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点睛》: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昵称5262476 2017-08-10

《论语点睛》: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篇第二二章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过去的怨仇,因此很少招致怨恨。

 

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一个小国的国君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姓墨胎,兄伯夷(一说,名允字公信,夷是谥号),弟叔齐(一说,名智字公达,齐是谥号)。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互相让位,后来都逃到周文王的辖境。周武王兴兵伐纣时,他们曾拦车马进行劝阻。周灭殷后,他们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为食,终于饿死。

 

怨是用希,钱穆认为应作“二子己心自不怨”解,乃“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之意。“人皆疑二子之怨,孔子独明其不怨,此亦徽显阐幽之意。圣人之知人,即圣人之所以明道。”也说得通。不过,终究主观性太强。如心中无怨和不怨,何必用一“希”字?

 

所以,怨是用希的怨字,旧解更为妥帖,是“别人怨二子”意。伯夷叔齐清高狷介,恶恶贱不肖,本来容易招人忌恨,难为人容。可是,由于他们胸无城府,不念旧恶,别人也不怎么怨恨他们。这样理解更合情理。

 

皇疏:“此美夷齐之德也。念,犹识录也。旧恶,故憾也。希,少也。人若录于故憾,则怨恨更多。唯夷齐豁然忘怀,若有人犯己,己不怨录之,所以与人怨少也。”邢疏:“此章美伯夷叔齐二人之行。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故希为人所怨恨也。”

 

孟子说:“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公孙丑上》)伯夷清高狷介、恶恶之严的表现,栩栩如生。

 

孟子又说:“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孔孟言各有当,两种评价没有矛盾。盖二子不念旧恶,是清者之量,值得肯定,但过于狷介,有狭隘之嫌,不为儒家完全肯定。

 

赵匡胤堪称秦汉以后帝王中宽容大度、不念旧恶的典范。赵匡胤微时曾受到董遵晦的侮辱。后来登基为天子,不仅没有记恨报复,反而予以重用和厚待。赵匡胤厚待董遵晦之事,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和毕沅的《续资治通鉴》都有记录。

首发2017-6-22《广西老年报》。

《论语点睛》一书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于201612月出版。当当网、立品图书微店和新华书店有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