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找到歌唱的共鸣,建立正确的声音通道,发出的声音最好听!

 rwm1110 2017-08-10

歌唱的声音共鸣,是指关的发声腔体产生共振、共鸣的一种物理现象和声乐现象。

 人的共鸣腔体由三部分构成:头腔共鸣腔体、口咽喉共鸣腔体和胸腔共鸣腔体。

人的共鸣腔体可分为固定腔体和可变控共鸣腔体:如鼻腔、额窦、蝶窦、胸腔均属固定腔体;如口腔、咽喉腔均属于可变的共鸣腔体,通过有意识的调整,这些腔体能与歌唱的声音相呼应、相共鸣,从而产生预期的歌唱效果。

人的歌唱共鸣区和人的歌唱动力区,在生理结构上自上而下地链接成一条完整的歌声通道,在整体共鸣机制的作用下,发挥背贯通气息、支持嗓音、整合共鸣的作用。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称嗓音发声通道为自然状态的声音通道。

自然状态的声音通道和歌唱通道相比较,有着很大区别:自然通道的下端起于喉,歌唱通道最底端的动力区却建立在“丹田”或横隔膜支点上;

自然通道上端止于口腔,歌唱通道的上端却在前额眉心鼻根处;

自然通道由口咽喉腔 一个共鸣腔体构成,歌唱通道却由头腔、口咽喉腔、胸腔三个共鸣体腔体和一个气息动力区构成, 歌唱时只要有效地发挥其整体效能,就能获得甜美、柔和、统一的整体共鸣的歌声。 

头腔共鸣的获得

可以使歌唱通道的上端时刻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这样,更利于头腔共鸣的产生,以及对声音进行高位置的安放。

“前面微笑、后面`打哈欠'",开始时做起来可能并不会感觉到特别难,但是,要想真正做到两者配合自如、不佣不硬,必须假以时日。只要坚持练习,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要想学习声乐,就必须练好“打哈欠”。

口喉咽腔共鸣的获得

喉咽腔、口咽腔在歌唱共鸣时的作用绝不可轻视。口咽喉腔不仅关系到歌唱咬字、吐字和呼吸, 还是其他共鸣腔体发生共鸣的基础。

口咽腔前接嘴、口腔;口腔后部是咽腔;咽腔上接鼻咽部,下连喉部。

决定口咽喉腔腔体大小的关键,在于舌头与舌根能够放得平、放得自然;在于颌关节尽量打开、下巴充分放松、这样嘴张得适度大,声音就有了足够大的释放空间;


在于后咽壁要挺直,后咽壁挺得直,声音就有了顺利上行的依靠与反弹的借力;在于喉头要像吸气时那样吸得开、沉得下、 稳定得住,这样,声带才能自然地挡气发声。

胸腔共鸣的获得

在歌唱中,胸腔是共鸣的根基,是增强声音厚度、宽度和深度的主要部位,在全音域的整体共鸣中发挥着增强声音厚度、宽度和深度的作用。

要想获得胸腔共鸣,必须使喉部、颈部、锁骨部、两胸的肋部得到充分放松,尽可能地扩大胸部共鸣腔体,使声波在胸部形成共鸣,这样声音才会更加丰满。

尽管歌唱的共鸣腔体大致分为三类,但它们却是一条完整的共鸣与歌唱的通道,切不可单独片面地追求某一共鸣腔体的共鸣,而忽略三者完美融合,实际上,声区的统一,正是共鸣腔体产生混合共鸣的具体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