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苦丁茶170 2017-08-10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

——— 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齐玉新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从中国书法史学的角度做纵向梳理,如果以书体的演变与进化做为一条主线的话,我们会发现,汉末隶书受时代实用的需求,分成了章草和楷书两条线向下繁衍,当时的书体衍化或可称之为一种书体的进化,因为那时的所谓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实用为目的,为实用服务的自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至篆、隶、楷、草、行各种书体完备这一书法史的跨越与进化,其推动力完全是社会实用的作用,任何一门艺术也是如此,满足实用是艺术最强有力最彻底的推动力,艺术往往也是在实用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为实用所服务然后逐渐与实用分开的,这也证明了哲学中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原理,精神永远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在书法史上,书体的衍化完成之后,其艺术性也随之完成了其基础性的完善,可以说书法史上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主要发展书体,如秦之篆,汉之隶,魏晋之小楷和行草,唐之楷,宋之行草,因而也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特色,即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态的特征。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宋以前,中国书法史上的各种书体已基本完成了其进化的过程,但实用的目的性却给中国书法烙下了深深的实用痕迹。楷、行或行草书做为最具实用性的书体成为每个古代书家的必修之课、必备之技能,自钟繇起至明末的王宠,书法史上涌现出的每一个大师、大家绝大多数都是集楷、行于一身的书家,尤其是小楷更是做为每一个书家的强项在艺术领域开花结果,成为文人墨客把玩、品味兼具手札、奏章,抄写经卷的最具实用性和欣赏性的书体。较之唐楷,小楷似乎在书法史上更具文人品格和文化品格。小楷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传达了书家的素养、学识与艺术技巧,是最能表现艺术家心性的书体。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明以降,书法做为一种艺术形式越来越由文人士大夫开始走向平民百姓的生活,因此书法作品的形式。开始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欣赏者的要求,明清的高堂庭舍对作品的幅式、形式、效果提出了该时代所需要的要求,自然在长幅巨制的要求下小楷显然退居次要地位,点画夺目、结体奇肆的丈二条幅占据了书法创作的主要形式。当代的中国书坛,尤其是自九十年代以来这十余年间的中国书法走出了中国书法史上极其繁荣的局面,尤其是占主流的展览主义和展厅效果,使一部分书家在书体的百花齐放、极力追求视觉效果冲击力的同时,冷静地为自己的创作另辟蹊径进行定位。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绍兴,自古多文人雅士。按照当代文艺学的定位划分,朱勇方,做为一个新生代书家在喧哗的当代书法展览主义笼罩之中,凭借自己练就的一手奇逸雅致的小楷,冲击被行草统治的当代书坛,夺得一席之地,确立了其小楷书法在当代书坛的地位。他的小楷书法近两年接连获得了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银奖、七届中青展提名奖、八届中青展二等奖。在长篇巨制的展厅中、在点画夺目的作品面前、在行草书的长枪大戟之下,小楷作品无论从作品形式、幅式上都是显得那样柔弱和纤细,然而勇方,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书家却杀上来了,因此他的小楷书法近年深为书界所重视。抛开当代书坛的外在因素和客观现象,从书法艺术研究的角度来定位研究他的小楷书法,应该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历史上的小楷大家皆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魏钟繇的隶意朴茂,晋二王的淡远空灵,唐以欧阳询为代表的小楷法度森严,元赵孟的小楷在二王遗风中寻求柔媚,明王宠和黄道周上溯魏晋以散淡奇逸出之,几千年来中国的小楷书法取法总是从钟王的身上建立自己的风范。勇方的小楷走的依然是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他自有他的聪明与机智,他先用钟王建立了自己小楷书法艺术殿堂牢固的地基,以这种魏晋小楷的逸致为底蕴,大胆地从六朝碑版中去挖掘营养,寻求自己小楷的表现手法和气骨,形成了他自己小楷的独特表现语言--魏晋逸致,碑版风骨。自晚明尤其是清以来,文化的更替与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扩展,给书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书法开始了其由纯正向兼容性和包容性的进化与发展,当代书法展览主义,对中国的当代书法的巨大变化与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家们对展厅效果的追求其实就是对个性的追求、对个性表现语言的追求与张扬。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篆与隶的融和,篆、隶、魏碑与行草书的融和等等,各种书体表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空前的繁荣,各种技法表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空前的丰富。然而,于小楷书法融和以隶、行草之意古已不鲜,但碑版书法自清末兴起后,尤其于碑版书法对小楷书体的融入古来极少见。勇方的小楷书法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在他的一件类似学院派的作品题款中他写到:'吾学书近习魏碑,似颇有所得,对于用笔之速度把握已自然由快捷至沉稳,于线条质量之锤炼亦多有体悟,今作此斗方,以显吾之书路源流也。'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勇方诸体皆擅,但小楷书法应是他书法艺术中的镇宅之宝。他的小楷书法,从用笔上看,线条犀利,有刀刻斧劈的感觉,是碑版书法的典型表现语言。当代书法用碑版笔法意趣的很多,但大多上吸取了碑版笔法的用笔或质感,因而显得过于苍劲与枯涩,残垣断壁的衰败气象过浓,勇方的小楷在取碑版笔意上,很讲究碑版笔法的方折、刀刻之趣,于犀利的同时又是干净利落的,因此用笔的金石气很重,视觉效果很清晰,并且笔画的形状也极为讲究,形很美,尤其是在碑版笔情意趣之中,巧妙地运用了钟繇《荐季直表》的厚重笔意,所以线条不时又以丰满凝重显现,粗细对比强烈,于整个结字的黑白调节趣味横生。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的形成是和该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一直觉得民众的审美之于物体外观比较趋向于明快简捷,对物体形的喜好是直线、方折,在对物体内在美的理解比较趋向于一种易于理解的奇肆与怪异,事物要有变形但不能太过,这种审美心理的形成又可能源于现代商品外观和包装设计以及现代国外设计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潜移默化,审美对于现代人来源,人们更加喜欢快餐式的东西。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古代过于抽象、深奥玄虚的文化艺术一方面可能需要很高的学养才行,另一方面人们面对紧张的生活节奏而无时间去理解和接受。勇方的小楷用笔恰恰和当代的审美倾向有了契合点,明快简捷同时又不乏碑版的奇逸和魏晋的雅致。在结字上,他的小楷具备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魏晋意趣。一些字的结体他处理成比?quot;呆'、'憨'、'笨'的形,这种结体恰好是魏晋小楷乃至魏晋书法的整体气格--高古、静穆、平和、冲淡。二是碑版意趣。这个特征是他小楷结字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他把字的型处理得很有欹侧感,或左倒或右倾,而且把碑版书法的擅于造势之特点完全借鉴过来,使字的重心总处于偏移的位置,因而从审美上给人的感觉每个字好象总要动、总在动。甚至一些字的结体常有逸笔出之,既大胆又聪明,耐人寻味。这个结体特征总不免让人想到《张猛龙》、想到《爨龙颜》和上古的刻碑摩崖。三是现代意趣,这也是勇方小楷一个个性之处。在结字上,勇方借签了当代流行书风的特征,对一些字倾斜角度、较虻拇 恚 砸恍┲钊绯ず嶙蠓庞沂铡⒆蟾哂业偷陌才哦加幸恢'反'常规的味道,这些处理很前卫,这在古代传统小楷书法中是找不到踪影的。上述三个结字特征,构成了朱勇方小楷的独家特色--魏晋逸致,碑版风骨。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用纸上,他善于用一种类似新闻纸的东西书写,这之于他的小楷表现可能是一种他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和方式,对于此,我觉得很好,一个书家在潜心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要在书法本体上创新,而且还要于工具、于载体上探索创新之路。明清生纸的使用使书法的表现出现了一个墨色变化丰富、笔墨技巧精彩纷呈的境界。近些年,对硬笔书法的发展,我一直在撰文指出,硬笔书法的艺术性难以再提高,并非全是工具性能对表现的限制,在工具创新和用纸上也要研究和考虑,如果毛笔现在也往熟纸上写,恐怕毛笔的艺术性也会打折扣的。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当代书坛的浮躁心绪和急功近利意识很浓烈,因此在行草书法万马奔腾声中,能静下心来搞小楷书法的人如凤毛麟角,可是二十几岁的勇方坐下来了,我觉得他的内心一定很恬静,他的头脑也很聪明,因此他成功了,他在一个很少有人走的路上发现了一片新的景色并描绘出来给大家看。对于他在小楷书法的研究,勇方自己在《我学书路上的'三次冲击'》中谈到:第一次冲击是九O年受急功近利的影响,他的行草书被'习气'所笼罩,苦不堪言之时尝试写小楷。第二次冲击是九四年开始,他在博取一家的同时杂临百家,并且很多的时候。反而得益于一些不喜欢的帖,从这些贴中找到了感觉。第三次冲击是近年开始注重学书的方法问题,注重准确的临摹,分析的临摹和背临。一个书家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方法、悟性、资质、勤奋、环境、师承、书路等这些因素的具备有可能成就一个成功的书家,勇方可能就具备了这些条件,他在新生代书家中是让人羡慕的。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客观地分析研究朱勇方的小楷书法,仍有一些不足存在,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过于单一,因而内涵欠深隧。一是一些用笔技巧单一,缺乏变化和随意感,用意太重。二是过分表现碑版意趣的结体,注重欹侧之余做得有些过,如一些变形比较夸张,追求'巧'、'趣'的同时反而露出了刻意安排的痕迹。三是结字在追求和表现淡雅与恬静之余,整体气象有松散的感觉,整幅作品气不聚。这些问题对于勇方的小楷书法今后的发展而言,可能是比较矛盾的,任何一种书体、一种风格和一种流派在其发展至完善的路途上,都会面临各种不好调和的矛盾,把矛盾调和了,使矛盾达到了和谐状态,完美便出现了,勇方还太年轻,我期待着他的发展,期待着他小楷书法中矛盾的调和,用勇方自己的话而言:前方山高水长。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附:朱勇方 我学小楷的体悟

屈指算来,我写小楷已近十年了。我是学写行草书“误入歧途,走投无路”时,在书友的启发下,才掉头主攻小楷的,不料这一写竟一发不可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这些年学小楷的一些体悟简要叙述,以期得到大家的指正。

学写小楷,用笔、纸、墨有它的特殊性,不少初学者为此常常伤透脑筋,我就经常碰到请教有关这方面问题的书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所以我想先重点就此谈谈。

写小楷的笔我试过很多,现在我定做了“朱勇方小楷”笔,颇好用,选一支得心应手的好笔,是写好小楷的前提。

一般认为写小楷适宜用熟宣,生宣不宜,但我曾在第五届全国展的作品集中读到安徽杨兴玲介绍的写生宣小楷的一个用墨小窍门:即用一得阁和中华墨汁相掺,两者一浓一稀,书写时不渗也不滞。一试效果真颇好。

我自己一般喜欢用半生半熟的糟底宣、包皮纸等。前些年在绢上写小楷,我特别得心应手,感觉即使是一个极微妙的动作,也能在绢上分毫不差地表现出来,而且丝毫不滞,写来甚是惬意。我在第七届中青展、世华展、首届扇面展上的获奖作品都是在绢上轻松地完成的。

第八届中青展时,我在绢上写总觉得不如意,自己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所以我又试着在新闻纸、铅画纸上书写。写得多了,自然对此有了些偏爱,总觉得既经济实惠,又效果不赖,新闻纸上写小楷唯一的缺憾是作品墨色显灰些,似乎对笔画力度也有一些影响。在铅画纸上写小楷,自我感觉不错,线条甚黑亮,颇见神彩。用墨不很讲究,用瓶装的曹素功、中华墨汁等倒出来便写,如气候干燥,时间稍长后墨汁浓度增厚可稍加些水,但要适当,否则,墨太淡则伤神。

书友对我在铅画纸上写的小楷,均颇看好,但也有人提出,是不是会有被人认为在铅画纸上显得不庄重、不严肃之嫌。

确实,上辈子留下来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让人在大脑里根深蒂固。以前人们发现小楷不宜在会渗化的生宣上书写,所以才选择了不会渗墨的纸来写,而当时不会渗墨的纸无非是熟宣、绢、皮黄纸等。而现在不会渗墨的纸形形色色,数量更多,我想只要写出来效果好,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别的呢?

学小楷我主要取法魏晋一路较高古的范本,钟繇的及一些写经残卷我看得较多,并在实际书写中有意地向他们靠拢,努力追求那种高古的气息。至于历代一些名家小楷作品,我也看得不少,有时看得忍不住手痒就写上几张,但大多只是“闻闻”它们的“气息”,感染一下后也就罢手了。

目前我写小楷正努力在点画和结体上提高它的丰富性和随意性。我喜欢把小字当大字写,力戒局促,增强虚实对比和动感,在魏晋小楷清逸古朴的基础上,加之写经的真率,碑的稚拙爽利,质朴劲辣。

小楷章法我追求字形疏密参差,整体随意自然如古人手札般浑然天成。所附作品即是在此观念目标观照下的产物,自知距离尚远,但我仍将努力不懈追求。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灵性的书写----朱勇方的小楷书法

朱天曙 (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谈朱勇方的书法

勇方兄生于江南胜地绍兴,这里钟灵毓秀,给历代文人以熏陶。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曾对稽山鉴水作了精彩的描述,发现了自然美的真谛,并把自然与人生精密结合到了一起。正是这种自然之美,使得他“尽山水之游”,超然物外,勇方兄生于斯,长于斯,长期涵濡浸染,自然体现出江南人特有的细致和灵性,这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勇方兄长于小楷和行草,极少涉及篆隶,笔法纯熟。小楷作品取法钟繇二王一路。多见锋棱,自然大方,得灵秀之气。小楷中又能多变,或重抒情,或显理性。但无不发腑心,得于手。行草更见多致,以二王书风为本,渐参明人之风姿,又能超于规,生意外之趣。

勇方兄笔底灵性十足,假以时日,以凝重端其形,以篆隶闳其意,以学养富其胸,锓锓乎,不可限量矣。

2007年8月于清华园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朱勇方谈小楷

小楷之体肈于汉代隶书、行书,故其体势初为方扁,其用笔多具隶意,灵动宕逸。今见最早之楷书大家钟太傅所书《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帖“容貌若愚”,古朴典雅,线条多取横势,虽无波挑,然极具隶意,此为小楷之初变也;王右军小楷《黄庭》、《曹娥》及《乐毅》其体势化扁为纵,用笔汰尽隶意,遒紧缜密,纤劲清丽,含蓄挺秀,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此为小楷之又一变也;王大令《洛神赋十三行》清新奇逸,劲直疏秀,气骨雄骏,穷微入圣,此为小楷之三变也。小楷之变备矣,故古今书家皆师之。通观之皆外至柔而内至刚,体貌虽变,而气格超迈,境界俱高,魏晋超逸自信、古朴典雅之意气已臻极致。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后之学魏晋小楷者多有所偏,甚或多有所谬。赵子昂小楷师法“二王”,于《洛神赋》获益最深,备尽楷则,笔力柔媚,流利中寓绵劲,精美至极。然赵书伤于意韵,失于“有我之境”。张宗子云:“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有我之境”必有真气,方可师之。祝枝山能得奇崛之气,而失之无魏晋古法,得其散而罕其逸。文衡山得之和雅,而殆于专谨,虽为文人,尤近工匠。唯雅宜山人本于大令,以拙取巧,故神韵超迈,萧散自然,唯惜终染唐楷风气。果亭山人取法太傅,超越唐宋元,率意为之而古朴稚拙,间有“以行为楷”之意,旷放散淡,风格独特。惟其用笔趋向一极,故只可赏而不可习。黄石斋小楷直逼钟王,体貌虽古,而伤于拘谨,倔强无润,气韵平淡。论及功力学养,元明诸家不减魏晋,远胜六朝,然雅致不逮魏晋,意趣不及六朝。六朝写经笔意纯朴,变化莫测,或散逸,或粗犷,或朴茂,或古拙,或生涩,或奇崛,意趣盎然,境界全出,自有格调。

小楷用笔,于精微处求变化,或露锋、或藏锋、或方笔、或圆笔,点画俱足,不余不欠,变化万千,藏者含蓄,露者精神,方者劲利,圆者丰腴。用笔贵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太有意则浅薄,太无意则荒率。大者如粟,小之若尘;长者如钓竿,短者如点;细者如毫发,粗者如籀。大者如山之浑厚,小者如玉润,一一观之,无不圆成。

圆者,形圆、势圆、气圆也,吾谓之“三圆”。于形易识,形圆则润,形圆则厚。然势、气何以圆?势者,笔势也。点画之势态,取其运动感与方向感,势之圆,非形态之圆,实为心态之圆,“藏头护尾,力在字中”,有“到位”、“圆融”之意;小楷之点画,笔断意连,气韵通畅,了无阻碍,气贯点画之中。气分阴阳二气,有聚散之别,同气相斥谓之散,异气相吸谓之聚,气散则亏,气聚则圆,气亏则点画浮滑,气圆自能圆厚,小楷点画之广大备矣。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小楷结体贵在“大气”。夫小楷求工易就,大气难臻。人谓其大,常以横势为喻,故大气之结体宜取横势,得其宽阔宏大之意。取横势,一在拉长主笔横画,细而长,极力舒展,密其上下,横横紧密,不使纵高,求其宽绰,内密外疏,如:《荐季直表》之“贵”、“素”、“事”、“言”等字密而疏。二在缩短纵画,左右拉开,虚其中宫,造型横势空间增大,故字形亦得其方扁,内疏外密,如:《荐季直表》之“作”、“俾”、“许”等字疏而密,与此相类者尚有包围结构,如“困”、“图”、“国”、“关”等字,横细竖粗,横虚竖实,以方扁出之,方中寓圆。密而疏者,大气外扬;疏而密者,大气内含。三在变纵斜画为横画,或平捺,如北魏《大慈如来告疏》“大”、“是”、“各”、“道”等字变斜捺为横画。四在左右宜平衡,隋唐之前,偏旁意识甚少,偏旁大小无拘,如《荐季直表》之“录”、“报”、“谨”,《宣示表》之“绝”、“疏”等字左右并驱,既增其横势,又具古朴之意,此“古朴”亦有大朴不雕之大气。雕琢过甚,则“弄拙成巧”,必致小气。“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方得小楷旨要。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六朝小楷备尽各体,贵在融合通变。篆画中实而体虚,隶画中虚而体实,草画中虚体亦虚。楷参篆意而质古,楷参隶意而朴茂,楷参草势而灵动。盖小楷非通乎古而融合诸体不以为变,书小楷若书大篆,不拘大小、欹侧、虚实、疏密;书小楷若书隶,宽绰有余,古朴大方;书小楷若书行草,生动活泼,结体因势立形,体无定法。小楷通变方臻妙境。

小楷之章法常用者约略有二:一为“纵有行,横有列”,此格多有纵横界线,字距紧密,行距略疏,明代人常用,然易伤于韵与和。二为“纵有行,横无列”,此格为历代人常用,可分为有纵界线与无界线者,有纵界线者字与字变化丰富,意趣盎然,各就其势,参差起伏,修短合度,神完气足,行行有致,晋唐人写经及元人手卷,多用此法;无界线者更具变化,字距行距无定法,疏密不拘,随心所欲。此法多见于魏晋名帖、敦煌残经卷,自由率真,行距不匀,字有疏密。若行距宽,字宜疏,墨宜匀;若行距紧,字宜密,墨宜变。凡此种种,皆得“气、韵、和”三者之秘也。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时人多重行草之用墨,然小楷用墨亦有其法。执其浓淡枯湿,呈现无穷韵味。用墨者犹如人之化妆,善用墨者,“浓妆淡抹总相宜”,浓则令其活,淡则令其华,枯则令其朴,湿则令其润。墨活得其韵,墨华得其神。写小楷笔中蓄墨不可过多。欲书先调墨,先饱蘸墨,然后再吸出,复蘸墨于笔尖,令墨从笔尖入,后于笔锋出。墨有“老墨”、“嫩墨”之分,老墨即宿墨、浓墨,嫩墨为新墨、淡墨。用不同而质有别,老墨以朴茂胜,墨痕圆绽、沉实;嫩墨以光彩胜,色泽奇丽、飘逸。书于熟绢者以浓墨为宜,书于半生半熟者则浓淡适宜。古人善用淡墨,水墨得当,古而媚。善用墨者,湿笔取韵,渴笔取气。不善用墨者,浓则伤韵,淡则伤神,神韵不存,则无生气。历代善用墨者当推元人倪高士,高士惜墨如金,苍润相间,墨色淡雅、秀润,常以枯笔运行,犹如其画中之枯笔皴擦,“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细审其笔画,“虚而实”,有透亮之感,墨韵宕逸,与其用笔之涩感相表里。笔墨之道备矣!

小楷宜熟中生,熟者,了于心中,心手双畅。《书谱》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信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熟则使转自如,形势出矣。然又不可太熟,流于熟,易入俗,不见新意,难得天真,故小楷忌熟宜生。董思翁云:“作字须求熟中生。”生则无定法,本于熟中之法。熟得巧,生得拙,得之“大巧若拙”之境方得其要,小楷之新意出矣!

当小楷书法被追逐鸿篇巨制的当代书法家们不屑为之时,我们捧出了小楷精心之作,让人们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惊喜、激动和慰藉。

小楷书法作品书写内容,貌似重复的抄录诗词经卷,却蕴藏着作者内心隐秘的艺术创作理想和精神追求及性情品位。开始时,尝试小字的书写,都为修炼心性,结果往往一发不可收拾。

成百上千的作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创作的勤奋,意志的坚定,以及书写这些作品时的用情机智和专注。运笔沉着而又变化多端,气酣墨畅而又神定气足,谋篇布局精巧中流露华严庄重之气,有大家风范。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小楷书法难在精致,细而不弱,粗而不肥。难在端正中见灵动,小巧中见大气,笔墨酣畅而气韵生动。难在有韵味有变化有风度,不刻板不做作不轻佻。

小楷书法应在笔墨起止转折处交待非常清楚,笔路清晰可辨,切锋中锋最为突出,外方内圆,保证字形的干净利落和精干劲挺。最大限度地发挥毛笔的特性,尽量制造笔墨效果,在点线的细节上精心安排,毫不含糊,细微处可以看到运笔用墨的技巧变化和抒情倾向,不按惯性抄录,但也不故弄玄虚卖弄技巧,手下之笔运用自如,开合疏密尽在掌握之中。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小楷书法作品,字虽小却不寒碜、不孱弱、不萎靡、不局促。线条饱满,气度不凡,转锋方折运笔有神,结字方圆兼顾,自然而又充满拙气,运小字如做大字,有开阔气和豪气,笔墨在精致中求变化,大小极力错落,伸缩、穿插、避让,收放合度,通篇之字在整饬中见变化、见跳荡,摇曳而不失庄重。节奏感强烈,气韵流畅,沉着而激情荡漾。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小楷书法比大字书法来得更轻松更自如,更见心性。宜有明清人小楷书法的方整,也有魏晋人小楷书法的雍容自信,更有现代人对书法形式的高度重视,有高古气而具典雅意味,有形式而具现代感,吮吸诸家而自具风神,小楷书法能达到如此水平,可称上品。 (朱勇方)

魏晋逸致 碑版风骨——朱勇方小楷艺术研究断想

1971年生于浙江绍兴。先后毕业于上虞师范学校、杭州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越社主持工作负责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成员,兰亭书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天目书院书画社秘书长,绍兴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绍兴市墨趣会副会长,绍兴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书法》一、二分册主编,浙江省新编《写字》教材编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