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公车上书,读完让你的认知从一个词变成一个故事

 思明居士 2017-08-09

引言

不要野史要正史,不要八卦要真知。欢迎关注蚂蚁历史!今天维新变法的主角、备受争议的康有为同志要登场了,相信只要是上过中学的,没有不知道“公车上书”的,但公车上书究竟是怎么回事,恐怕大部分人都不甚了了了,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公车上书的现场,看一看究竟发生了什么。特别提醒:文末有彩蛋!

小试牛刀 大受鼓舞

康有为,生于1858年,广东南海人。他于1888年第一次进京赶考,但由于一门心思花在给皇帝上书上,结果自然名落孙山。此后,回家复读了好几年,1895年3月,携他的得意弟子梁启超再度进京赶考,却正好碰上甲午战败、马关条约谈判之时。康有为于4月15日从特殊渠道提前得知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于是决定鼓动那些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联合行动,集体上书,拒绝马关条约。康有为首先鼓动广东举人于4月22日上书都察院,要求拒绝和议,各省举人闻讯,莫不发愤,纷纷效仿,连日到都察院上书拒和,搞得都察院门口连续数天人满为患,水泄不通。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公车上书,读完让你的认知从一个词变成一个故事

一言难尽康有为

联合行动 暴得大名

空前的上书运动是康有为一手发动起来的,他被各省举子的行动所感动,以为民气可用,于是决定发动一次更大规模的集体请愿,争取动员全国十八行省举人一致参加,这样或许能够促动朝廷觉醒,促使当政者觉悟。

1895年4月30日,康有为、梁启超策动十八省一千一百多名举人集会松筠庵,讨论拟定一份联合声明交给朝廷,主旨是呼吁朝廷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这大约是马关议和达成后有关变法的最早呼吁。松筠庵会议郑重委托康有为代为起草。根据这个委托,康有为用了一天两夜的时间奋笔疾书、完成了长达一万八千字的请愿书,然后由梁启超等人连夜誊抄,征集签名六百多人,于5月2日递交都察院。然而此时,《马关条约》已被朝廷接受批准,无法挽回,都察院拒绝接受上书。这就是历史上极其注明的“公车上书”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公车上书,读完让你的认知从一个词变成一个故事

公车上书情景

康有为起草的这份上书没有在政治层面发挥功能,但由于在京城知识界官场广泛传播,影响巨大,康有为暴得大名,一下子成为政治新秀。

“上书”说完了,“公车”在哪里?

“公车上书”并不是说用公家的车来上书,“公车”是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来被用于指称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那么,使康有为暴得大名的这个上书究竟写了什么呢?总的来说就是四条纲领: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有兴趣的朋友请自行百度。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公车上书,读完让你的认知从一个词变成一个故事

可能伪造了历史的康有为著作《公车上书记》

彩蛋在此

由于我们写的是正史,不是野史,不得不特别说明,有历史学家考证说“公车上书”其实并未“上书”,顶多就是准备上书,因此,公车上书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根本不存在。但不管怎么说,即使单单这个声势浩大的集会,也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后,由于康有为善于宣传造势,长于编造历史,他几乎垄断了维新变法这段历史叙事的话语权,这就难免使这段历史模糊不清,甚至有伪造的成分,那就只能交给专业的历史学家认真考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