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仑穴的准确位置图,昆仑穴,昆仑穴的作用与功效

 寂寞的季节314 2017-08-09


标准定位:昆仑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昆仑穴位位置图

昆仑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穴位解剖

昆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短肌。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神经。该穴深层结构的血液营养来自腓动脉。该动脉是胫后动脉在腘肌下方2~3厘米发出的,经胫骨后面与(踇)长屈肌之间下降至外踝,终于跟外侧皮。在外踝上方4~6厘米处,发出穿支,穿经肌肉和小腿肌间膜至小腿前面,与胫前动脉的分支吻合。该吻合对于小腿侧支循环的形成和血液供应有实际应用意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跟腱前方的疏松结缔组织中。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

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布有腓肠神经。

昆仑穴的作用

附注:足太阳经所行为“经”。《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昆仑穴意义: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天之天部。

昆仑穴功效:散热化气。昆仑穴有疏风通络、活血止痛、安神清热、舒筋活络的作用。

主治疾病

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

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坐骨神经痛、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眩晕;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其它:甲状腺肿大,脚气,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

穴位配伍

昆仑穴配风池穴治目眩。

昆仑穴配风池穴、后溪穴,有清头目安神志的作用,主治头痛,惊痫。

昆仑穴配风市穴、阳陵泉穴,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昆仑穴配风池穴、天柱穴、肩中俞穴、后溪穴治疗项强;

昆仑穴配太溪穴、丘墟穴、三阴交穴治疗足跟痛。

刺灸法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直刺昆仑穴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孕妇禁针;

深刺透太溪穴,针感可向足趾放散;

向上斜刺2~3寸,局部酸胀,针感扩散至足跟或足趾,治疗甲状腺肿大。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昆仑穴解析

昆仑为经穴名(Kūnlún BL6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昆仑为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昆仑。

昆仑。昆仑,广漠无艮也。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

膀胱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行,动而不居,故为膀胱经经穴。

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原本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特异性

昆仑穴是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癫疾目,鼽衄。

《针灸大成》: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妊娠刺之落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