到巴丹吉林沙漠古日乃湖防卡管制,后被害。 6月27日晚到阿右旗额肯呼都格后,我即提出想乘汽车到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巴丹吉林庙和最大的沙丘看一看。因为在电视上看到阿右旗组织过巴丹吉林沙漠探险旅行,汽车进了沙漠中部一些地方。我曾在阿拉善生活了12年,曾经骑骆驼穿越过阿拉善第二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也乘汽车穿越过阿拉善第三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2007年到西藏旅行,曾四次乘汽车翻越过念青唐古拉海拔5000米的山口,到了巴丹吉林大沙漠边缘,不进去看一看实在遗憾。阿右旗同志着实为难,他们担心我年近八十,今年天旱未雨,沙松不好走,会有危险。由于种种原因,进入巴丹吉林沙漠中部的提议只好作罢。我相信随着沙漠宽轮胎越野汽车的改进,直升飞机或其他小型飞机的发展,阿拉善神奇沙漠之旅一定会像西藏喜玛拉雅山旅游和攀登珠穆朗玛峰探险那样开展起来,成为一种特色产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来阿拉善旅游。 作者系原乌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曾任中共阿拉善旗工委秘书,后任中共阿拉善旗委书 记处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