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什么会喜欢某一副画?

 老鄧子 2017-08-10


艺术与艺术家

by 贡布里希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贡布里希善于以简明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严肃的题目,以便初入门者能轻松学习。


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的一些人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它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


事实上,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了。要是你说一个艺术家刚刚完成的作品可能有其妙处,然而却不是艺术,那就会把他挖苦得无地自容。如果一个人正在欣赏绘画,你说画面为他所喜爱的东西并非艺术,而是别的什么东西,那也会把他搞得狼狈不堪。


实际上,我认为喜爱一件雕塑或者喜爱一幅绘画绝不会有站不住脚的理由。某人喜爱一幅风景画也许是因为画面使他想起自己的家乡;他喜爱一幅肖像画也许是因为画面使他想起一位朋友。这丝毫没有过错。我们看到一幅画时,谁都难免回想起许许多多东西,牵动自己的爱憎之情。只要它们有助于我们欣赏眼前看到的东西,大可听之任之,不必多虑。


只是由于我们想起一件不相干的事情而产生偏见时,由于我们不喜欢爬山而对一幅壮丽的巍峨的高山图下意识地掉头不顾时,我们才应该扪心自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我们的厌恶,破坏了本来会在画面中享受到的乐趣。确实有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会使人厌恶一件艺术品。


大多数人喜欢在画面上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他也爱看的东西,这是非常自然的倾向。我们都喜爱自然美,都对那些把自然美保留在作品之中的艺术家感谢不尽。我们有这种趣味,而那些艺术家本身也不负所望。伟大的费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给他的小男孩作素描时(图1),一定为他的美貌而感到得意。


图1鲁本斯画家之子尼古拉斯肖像约1620年

他希望我们也赞赏这个孩子。然而,如果我们由于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就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那么这种偏见就很容易变成绊脚石。伟大的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在画他的母亲时(图2),


图2丢勒画家之母肖像1514年


必然像鲁本斯对待自己的圆头圆脑的孩子一样,也是充满了真挚的爱。他这幅画稿是如此真实的表现出老人饱经忧患的桑榆晚景,也许会使我们感到震惊,望而却步。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抑制住一见之下的厌恶之感,也许就能大有收获;因为丢勒的素描栩栩如生,堪称杰作。


事实上,我们很快就会领悟,一幅画的美丽其实并不在于他的题材魅力。我不知道西班牙画家穆里略[Murillo]喜欢画的那些破衣烂衫的小孩子们(图3)是不是长得确实漂亮。


图3穆里略街头的流浪儿约1670-1675年


但是,一经出于画家笔下,他们的确具有巨大的魅力。反之,大多数人会认为皮特尔·德·霍赫[PieterdeHooch]那幅绝妙的荷兰内景画中的孩子相貌平庸(图4),尽管如此,作品依然引人入胜。


图4皮特尔·德·霍赫一位妇人正在削苹果的室内1663

说起美来,麻烦的是对于某物美不美,鉴赏的趣味大不相同。图5和图6都是十五世纪的作品,而且都是画手弹琵琶的天使。相比之下,有很多人都会喜欢意大利画家梅洛佐·达·福尔利[MelozzodaForli]的那幅优雅妩媚的动人作品(图5),


图5梅洛佐·达·福尔利天使约1480年


而同代北方画家汉斯·梅姆林[HansMemling]的那幅作品(图6)就不如他受欢迎。


图6梅姆林天使约1490年


我自己则二者都爱。要想发现梅姆林画的天使的内在之美,也许需要多花一点时间,然而,只要我们对他的动作略欠灵巧一事不再耿耿于怀,就会发现他是无限可爱的。


美是这种情况,艺术表现也是这种情况。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一个人物的表现方法。有些人喜欢自己容易理解的因而也能深深为其所动的表现形式。十七世纪意大利画家圭多·雷尼[GuidoReni]在画十字架上的基督的头部时(图7),


图7圭多·雷尼头戴荆冠的基督像约1639-1640


无疑希望人们在这张脸上看出基督遇难时的全部痛苦和全部光荣。在其后各世纪里,很多人从这样一幅救世主画像中汲取了力量和安慰。这幅作品表现的感情是如此强烈,如此清楚,以至于在路边的简陋神龛里和边远的农舍中都可以见到他的摹本。而那里的人对艺术一无所知。尽管我们很喜欢内在感情如此强烈的表现,却不应该因此就对表现方法也许较难理解的作品掉头不顾。那位画耶稣受难图(图8)的中世纪意大利画家对耶稣受难一事感受之深切一定不亚于雷尼,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学会理解他的绘画手法,然后才能理解他的感情。


图8托斯卡纳的画师基督头像约1175-1225


我们逐渐理解了那些互不相同的绘画语言之后,我们甚至有可能对表现方式不像雷尼的画那么明显的艺术作品更觉喜爱。正如一些人比较喜欢不爱多说多道、留有余意让人猜测的人一样,有些人喜爱留有余味让他们去猜测和推想的绘画或雕塑。在比较“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是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摘自广西美术出版社《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