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笑的作用

 黑牛520 2017-08-10


内容整理:裘俭(群主)

一、群友诗、文选登

(一)彭宪:《囡囡日记》(五十二)

【囡囡日记】(103)

这几天妈咪如临大敌,囡囡期末大考倒计时,周三英语,周四语文,周五数学。学校发下的练习题试卷好大一卷,尤其是数学题看的我头脑发麻。

囡囡呢,怎么看上去一点也不紧张,依然我行我素,可是每天晚上的作业要做到十点过后才能作罢。我想想有点可怜,囡囡却轻松地说,考试只有三天啊,下周就看电影玩公园了!哈哈,这也许是动力啊。

昨晚,囡囡似乎也注意调节气氛,熄灯了还突发奇想: 咦,哥哥长得这么高了,怎么还没有女朋友啊?妈咪回复: 哥哥还在读书啊。囡囡还问: 在日本大学生不能谈恋爱啊,这与中国不一样么? 我也不搭理,知道囡囡的脾气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你越解释她越来劲,再说了我也说不清楚。

囡囡可能与同年龄稍有不同,看电视节目不看动画片和儿童片,反而对“百里挑一”,“相约星期六”,以及生活片情感片独有情种。对此,我基本上是不干预,而妈咪是要责备地: 这不是你看的!

【囡囡日记】(104)

囡囡今天开始期末考,她倒很淡定,妈咪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今天考英语,老师最后冲刺,昨天发了四大张复习卷子,再三要求同学们反复朗读,唯独囡囡没把卷子带回家,晚上了,才说起此事。这下妈咪又气又急,联系老师,微信发来,再转发哥哥,打印成纸,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这些天,囡囡下午三点四十五分下课,得“补课”一小时。这补课呢,是自告奋勇的。还有一个有趣事。起先,凡说起或听到“补课”二个字,囡囡反感,而且是极其抵触,这就是证明了自己是“差生”了吗?补课就是差生的待遇啊。后来囡囡说了一件奇怪事,说是昨天老师班上说,愿意“补课”的同学请举手,居然班上成绩第一名的先举手了。

妈咪听懂了意思,开导囡囡,你傻啊,老师课后再辅导你们,又不收费,又是开小灶,不去吃亏的呀!

从此,凡是老师说是补课,囡囡会抢先举手,而且有时老师指定同学参加补课而没有她时,按照妈咪的话,要踊跃要积极。从此,说起“补课”,囡囡也不再是灰溜溜的。

不知囡囡怎么想的,参加“补课”是更有机会受到老师辅导呢?还是像妈咪所说的,有去不去不合算啊?也许,二者都有些吧。

(二)陈萍怡:《正念心理辅导与咨询之四》

关键词:微笑的态度

1、态度决定效果

在正念练习中,我一直要求自己放松、活在当下、接纳、全然的打开五感、不带任何评判……然而说归说,短短的一刻钟做到却难。自我认识到正念练习一方面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一定的时间累积是必要的条件,同时正确的方法也可以指引少走弯路,起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如何使正念练习更加有效?我认为态度决定效果!刚开始练习时,通常对自己的态度不够友好,根深蒂固的习惯于批评自己,而不是鼓励自己,这种自我批评、自我贬低的自我对话,很难做到放下和活在当下。而当我调整状态,以悦纳、友善的态度对待练习中发生的一切,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充满兴趣、接纳、温暖、慈悲,就会觉得身体自觉配合正念练习的引导,从而随自我冥想做出放松、关注当下的反应,反而容易产生正念冥想练习的效果。

2、微笑的作用

科学研究发现微笑可以激活大脑中和幸福相关的区域。我们的身体、细胞和器官对微笑有一种特别的感应,例如笑容可以使心率下降得更快,压力也减轻得更快。并且还能增加血液和唾液中的抗体及免疫细胞的数目,副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肾上腺素水平,起到缓解疲劳的效果。微笑的时候心理自然的放松,进入愉悦幸福的状态,微笑的时候,产生友好接纳的态度,不仅有利于健康,也会和自己很好的相处,和自己成为知己好友。

3、正念微笑冥想:

微笑,闭上双眼,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放松整个身体,感受整个身体坐在这里,保持呼吸的觉知。

想象微笑透过眼眸通过眼睛扩展发散,感受外眼角微微提起,眼部肌肉变得柔和,感受嘴巴也在微笑,下颌下巴都在微笑,感受嘴角边的一丝浅浅的微笑,整个脸部处在温和的微笑中……

想象笑容在心脏和胸口扩张开,

重新回到眼部,柔和的放松双眼,

感受微笑在心脏和胸口的开阔感

微笑的感觉在整个身体发散开……

感觉整个身体被微笑填满…

4、自我觉察:

在微笑冥想练习时,我觉察到自己出现情绪反应或跳出某个念头,重新眼角嘴角露出微笑,想象深吸气将微笑充满整个身体的细胞和器官,同时内心对自己说“谢谢你,我爱你,感谢一切的发生!”这时感觉整个身体带着愉悦和配合,觉得温馨而又轻松。

我们常说爱自己、我以为听过微笑冥想练习养成微笑的习惯,是爱自己简单而方便有效的方法。

(三)杨德发:《旅游与写作》(摘录)

旅游,所见所闻十分丰富,可以写作的视角也特别多。用手机摄照记录或录像记录确实是傻瓜式的,几乎人人都会。但是,这个照片或视频的记录虽然失真率低,但绝没有文字的表现力强。

文字可以详细地描绘风景,记录景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法规、美食、风土人情,可以生动地写下旅游者的心情、心得、收获、见解、感悟,让别人读了深受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读一本书都可以写多篇文章。每外出旅游一次都可以写多篇文章。因为外出旅游时我们见、闻、嗅、尝、触、思的写作素材是十分丰富的,由于与自己家乡的大不同--家乡是在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熟视无睹。在一个个新景点,总可以见到一些与自己家乡大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常常对旅游者刺激是够强烈的,用笔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文章。文章--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感受、收获、见解、体会等,具有穿越时空的神奇力量,发表在纸媒或电子传媒上,它甚至能记录历史。也就是说文字作品是不朽的。而一张张照片得来太容易,照片中倾注的拍摄者个人的因素不太多(除非是摄影家的艺术摄影),它对别人的启发就不那么大,因而它的影响力很小。视频虽能原汁原味地再现旅游的见闻,但他保存需要的空间大且别人看视频时费时间,且从视频中依然看不到多少旅游者个性化的收获、感悟等。也就是照片、视频可以客观地记录,它们不能充分地表现出记录者个人的情感。而文字作品是记录者心灵的感知、思想的顿悟、深受感动的情感等主观因素借景、融境表现其中,每件文字作品可以说都是作者精神主观联系景点客观的产物。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大脑中的血液会作反复的流动,每件作品都是作者心血的凝聚、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作者不经过一番艰苦的脑力劳动(构思、加工、输出等)即使景色再好、导游讲解得再生动也是写不出好作品的。然而,正是这一番艰苦的脑力劳动,主观联系客观的脑力劳动、基于客观提升到主观精神层面的脑力劳动训练了写作者的大脑思维及情感表达力,多写几次,多写几十次,就逐步练就成写作的高手。

(四)程予东:《思想从哪里来?》

文章需要表达思想情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什么是情感呢?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作者在文章里要表达的情感是沉淀下来的心理。心冷漠的、麻木的是很难写出有情感温度的文章的。说到思想,或者有些让人生畏,觉得它太高深莫测,是哲学家、思想家独有的。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只不过你没有注意或者发现而已。

什么叫思想呢?思想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换言之换言之,就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思想。客观存在,也可以说是客观事物,人、事、景、物等。

要想获得思想,不妨从如下方面开始:

其一,从身边人开始思考。

身边人指的是父母兄弟姐妹。为什么要从身边人开始?因为身边人最熟悉,写作就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了解多的对象入手。思考什么?思考他们的怎样的形象、性格、品质。为什么要思考这些?因为人的言行举止莫不体现人的形象性格特征的。性格品质决定着人的言行举止表现。这两者是表里关系。性格品质是里,言行举止是表。我们要了解一个人,需要从表开始,去探问他的内里。比可以问问自己,你的亲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善良、正直、和蔼、勇敢、认真、负责等等。你能从生活中他们的表现,做的事情上找到对应点吗?

这个作业看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啊。因为你总是围绕着自己的世界,而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尽自己心的。完不成这个任务,需要自我反省。然后提醒自己学会观察,看他们为你做什么,为他人做什么,为社会做什么。人是很复杂的,如果你能从他们的行为表现上发现他们做事的规律和原则,那么就获得了深度思考。

其二,思考周围的人。

老师、同学、朋友、邻居、陌生人等。看他们如何做事,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态度,怎样的言语表现。看到什么,发现什么,领悟到什么。作文时,他们做的事情不是呈现的重点,重点是你领悟到的东西,是你自己独立观察思考所得的,这就是你的思想。

其三,思考周围的事情。

马路上看到有人倒在地上,周围很多人围着,他们指指点点,谈论不休,但是没有人伸出援手。你可以思考他们说了什么,为什么没有行动。你分析一下他们行为表现的内在心理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有这样的表现。每一个人都有对生活思考评价的权利,你有权利要求生活中的人更加文明礼貌热情互助,你有权利让生活变得更加整饬有序。你看的是现象,写出来就是自己的思想。

其四,思考历史人物、书中角色、影视剧中人物。

读历史,看风云。思考历史上那些人物在特定的环境、时代,他们的言行,精神风貌,然后思考为什么有那样的精神风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有哪些形象,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怎样,追问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态度。影视剧中的人物一样。你看的是别人的人生,却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人性的繁复,也是在完成对自己的思考。那种只是为着某个典故,某个故事情节,而看热闹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或者是低幼化表现。

其五,思考别人说的话。

我们听了很多话,有的只是听听而已,并不会尽心思考。言为心声,言语里带着别人的看法观点。你琢磨别人的思想,从别人的思想出发,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当然生活中真正有深刻思想的人毕竟少数,很多人说的多是表象,是本能的东西而已。获得思想的最近通道是阅读哲学家、思想家留下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博览群籍,对社会人生人性等有着深刻的洞察,能够触及到事物深刻的本质,从诸多现象中析出规律性认识。思想深邃而独树一帜。

人生有一张嘴,需要表达自我认识,生就一个脑袋,需要对看到听到的人事物景进行信息加工,提炼,形成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有思想的人,天地万物皆是文章。有思想的人,是强有力的人,也是让某些人惧怕的。为什么?开智,就不会盲从,就不会人云亦云。这对于想控制人的那些对象是极大的挑战。思想开放的国民组成的国家是强大的,文化是灿烂的;思想禁锢的国民组成的国家可能是看起来强大,其实是虚弱的。强大与否,不在经济数据,高楼大厦,而在于世界话语权,被国际社会尊重认可的程度。

二、专家论坛

(一)倪绍旺(江苏家庭教育专家):《爱生如子重视人品》(摘录)

教育家傅斯年对于学生的教育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要立信,在品行上自我修炼。他说:“这一个时代,真是邪说横流的时代,各种宣传每每以骗人为目的,在宣传者不过是想用宣传达到他的目的,但是若果一个人养成说瞎话的习惯,可就不得了。人与人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团体与团体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社会上这个风气厉害了,社会就不上轨道。”在大学里这一观念尤其重要,他倡导“知识的诚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学问不能进步,发明更谈不上。“所以立信是做人、做学问一切的根本,也是组织社会、组织国家一切的根本。”

即使是现在,讲究诚信也是社会基石。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倡导诚信,践行诚信尤为重要。做教育的需要知识的诚实,就是教授知识要诚实,获得知识要诚实,做诚实的知识传承者!

第二是励学,“在这个苦难的时候能有这样一个环境,已经算很有福气了!这个遭遇,这个环境,是万万不可辜负的……这些年来,大学里最坏的风气,是把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当作第一件重要的上上,其实在大学里得到学问乃是最重要的事,得到证书乃是很次要的事。”重要的是“由学术的培养达到人格的培养”,“须知人格不是一个空的名词,乃是一个积累的东西。积累人格,需要学问和思想的成分很多。”

几十年后,再看看先生对待学问的态度,让人汗颜。学问第一不是文凭第一,人格第一不是学术第一。我们现在大都是本末倒置,需要反思和恢复归正!

第三是爱国,傅斯年认为这是一种本能,是对民族文化、历史的一种认同感。

现在的核心素养里面就有国家认同,这说明,任何时候,爱国都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第四是爱人,“爱国有时不够,还须爱人。爱国有时失于空洞,虽然并不一定如此。至于爱人,却是步步着实,天天可行的……克服自私心,克服自己的利害心,便可走上爱人的大路。”

爱国是宏观的,爱人是微观的具体的,爱国就是爱这个国家的人民,具体的就是要爱人如己彼此相爱。

在台大,诸如新生入学、盖学生宿舍、学校医院、解决困难学生“申请工读”等等这些问题,作为校长,傅斯年无时不牵挂在心。

台大学生李亦园回忆说,自己1948年9月考入台大历史系,待傅斯年执掌校印后,经其策划,考古人类学系从历史系中分出,李想转入该系,但其原来赖以求学的奖学金将被取消,教务处那里不肯通融,李只得去找傅斯年。李记述说:“单独去见他,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点胆怯,不过为了自己的兴趣,我终于硬着头皮去见了。他读了我的报告,没有立刻表示可否,却先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转考古人类学系?我说明了我的兴趣与想法后,他点头表示满意。在我稍嫌冗长地作着说明时,他一面燃着烟斗,呼呼地抽烟,一面注意地听,现在想来,以他那样繁忙的工作,却肯听一个初入门的学生诉说志愿,实在是不多见的。接着他又问我知不知道读人类学的人经常要去做田野工作,那是很苦而且要离家很长久的事,估量过自己能忍受得了吗?我回答说我相信自己能忍受。接着他又问我是否知道读这一行'冷门’,将来只有教书的前景。我表示对教书或研究都有兴趣。傅先生听完,没有再说别的,立刻在我的报告上批了准予保留奖学金。”

傅先生关照的学生,远不止一人两人。傅先生常说学生是他的儿女,对学生体贴入微。

把学生视同自己的儿女,对学生关爱有加,这是所有教育家的特质。

(二)高宏志(惠灵顿):《慢下来,遵守一下规则》

正在庐山与家人和一个外国同事一起旅游,有了一些观察,与大家分享。

庐山很漂亮,游客也真的很多。旅游管理很规范,但是在景点的排队上观光车的队伍也真是很长。我们与爸妈一起在嘈杂的巨大的扭动的人流中排队。我和同事美莲(英文Mary)很快就被爸妈甩在后面,因为我们没有爸妈排队的“熟练技巧”我和美莲被无数人赶超,不过我没有介意,这是我已经熟悉的环境,不会“多怪”的。

最终我们排到铁栅栏的入口,也就是进入排队的“强行规范区”,一小队像鱼一样滑腻的人非常骨感的挤入我与美莲的前面,我有点儿吃惊,毕竟离铁栅栏入口只有半身之遥了,而且我正在入口的位置。我有些反感但也无奈,没有说什么。这队人相互协作,照应,配合默契,一个接一个挤到我的前面,这时候一个高中生年龄的女孩儿也挤到了我的旁边,贴身,入位,马上要切进,一气呵成的完成“排挤”动作。我不禁说了话:“女孩儿,你在学校也这样排队吗?晚几分钟上车就那么难吗?”女孩立刻不好意思了。我也意识到言重了。他的爸爸刚挤入我的前面,好像也略有所悟,对我也做打哈哈状。女孩说“不好意思”。我说:“没什么,叔叔让你过去”。女孩说“谢谢”。我们大家之后都沉默下来。一个短暂的几秒钟的交流,可能给每个人都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这个场景背后是一个外国友人在注视着这一切。试想一下:如果外国友人不在,女孩习惯于“如鱼得水”的插队,女孩爸爸又是个爱面子的壮汉,也许事情就会向另一个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我的同事事后对我说,她很赞成我的做法,也许这个短暂的交流促进女孩和爸爸的思考,社会良好的秩序靠每个人的维护。慢下来,遵守以下规则,不受别的“插队”人的影响,井井有序,就像我们在台湾,日本和很多西方国家看到的社会秩序一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是不是比高楼大厦和卫星上天更来的自然和真实呢?

老李:@高宏志(惠灵顿),前些天我们也在庐山排队过,大致秩序还可以,不过有一点挺尴尬的,太亲密了,排队的人喜欢前胸贴后背的木有保持一定的距离。

高宏志:@老李,排了”两天队后,美莲跟我说咱们还是去安静人少的地方走走就好了。人贴人,汗流浃背确实影响旅游的兴致。不过我已习惯了哈。

(三)老李(深圳家庭教育专家):《家庭教育的“三句经”》

家庭教育ー般而言被定义为是父母对儿女的教导和养育,实际上,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父母对儿女的教导(知识和行为),无论是能力还是影响力都是有限的,孩子更多的是通过学校来学习知识,通过同学和社会的影响来塑造个人和社会行为模式;而在对儿女的养育方面(身心健康),却是家庭教育占的主要部分,特别是情感方面,其影响力甚至可能是无限的,很难有别人来替代这种影响的作用。

因此,我总经了家庭教育的“三句经”,与大家分享。

第ー句:“要让你的孩子养成对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这是就认知方面而言的,对知识要知其然,也要尽量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

第二句:“要让家成为你的孩子在外经受风吹雨打后归来时的心灵的避风港”,这是指情感方面的,它的影响是久远和深刻的。

第三句:“要让你的孩子成为自律的人”,这是就意志力和行为方面而言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不违法,不突破道德底线、不影响学习、不伤害身体的前提下,鼓励和赞赏孩子经过思考后的自由选择行为,并且告知孩子要勇敢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第ー句和第三句可能做起来比较困难,但第二句,只要用心,总是容易做得到的。

(四)齐悦(群主):《听天命的同时尽人事》

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既有工程学背景,也有哲学和管理学背景的博士写了一本书,叫《边缘竞争》。

这本书里特别讲到一个建设大草原的例子。

假设在美国的某个地方,比如芝加哥郊外的一片空地,那个地方最初的景观是一片稀树草原,那么,如何用人工干预的方法把这个地方恢复成之前的生态景观呢?我们通常的想法分为6步:

1、划出一片地。

2、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尽可能找到所有当时大草原的旧图片,获得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的组成清单。

3、收集所有相关物种的样本,比如植物的种子,适当比例的雌性和雄性动物。

4、清理土地,播下各种植物的种子,并种植一些大树。

5、把各种动物投放在这个土地上。

6、静静的观察,耐心等待稀树草原重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但是,《边缘竞争》明确告诉我们,用这个方法是造不出大草原的,大草原完全不是用这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和干预形成的。

借用凯文·凯利的话说:“这片草原的出现绝对不是控制导致的,而是失控导致的。”

《道德经》的意象则是“它绝对不是有为的方式导致的,而是以一种无为的,散漫的,充满着各种偶然性的方式,最终形成了这么一片草原。”

以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来设计这片草原的人,有几点他是完全做不到的。

比如:他不能穷尽形成这片草原的所有的要素,因为有很多要素是完全想象不到的。当我们看到这片草原的时候,看到的是草和树,但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也许是某一种鸟,只有这种鸟才能将某一种植物的种子带到这个地方来,至于这种鸟是什么时候到这个地方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把种子带到这个地方,是你没办法事先预想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学家们发现,野火在设计的时候被完全忽略了,而恰恰是这种具有破坏性的因素,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燃烧,使得这个地方的土壤、气候、生态景观发生了某种变化,最后才呈现出一片稀树草原的景观。

要恢复这片草原,人工干预是不可少的。

但人工干预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力度是什么样的?

这就像做饭,我们吃起来特别美味的一道菜,它到底用了多少食材和调料,吃饭的人往往是没办法穷尽的。

另外一点,就是这些要素出现的顺序。

这些食材和作料是在什么样的火候,什么样的时间点出现的?是先放盐再放醋,还是先放醋再放辣椒,这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

做菜与草原生态的形成相比,显然简单太多。

要形成一种生态,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把多种要素融合,使多种要素之间又形成多层次新要素,它们极其复杂、包含着无数偶然性,令人眼花缭乱,最终出现了这样一片浑然天成的景观。

《边缘竞争》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作品和人的作品,有以下几个不同:

1、一种生态是长出来的,而不是组装出来的。生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变,并具有某种变异的特征。它不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一次性组装和搭建起来的。

2、起始的状态非常重要。最初的那个调儿起不好,后面的要素即使齐备,也不会呈现为一个生态。

3、顺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各个要素要以恰当的顺序加入,才能出现最终的结果。

4、一些暂时出现的关键要素并不一定是最终系统的组成部分。总会有一种天外之力,某种偶然的因素加进来,像点石成金般的上帝之手一样将这个生态激活。

我的老师经常跟我说的六个字就是:听天命,尽人事。

天命,就是人不能掌控的天算;尽人事,就是要做人算的这一部分,同时也意识到其中的局限。

人算是有明显极限的,千万不要用人算去干预天算。

举个大家都明白的例子吧。我身边很多的人都在用华为的手机。的确,终端产品已经成为华为的重要业务,这个部门创造的300多亿美金的销售额完全可以比拟一家大公司。

但当年华为基本法里明确写着:永远不涉及终端产品。

华为为什么做起了终端产品呢?

一句话:不得已。

当他们销售自己的网络设备时,电信运营商提出,我们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用户才能盈利,如果你们能够给这些用户提供和你们设备适配性好,价格非常便宜的终端产品,我们的业务量才会大大的增加。

华为表示他们不做终端产品。运营商就进一步提出:希望华为能暂时帮他们做一些终端产品,通过运营商的平台分发这个产品。华为只要把它当网络设备业务的一个附带业务就可以了。

于是,为了提高网络设备的销量,华为就做起了终端业务。

由于各种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发现这些终端产品不仅可以作为一揽子的产品卖给电信运营商,而且他们内部在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发现,他们的产品比市面上流行的终端产品在某些方面还有明显的优势。

这样,华为就自然而然的做起了终端产品业务。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生态的过程,就是从某种单一的格局出发,随着环境的变化,将他们已经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适当的变现。

或者说,他们现有的业务能力当中出现了某种变异的性状,这种性状在一个特别适合于终端产品成长的市场环境中,被自然选择了,这才叫生态。

生态不是打造出来的,它是生长出来的。

听天命的同时尽人事。

三、群外书、文分享

(一)范亚坤荐读:《国外教育孩子的五大经典方法》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这里的意思是一定要给孩子的成长一些空间,不管是教育孩子成人,还是教育孩子上学,父母都不要把他们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程式化的东西,孩子不一定会去遵守,甚至有可能去打破它。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是这样,一定要给他们一些自由,逼得太急或者是太有规则,只会让他们觉得无趣,产生一些逆反心理,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2、鼓励他多外出运动

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他们宁愿玩手机,也不愿意和外界有过多的接触,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家里得各种的病。家长一定不要让孩子常宅在家里,要多鼓励他们外出锻炼身体,这样既能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也能保证他们的心理舒畅。尤其是处于学习重要的阶段的学生,他们学习压力非常大,这个时候就更应该外出走走,多运动,这样既可以舒缓压力,又能增强免疫力,不至于在关键时刻生病掉链子。

3、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不要做一个耳聋眼瞎'的父母,一定要听到孩子的声音,看到他们的情绪,与孩子过沟通,特别是在学习上,更是要认真去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凭自己的意愿去让他们学这学那。

4、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这种完美主义通常体现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要求上,孩子没考好,就要求他们考好,孩子考好了,就希望他们考得更好。其实,对于孩子学习,一定不要太过要求完美,要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水平,而不是要他们去做一些他们或许根本就达不到的事情。

5、给他表演的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