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媒体工具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

 GXF360 2017-08-09


摘要:本研究选取初中一、二、三年级1326名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考察了新媒体工具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新媒体工具类型对初中生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QQ和微信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较大;新媒体的使用时间对初中生人际交往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使用新媒体时间在1小时或1小时以下、1-2小时的初中生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同学关系上明显优于使用时间在2-3小时、3小时以上的同学;新媒体使用的目的对初中生人际关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上网消遣、关注无用信息对初中生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要显著低于需要与他人联系和关注有用信息;女初中同学的人际关系要显著好于男初中同学,女性同学的亲子关系、同学关系都显著好于男性同学。初中一年级的人际关系显著好于初中二、三年级,并且初中一年级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好于其他两个年级。

关键词:新媒体工具;初中生;人际交往;影响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初中阶段是儿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是个体人际交往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1]。这一时期的初中生生理上的逐渐成熟让其有独立感和成人感,想独立去适应社会,展开社会交往,但是一旦交往挫折,便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情绪和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其随后的社会交往,产生攻击、退缩等外化问题行为[2,3]。因此,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也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当今基于互联网通讯的多种新媒体工具,如QQ、微博和微信等可以即时为用户输送文字、图像和视频等相关媒体数据,成为人类交往交流的即时和重要工具。那么,新媒体工具在初中生人际交往中的利用程度怎样?新媒体工具会给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带来怎样的影响?它是否会影响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模式,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本文以在校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媒体工具(主要是QQ、微博、微信和社交网站)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以期为初中生个体和学校、家庭提供较为可靠的干预依据。

一、研究过程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上海市初中一、二、三年级1326名学生为调研对象,其中男生608人,女生718人,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人数分别是401人,483人和442人。利用学生集体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为了避免心理掩蔽行为,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与匿名作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问卷。问卷完成后,由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当场检查并收回问卷。发放问卷1326份,收回1326份,回收率为100%。

研究共使用两个问卷,一是新媒体工具问卷,二是人际关系问卷。其中,新媒体工具问卷是自编,主要包含使用新媒体的类型、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使用新媒体的交往对象、新媒体使用的目的等。初中生人际关系问卷是由王帅青(2013)编制。问卷包含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学关系三个维度,共11个题目,采用1-4点计分。其中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符合”,4表示“非常符合”,得分应该在11-44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人际关系越融洽。运用SPSS18.0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新媒体工具问卷和人际交往问卷的信度指数分别为0.72和0.83,这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运用Amos7.0对两个问卷的效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x2/df=2.342<3,RMSEA=0.048<3,这表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

最后,心理学专业工作者采用SPSS18.0和Amos7.0对数据进行建库、录入以及科学统计分析,尝试探索和发现新媒体工具对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新媒体使用的特征

初中生在对新媒体工具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对QQ、微信、微博和社交网站的使用上,QQ使用的比例占总人数的87.12%,微信的使用比例为11.18%,其他微博和社交网站占据的比例较少。这表明,QQ和微信是初中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并且绝大部分时间是花费在QQ交流上。

新媒体的使用时间方面,我们设置了每天使用新媒体1小时或1小时以下、1-2小时、2-3小时、3小时以上四个时间阶段来检测初中生,结果显示初中生每天新媒体的使用时间大都集中在1-2小时,这一时间阶段使用新媒体的人数占总体人数的53.6%,这说明初中生会拿出一定的时间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不是完全封闭在自我的空间进行学习与工作。

在使用新媒体交往对象方面,初中生最愿意交往的对象是亲密朋友(占总体的71.2%),其次是自己的父母和亲密长辈(18.4%),他们表示更愿意将自己的知心话同亲密朋友和父母、亲密长辈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新媒体方面交往对象方面,我们设置了与陌生人交往这个选项,选择与陌生人进行人际交往的比例约为1.02%。虽然初中生与陌生人进行交往的比例较少,但是需要引起学校与家长的注意。如果不进行恰当的教育与引导,将会导致一些与陌生人交往不当的行为。

在新媒体的使用目的方面,我们设置了上网消遣、需要与他人联络、获得一些必要的信息、关注一些无用的信息,进行结果统计发现,67%的同学主要是需要与他人进行联络,21%的同学是为了获得一些必要的信息,12%同学的是为了上网消遣或关注一些无用信息。可见,初中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还是去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及与他人进行交往和联系。

(二)初中生新媒体使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使用新媒体的同学比没有使用新媒体的同学人际关系要差(t(1,1325)=8.24,p〈0.001),这可能是因为使用新媒体的同学往往关注媒体的时间较多,使用媒体交流的时间也较多,而用于同老师、同学以及父母等交流的时间较少。初中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对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师生关系(F(3,1322)=14.23,p〈0.001)、亲子关系(F(3,1322)=11.65,p〈0.001)和同学关系(F(3,1322)=9.96,p〈0.001)影响极其显著,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分析(LSD)发现使用新媒体时间在1小时或1小时以下、1-2小时的初中生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同学关系上明显优于使用时间在2-3小时、3小时以上的同学,但是使用新媒体时间在1小时或1小时以下、1-2小时的初中生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同学关系上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过长对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具有消极的影响,对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促进作用。

初中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对人际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师生关系(F(3,1322)=12.12,p〈0.001)、亲子关系(F(3,1322)=10.96,p〈0.001)和同学关系(F(3,1322)= 9.24,p〈0.001)影响极其显著,特别是上网消遣、关注无用信息对初中生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要显著低于需要与他人联系和关注有用信息。这进一步说明,新媒体工具虽然可以较好地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但是如果使用新媒体的目的不恰当将会对初中生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而目的为主动与他人联络和获得有用信息的初中生使用新媒体交往对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影响。

对问卷中设立的人口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女性初中生的总体人际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t(1,1325)=-6.75,p〈0.01),女性初中生的人际关系要显著好于男性初中生。进一步分析男女同学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发现在亲子关系和同学关系也出现了显著性差异(t(1,1325)=-5.22,p〈0.05;t(1,1325)=-6.16,p〈0.01),女性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同学关系都显著好于男性初中生。这同男女性同学使用新媒体的人数、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以及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有显著的关系,男性初中生比女性初中生使用新媒体的人数多,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较长,并且很多男同学使用新媒体是为了关注无用的信息和消遣所导致。同时,对初中一、二、三年级人际关系进行显著性检验发现,三个年级的总体人际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F(2,1323)= 11.33,p〈0.001),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分析(LSD)发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显著好于初中二、三年级,初中二、三年级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初中一、二、三年级同学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发现在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F(2,1323)=8.31,p〈0.05;F(2,1323)=9.39,p〈0.01),初中一年级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好于其他两个年级,而在同学关系上差异不显著。通过分析发现初中一年级同学的使用新媒体的人数少,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同学使用新媒体是为了查找一些有用的消息和进行必要的交流。

三、新媒体工具对初中生人际交往影响的启示

通过上述测量学的分析,不难发现新媒体工具对初中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无使用新媒体、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以及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方面。过度使用新媒体、不当使用新媒体以及过多使用新媒体将对初中生人际交往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必须认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正确引导初中生使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人际交往。

(一)初中生需建构自我管理的行为模式

初中生要正确认知到新媒体工具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首先,初中生自我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对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他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查找有用信息、关注良性人际交往的信息,才能促进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初中生要有意识的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课外活动、读书会等)来开阔自我的视野、扩大自我交际圈,代替在虚拟空间假想的一些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保证自我身心愉悦。其次,初中生要有意识地避免新媒体工具给自我带来的消极影响。心理科学的“自我对话”理论认为,当个体遇到一些消极事件时,要采用“自我对话”的模式给自我进行有意识的提醒,以防止产生“沉没”效应。基于该理论,当初中生遇到新媒体的一些消极事件或者消极传播或者即将沉迷于新媒体时,要正确使用“自我对话”的模式进行自我提问“我该这样做吗”“我这样做对吗”等,让自我保持较为清晰的认知,以有效地避免新媒体带给自我的消极效应。

(二)学校需建立初中生使用新媒体工具的良性引领机制

发展情境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过程,而学校正是初中生人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此,学校对初中生进行积极的新媒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4]

学校首先要对初中生进行基本兴趣和人格测评。学校在兴趣测评中及时了解初中生最为关注的兴趣,设立符合初中生兴趣的课外活动来让初中生远离虚拟空间。而在人格测评中,及时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往的研究发现,人格特征是影响学生新媒体使用以及对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田代亮,2010;赵海霞,2010)[5,6]。如果发现学生的人格存在一定问题,要及时筛选,请相关心理学专业或心理辅导工作人员进行及时关注,防止其出现不良的人际交往,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新媒体工具认知培训会,运用图解、案例和故事等较为生动形象的方式,从一些培训和实际操作层面让初中生认知到新媒体工具的积极作用,同时认知到新媒体工具可能会给自我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

再次,学校要积极创设学生良性交往的环境。在师生关系上,学校要指导教师平等和有耐心地对待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他们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往上也是平等的,这样学生可能会更愿意同老师进行交流,减少运用新媒体的时间,促进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在同学关系上,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共同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创设学生共同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这样在学习与活动中建构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健康成长(Brich&Ladd,1997)[7]。在处理同陌生人的关系上,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来讲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认知到与陌生人交往一定要注意的问题,识别哪些是可以交往的陌生人,哪些是要慎重交往的陌生人,哪些是不可以进行交往的陌生人,让学生充分掌握同陌生人交往的方法以及建构良性关系的技术,有助于提升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少在新媒体交往中误入“歧途”的机率。

最后,学校应该建构学生应对新媒体消极影响的心理资本能量。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主要是指个体内部可以进行开发和投资,对个体良性交往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积极心理资源,是个体发展的一种内在积极状态(Luthans et al.,2005)[8,9]。学校要通过实际的活动或者相关培训讲座,积极传递心理资本能量的信息,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在完成学习与相关任务时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新媒体产生的消极影响时具有较强的心理抗逆力水平,从而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人际交往模式以及健康良性的发展模式。[10]

(三)家庭要建立初中生使用新媒体的良性约束模式

首先,家长要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细致观察,了解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实际需求,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孩子使用新媒体的实际频率。如果孩子进行积极信息和资料等搜索以及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可以让孩子使用新媒体工具,但是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如果发现孩子是利用新媒体进行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交流,则要及时进行约束,防止出现负面的影响。

其次,家长如果发现孩子使用新媒体除了进行一些积极信息与相关资料的查找外,还进行人际交往。家长不要急于去压制孩子进行人际交流,而是主动同孩子进行沟通。搞清楚孩子正在跟哪些人员进行交流,具体交流的内容等。如果孩子进行的人际交往是正面和积极的,要鼓励其进行相关交流,这样可以破除孩子由于单一家庭生活模式带来的一些相关问题,而且可能会对其正确使用新媒体进行良性的人际交往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进行的人际交往是非良性的,或者是一些非常无聊的交往,不要粗暴地遏制孩子的行为,而应该及时地进行思想疏导,让孩子主动认知到这些行为的坏处,这样能够让其主动抑制自我的不良交往行为。[11]

最后,家长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沟通环境。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情况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并且能够预测孩子的问题行为。因此,父母要创设良性的家庭沟通环境,让孩子习得良性的人际交往模式,从而减少不良交往模式的出现。[12,13]

(四)社会要建构初中生使用新媒体的有效舆论阵地

社会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形成初中学生新媒体使用的良好社会氛围。首先,社会相关部门要做好社会的宣传与相关引导,通过视频、图画以及文字等方式积极宣传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指出过度使用新媒体的消极作用,让全社会都来重视新媒体使用对初中生的影响。其次,社会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初中生参加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体验良性人际交往的模式,形成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最后,社会相关部门要增强社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可以对初中生新媒体的使用施加积极影响和“正能量”,促进初中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奎,郑毅,郭栋,丁金伯.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6,29(2):98-101.

[3]董会芹.影响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3):99-109.

[4]张文新,陈光辉.发展情境论——一种新的发展系统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736-744.

[5]田代亮.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6]赵海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人格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7]Brich,S.H.,Ladd,G.W.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earlyschooladjustment.JournalofSchoolPsychology,1997,35(1):61-79.

[8]Luthans,F.,Avolio,B.O.,Walumbwa.F.O.,Weixing Li.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249-271.

[9]Luthans,F.,Avolio,B.J.,Avey,J.B.,and Norman,S.M.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Personnel Psychology,2007,60(3):541-572.

[10]Sweetman,D.S.,Luthans,F.,Avey,J.B.,Luthans,B.C..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Can.J.Admin.Sci.2011,28:4-13.

[11]张野,卢笳.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学业成绩及其发展背景系统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2,35(2):394-396.

[12]James,W.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1890),1983:296.

[13]邹泓,屈智勇,叶苑.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4):35-3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