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什么不反抗?!”心理学家:遇险时懵逼是本能

 阿波罗神庙 2017-08-10

上个月,女性公益平台“橙雨伞公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一个女孩在家门口拿快递的时候,被快递员袭胸。

被袭胸的女孩说自己当时第一反应是懵逼了,就有评论指责女孩没有马上反击,给了快递员第二次骚扰的机会。

被袭胸的女孩说自己当时第一反应是懵逼了

对这个事件我有两个疑问:

① 女孩第一次被骚扰后为什么没有马上反抗,而是“懵逼”了一下?

② 为什么每当有类似事件发生,总会有一些人觉得“这都是受害者的错”?

我咨询了朋友Meiya——一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极端危险时,人们往往会出现“空白”“懵逼”的状态,以及了那些责备甚至谩骂受害者的人,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文章作者:Meiya

职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来源:微信公众号「橙雨伞公益」

女孩别怕已获授权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比如你在看篮球比赛时,一个球忽然朝你飞过来,你通常会一动不动,既不会伸手接球,也不会躲避,好像就等着球砸到你。

再比如你在台上演讲,非常紧张,压力过大,大脑会一片空白,整个人处在麻木的状态,导致你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事后想起来,你后悔不已,觉得自己当时如果能怎样怎样反应就好了。

当女性处在极端危险的情境时,人们通常认为“逃跑”是最好的自保行为,其次是“战斗”,但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战斗比逃跑危险的多。

分析数据显示,只有不到20%的人能够第一时间逃跑或对抗

大部分人的身体处在第三种状态——“冻僵”,僵硬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无法做出任何身体反应。

什么是“冻僵状态”?

冻僵状态是所有的生命体,在遭遇无法处理的压力或危险时,做出的不受控制的本能反应。

这一点在动物界表现得特别明显,即“装死”。

比如穿山甲,一遇到危险,它们就会装死,缩成一个球一动不动,你怎么碰它都没有反应,你对它做出攻击行为,它也不反抗。

当一名女性遭遇性侵时,由于恐惧而产生的压力过大,她的本能也会让自己“冻僵”。

不少被强暴的女性在回忆受害的情景时,描述自己的状态是“无法动弹,感觉身体不受自己的控制”。

我在心理咨询中接触过两个性侵受害者,询问她们当时的感受。

一个告诉我,“一切似乎都太快了,等我反应过来,事情已经发生。”另一个则说,“我的身体僵硬,感觉自己好像是抽离的状态,看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又觉得和自己无关。”

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她们并没有错!

责备受害者等于二次施暴

那些不了解这个心理机制的人,就会对受害者进行言论攻击:

轻则说你当时应该如何如何机智应对,可以怎么怎么努力反抗;

重一点的直接说“你活该,谁让你太晚出门”再或者“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之类的。

这类言论被称作“受害者有罪论”,它会让受害者陷入自责、自我攻击中,让性侵灾难雪上加霜,造成受害者二次受伤。

最著名的“受害者有罪论”就是:被性侵是因为你穿得少。

美国阿卡迪亚大学的摄影师Katherine Cambareri,拍摄了众多女性在遭遇性侵时穿着的衣物,这些衣服一点也不暴露和性感,有的还显得脏兮兮或者破旧。

但这些穿着普通的姑娘并没有逃离施暴者的伤害。

女性遭受性侵时所穿着的衣服 拍摄:Katherine Cambareri

大量案例和调查报告已经显示,遭遇性侵与穿着暴露无关。

为什么会有人坚持“受害者有罪论”呢?

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持有一个“公正世界理论”,这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臭名昭著的理论。

“它假定人们生活在一个绝对公正的世界里,得到的都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不幸的人所遇到的不幸都是'咎由自取',而幸运的人则收获着他们的奖励。”

一些人通过谴责受害者维持内心“公正世界信念”,活在“自己能够掌控一切”的幻觉中。

幻想着“如果我做到这些,不幸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那样我就是安全的,你们之所以发生不幸,都是你们没有做到这些。”

他们的内心其实非常脆弱无力,不敢直面现实世界的不安全感。面对越是无力改变的事实,对受害者的责难就越刻薄。

对受害者最简单的帮助就是停止责备

为了减少性暴力事件对人们的伤害,让女性活得更安全,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推动国家建立针对性侵的更加完善的司法体系,严格执法,严惩施暴者,

比如建立社会心理救助体系,疗愈受害者因性暴力带来的心理创伤,

再比如遇到他人遭遇性暴力或者性骚扰事件时可以出手相助。

但是,相比以上这些,停止谴责受害者则是最最简单的事情。

世界上的黑暗很多,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完全地驱赶黑暗,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散播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