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治胃部胀痛,很多中医师熟记这张好方,奇思妙想降胃气!

 中医药拾掇 2017-08-11

列位看官,今天要为你说上一个症状,这就是日常生中常见的胃部胀痛现象。闲言少叙,先把一张对此证有不错疗效的经验好方告诉你——

准备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即可。

上面这张方,实际上就化裁自我国已故名老中医董建华先生的加味香苏饮。董建华先生为中医脾胃疾病治疗的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医界享有盛誉。

列位看官,说起来,这胃病的诸多症状里,胀痛可算是最常见的了。有了这种现象,我们还是要做细致的胃部检查。不过,中医却对此有一个形象的巧妙的认识,这就是“胃气不降”。本来,我们的脾胃是人体的一个关键枢纽。胃气下降,脾气上升,二者相辅相成。胃胀的现象,形象一点来理解,就是胃气堵在那里,降不下来,仿佛一把锁,将气机锁住。所以,降胃气,使得中焦清气得以上升,阴浊得以下降,是治疗胃胀痛的关键。这一点,实属董师的学术思想之体现。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列位看官请瞧仔细——

首先,我们看到苏梗、香附、陈皮这三味药。这三味,乃是通降胃气的开山巨斧。先说那苏梗,它性味辛,温,入肺、脾经,功在理气宽中,止痛,安胎。论其功用,《本草崇原》认为可以“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一般认为,紫苏梗的药性以入胃为主,是行胃气的要药。

再看香附。它性味辛、微苦、微甘,平,入肝、脾、三焦经,功在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王好古说得好:“香附,凡气郁血气必用之……”。可见,这香附也是行气的高手。一般认为,这香附入肝,是行肝气的良药。

至于陈皮,大家想必都熟悉了,它主要的功用在行气、和胃。紫苏梗行胃气,香附行肝气。三者配合在一起,对于化解胃气壅滞不降,有很好的作用。故而,这三味药是全方的中心,为重中之重。

不过,要想彻底通顺胃气,上面这三味药的力道还是有些不足。因此,我们看到了另外三个可以通降气机的高手。这就是毕澄茄、枳壳、大腹皮。话说那毕澄茄,列位看官可能不太熟悉。它本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良药,对于中焦虚寒作痛者十分适宜。它的行气之功,主要得益于辛散温阳之性。列位看官没听说“寒凝气滞”这四个字吗?一个人中焦气滞,因为什么?一是肝气郁滞,二是寒凝气滞。这两者最为普遍。话说那肝气郁滞,我们可以通过香附等药材来化解,这寒凝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毕澄茄来改善。

再说那枳壳。它性味苦、辛、酸,温,入脾、胃经,功在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日华子本草》说它可以“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这味药一直被视为可以行气导滞的良药。它配合毕澄茄,可以更好地通降胃气。大腹皮,乃下气行水的良药。这三味药在一起,让通降胃气之功实现得更加充分。最后,我们用香橼皮和佛手来宽胸除胀,治疗效果就可以期待了。

根据经验记载,这个方法为基本方,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化裁。比如说肝郁的,我们多用柴胡、青皮。食滞的,我们多用鸡内金、焦三仙。反酸的,我们多用瓦楞子、乌贼骨。总而言之,上方作为基本方,经过简单变化,药效可以更加显著而专一。由于临床效果好,所以此方被很多中医师所熟知熟记,屡屡应用,救人无算。

所以,日常生活中感觉胃部胀痛的人,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此方之精义来调治,应该会得到一定的效果。但前提,一定是仔细辩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