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心安处是吾乡

 李明旭 2017-08-10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艾维丹

leebapaleebapa

 周作人写过一些有关家乡绍兴的小品文章,分别编辑为《桑下谈》和《桑下丛谈》。他在序文中说:《后汉书》中,有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不宿桑下或者出于同样的传说亦未可知,不过他的意思颇好,也很有浮屠气,所以我想这多少有点影迹,未必全是随便说的话。我的书名的出典便在这里。……

“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此语出自六祖慧能的《坛经》。全句为:“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三宿桑下”,后来被衍生为“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牵挂之情。此外,三宿桑下,三宿空桑,桑下一宿,桑下宿,桑下恋,桑间三宿,空桑三宿,连宵桑下……等等,均是佛家劝诫僧人努力摆脱红尘世俗的各种情意的牵绊与纠结。

宋苏轼《别黄州》诗:“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金元好问《望崧少》诗:“结习尚余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清姚鼐《答孙补山中丞见怀》诗之二:“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

试想:像苏轼这位对修习佛学颇见功底的大家,因“乌台诗案”险些送命,后经王安石说情而贬往黄州。到了司马光掌权,他被召回朝廷时,作《别黄州》诗,坦言对黄州不无“三宿恋”。所以元好问因“三宿恋”乃至“残年多负半生闲”,应该不会让人感到讶异。毕竟,对一般凡夫俗子来说,所谓“三宿恋”乃人情之常,若不是这样,反倒令人感到有些超乎所以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于此,不禁想到了刘皂的一首诗《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古代交通不便,一个人为了求取功名而辞别亲人远离故乡,长年宦游在外,经历各种风霜挫折,面对官场倾轧缠斗的残酷,一想起故乡那种闲淡悠逸的日子,夜深人静,谁能不撩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情怀呢?不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终于未能南归,回到日夜思念的咸阳,反而“无端更渡桑乾水”,往北二百余里外的荒漠之地赴任去了……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万般无奈,这时他竟然“却望并州是故乡”,想他心中的酸甜苦辣八般况味,谁能说得清楚呢?

晋代张翰,字季鹰,曾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多年,官职不高,加之他颇有先见之明,看到司马炯随时会有垮台的危险,若不知进退,恐怕招来池鱼之殃。一年秋天,他感受到秋风起了,想到家乡吴中莼菜羹和鲈鱼脍等佳肴美味,遂兴起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于是提醒自己:“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求名爵?”遂命驾归隐。后来齐王司马炯因谋反被杀,张翰及时得见先机幸免遭受其累。——这就是著名的“鲈鱼脍”思乡赋归典故。

再说苏轼,他那开朗豁达、豪迈不拘的性格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这个人曾有过精辟的描绘: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对苏东坡作出如此毫无保留的评价,足见林语堂对他是如何推崇备至与无限敬仰了。

苏轼一生中,几乎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贬官流放中度过的,正由于他那潇洒、从容、寡淡、旷达、幽默的性格,让他毫不气馁迎接一次又一次的刁难与折腾,让他坚强度过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与煎熬。

死前两个月,苏轼于北归途中途经镇江,看到李龙眠为他画的像,一时感慨万千,随笔一挥写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海南)。”以此来总结他的一生,其中隐含了多少辛酸与苦涩,读者恐怕只能自行细心品味了。

值得顺笔一提的,是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到“ 乌台诗案”牵连而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柔奴(别名寓娘)出来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在广南的生活应该十分艰苦吧?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即席为她作了一阕词《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意思是说: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柔奴,一名歌伎。伴随着王定国到蛮荒的岭南去受苦,面对岭南的艰苦生活却能淡定自若、安之若素,特别是那句“心安处便是吾乡”从她嘴里流露出来,对苏轼这位“同是天涯沦落人”产生不小的震撼恐怕是难免的。而且,苏老居然能够从柔奴的笑颜里嗅到岭南梅花的清香,这对苏老那伤痕累累、长年痛彻心扉的心灵也可以说是莫大的安慰了。

李明旭画像
=======================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