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所指大明宣德炉,包括了宣德年制、宣德款。 仅供大家学习参详,也欢迎大家讨论切磋~今天本文介绍除宣德号外的明清国朝年号款宣铜炉及人名、斋堂等他款(包括无款器)宣铜器 本文也是该系列的最后一篇章。感谢各位读者的关注。 除宣德年号外的明清国朝年号款宣铜炉 (一) 故178176 雍正款云耳鼎式炉 二级甲 清 通盖高一五·五厘米 口径一一·七厘米 连盖重二·一六七千克 清宫旧藏(留平58459 是为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鼎式圆形,云耳,三象首、尾。盖饰云蝠纹。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清雍正年制」。颜色鲜亮 点评:国朝年号款的铜炉,明确指出了铸造年代,尤其是清宫旧藏故字号部分,是为各朝的标准器。但是它们在旧藏器中所占比例不高,究其原因,或许是受到清代禁铜令的影响。顺治初年即曾有意禁用铜器,后因大臣反对而未能实行;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年)亦曾实行铜禁政策,禁止打造重量在“五斤”以上的铜器;雍正初年银贱钱贵现象十分严重,雍正帝认为主因是民间销毁制钱打造铜器,因而实行了更为严厉的铜禁政策:既禁止打造黄铜器皿,又强制收买现有黄铜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官造国朝年号款铜炉注定不会有太多的数量,但有趣的是从旧藏实物看,此类中却是雍正朝器占多,这可能说明的是,雍正其实并未真正禁止宫内用铜。 雍正朝的宫廷审美,受雍正本人影响转向了一种对意境的追求。文化内敛、深邃的表现形成了侧重表达自然的潮流,官造器物上的返璞归真即是体现。雍正款宣铜炉多数外表都循着朴拙的线条,而本器偶尔显现的金光,又透出些许华丽。 人名、斋堂等他款(包括无款器) 宣铜器 (一) 故179155 冲耳乳足炉 二级甲 明 故179155 冲耳乳足炉 二级甲 明 款识 通高九厘米 口径一〇·三厘米 重一·〇〇六千克 清宫旧藏(留平59047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器外底有减地阳文篆书「玉堂清玩」。附铜座,座底有双龙环抱减地阳文单行篆书「侣古斋」座底装饰有撒金片 点评:故179155(上图 )、故177002(下图)两器均为“玉堂清玩”款。“玉堂清玩”的主人为严东楼,相传为严嵩之子。赵汝珍说:“凡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己有,非其所制。”(赵汝珍《古玩指南》)故而有“玉堂清玩”之炉不算仿宣器之说。两器底的“玉堂清玩”款均为刻款,而前者器座底的“侣古斋”款及双龙纹饰却为铸饰,铸、刻对比非常明显,似乎印证了赵汝珍的说法。比较而言,前器款笔道圆润均匀,纤细而有力,刻痕不明显;而后器则逊色许多。 (二) 故177002 冲耳乳足炉 二级甲 明 故177002 冲耳乳足炉 二级甲 明 款识 通高九·六厘米 口径一三厘米 重一·六八〇千克 清宫旧藏(麗七六五 原藏古董房) 圆形,乳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等书「玉堂清玩」 (三) 故142747 狮耳圈足炉 二级乙 明 故142747 狮耳圈足炉 二级乙 明 款识 高八·四厘米 口径一九厘米 清宫旧藏(留平58372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圆形,圈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德字心上有一横。器表有铸造收缩痕,打磨未尽。一九七七年耿宝昌先生根据重量、皮色特点认为有可能是宣德器 点评:故字号该类包括故142747器在内共有九器皆为吴邦佐款,唯时代有所不同。其中本器当引起重视,值得后续深入研究(余者多为明清后仿)。 (四) 故177098「巴格仿宣」款蚰龙耳圈足炉 二级甲 清 故177098「巴格仿宣」款蚰龙耳圈足炉 二级甲 清 款识 高八·一厘米 口径一三·四厘米 重〇·九六四千克 清宫旧藏(留平59097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圆形,圈足。光素。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巴格仿宣」 点评:本器之“巴格仿宣”,是为乾隆朝巴格造器的标准器。 (五) 故177163 无款方彝式炉 二级甲 清 通盖高一七·五厘米 长一四·一厘米 宽一一·三厘米 连盖重二·六四八千克 清宫旧藏(留平59052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长方形,兽首耳,四足。器外四面饰云、龙、凤、鱼、海兽、海水纹等。盖对饰龙、凤、云纹;方盖钮边饰回纹。雕刻极其精美。无款 点评:本器原名为“铜镂空龙凤纹盖兽耳长方熏炉”,其实整体上是仿商晚期青铜方彝造型,而倾斜的腹壁又是借鉴了西周簠的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