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件件记忆深处的事--故乡的老屋

 盛下光年 2017-08-10
在老屋的第一次挨打,在新屋的第一次挨打,母亲生病,自己生病...你发现没,作者写的都是略带苦涩的回忆。和那破败的老屋一样,也许童年、故乡留下给我的不全是那么快乐的记忆,可是长大回望时最能想起的也是这些。“父母不识字,和很多庄稼人一样,认为孩子出生了,就会和田地里的庄稼和野草一样疯狂的生长。哪里会有这种乱七八遭的病。”这一篇就给所有农村长大的孩子和他们勤劳勇敢的父母吧!贵族纹章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间老屋,它叫故乡,它叫过往,我们带着它四处流浪。
 
                                         ————题记

        年近不惑,越来越怀念过去。那些如烟的往事,原本认为早已斑驳在记忆的最深处,随时会随风而散,没想到一旦遇到契机,会从脑海中跳脱出来,鲜活如初。
1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
        这是一个尴尬的年份啊,70后嫌我嫩,80后说我老,我仿佛是和两个年代脱节的人。
       当然,这是后话了。

       但,好在儿时,是没有这些烦恼的。

       那时年纪小,我印象中家里最早住的房子是草房子。
       暗黄的泥墙,旋转式的板门,屋顶则覆盖一层厚厚的稻草。
       每逢冬天,都特别难熬。
       由于门窗关不牢,我们往往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听着窗外吹彻的寒风,心中总会泛起一丝丝凉意。
       待到冬雪乍起,室内洞然。
       我们是整夜不眠的,开始寻思第二天早上的娱乐活动。
       少不了和小伙伴打雪仗、堆雪人等趣事的。
       我那时身体瘦弱,父母是不大愿意让我出门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玩得太过尽兴,不小心淋湿了棉裤。我自幼敏感羞涩,自然不好意思让童伴知道,更不敢让父母知道。
       我躲在玉米桔杆堆成的草垛中,迟迟不敢回家。
       我听到了父母多次焦急的呼喊声,但我就是不出来,我不敢出来。直到天色已晚,裤子已经被我的体温焐干,我才拖着饥肠漉漉的身躯回家。
       父母问我去哪了。
       我不吱声。
       问我为什么不回家。
       我还是不吱声。
       那是我在老屋里,第一次挨打。
2
  
        可老屋毕竟太老了,已经经不住岁月的风霜。

        一年夏天,随着爆竹的惊天脆响,新居落成了。
        四间主屋、三间偏房包括家院,仿佛一夜之间建成了。
        属于苏北农村房子的典型设计,一律红砖青瓦。主卧供居住,两间偏房作厨房,剩下一间堆放杂物。

        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整天也就和几亩地打交道。现在回想,父母是吃了多大的苦,才把那几间房垒好。

       可是,那年夏天,我还没有来得及庆祝。随着爆竹的一声脆响,炸毁了我无忧无虑的时光。
       而我,终是要开始自己读书的生活了。
       我九岁上的一年级,可我还没准备好。我那时浑浑噩噩的,不想上学,父母逼着我去,我总得去。

       但我上课时总是用来发呆,不发呆的时候就开始头疼。
        那时,我们读的是村小,学校没几个老师,有时逃课,老师也不管。
        一年级结束,我拿着可怜的分数单,没敢及时回家。我在学校西侧的小河旁,看着天上又大又圆的太阳,心烦得紧。
        我终是把成绩单扔进了水里,仿佛用尽了身上所有的力气。
        那是我在新盖的房子里,第一次挨打。

       我那时从来不哭泣,平时很少说话。
       三年级时,一天中午,有个邻居冲进我家屋里。
       说,快,你妈在路上遇到了车祸。
       我终于哇的一声嚎啕大哭。

       一个月后,母亲出院。
      看着她苍白的面庞,萧瑟的笑容。我终是知道,我该读点书。

      于是,父母整理了一下南偏房,我住了进去。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没出来。

      刚开始,书上的知识,我什么都不懂。
      反正从小学起我就经常偏头痛,眠浅多梦。
      睡不着,就看书。累了就睡,醒了再看。终是渐渐弄懂了书上的知识。
      
      小学时,我经常喊着头痛。
      父母带我到门诊看病,医生说:你看孩子多瘦,营养不良。
      其实,怎么可能是营养不良。

      初中,头痛更厉害了,晚上常常睡不着觉。父母带我看了很多医生,说可能神经衰弱。
      父母没说什么,心想,神经衰弱能叫病啊。
      父母不识字,和很多庄稼人一样,认为孩子出生了,就会和田地里的庄稼和野草一样疯狂的生长。哪里会有这种乱七八糟的病。

      现在想来,那段日子,我确实很痛苦,很煎熬,我现在都怀疑那时是不是有点抑郁。但也幸亏父母不知道我的情况,否则,他们会有多担心。
       因为,他们无能为力。

       初三毕业,呆在家里。
       我才发现,父母盖的房子连同我的父母开始慢慢衰老了。

       有一天,我姑妈到我家。
       问起我的情况,偏要让我到县医院检查一下身体。
       那天,下了很大的雨。
       那是我第一次进城。
       医生说,我的头痛多半来源于鼻中隔弯曲造成的呼吸不畅和眠浅多梦。
       需要手术矫正。
       天意弄人,那天我突然肚子疼的厉害。经查:急性阑尾炎,需立刻手术。
       一个暑假,在手术中度过。

       待出院回家,看看房子,更老了。
       而父母,开始有白发出现。
3

        后来,到城里读高中,才知道家里的房子真是破败不堪。
  
        每次放假回家,都在想,总有一天,我要把房子推倒重建。

       有一点没变,我照例头痛;照例夜晚难以入睡。
       但已经不再跟父母诉说,因为儿子的痛苦,在父母那里是加倍的。

       后来,我上了大学。
       心境逐渐疏阔,虽然还是会失眠,还是会头痛,但好多了。

       大四寒假,家里下了大雪。
       我鼓起勇气对父母说,我在江南已经找好了工作。
       父母默然。
       我站了起来,关上房门,来到院子中,朝自己的多年“书房兼卧室”走去,才发现自己双眼温热。
       看着剥离的墙壁,还有高低不平的地面,听着外面雪花落地的声音,我终是对这老屋有诸多不舍。
4

        最终,我哪也没去,毕业后,回到故乡县城上班。
        离老家只有一小时车程。
       上班没几年,我结婚生子。
       回家已越来越越少。
       这些年,我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和我一起回城居住,他们都不答应。
       老屋太老了。
       二女儿出生后,母亲要在城里带孩子。
       可是父亲还不来。
       他总说,家里还有几亩地呢!

       后来,我释然了。
       不做农民,你不会懂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我说的自然是老一辈农民。
 
       这么多年,每次回乡,都发现村庄在慢慢老去。
       整个村庄只剩下破旧的老屋、上了年纪的老人和留守儿童。
       年轻人正逃离村庄。
       而我也是其中一员。
       有一次喝醉酒,我对父亲说,你不去城里,我把老房子推倒重建吧。
       父亲怎么也不同意。

       再后来,有一次听李健在《歌手》节目上,翻唱了许飞的《父亲写的散文诗》。
       我瞬间泪奔。
       父亲目不识丁,自然不会写诗。
       但这几间老屋,何尝不是父亲留下的散文诗呢!这是他一生的奋斗啊!
       父亲怎会舍得离开老屋呢?
       怎会舍得让老屋消失于虚无呢?

       其实,老屋何尝不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原来,我读了那么多书,做了那么多试卷,只是为了离开老屋,只是为了再也看不见故乡的春秋和冬夏。

      所幸,老屋还在那里。
      所幸,父母还在那里。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间老屋,它叫故乡,它叫过往,有一天我们纵使浪迹天涯,也不会丢了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