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部觉得凉是因为寒吗

 陆大夫如是说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胃病有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

在症状上来看,胃胀、胃痛、容易嗳气、打嗝、反酸、烧心、嘈杂都是比较常见的症状。

少部分患者会有胃部觉得凉这种症状,相比较上述常见症状而言,出现的概率略少。

但胃部自觉凉觉冷这种症状,对患者也会很困扰,以此症状为主诉的患者,常规医疗效果也相对略差些。

在门诊中,患者会这么和医师描述自己的症状:

经常觉得胃部冷,也不敢吃冷的东西,吃什么都最好是温的,饮食稍有不慎,就会觉得胃里冷,甚至肚子也觉得冷,有些人会出现疼痛感。并且容易腹泻,比较敏感的一部分人,吃完没多久就要去上厕所。

通常而言,胃病患者会自觉胃部凉,都会先去医院消化科治疗,用常规套餐治疗,很多效果都不理想。

其中有一部分患者会转而寻求中医治疗,大多数处方用的是温脾暖胃的方子,服用此类处方后,仍旧有不少患者效果不佳。

在大多中医书籍以及教材中,甚至铺天盖地的网络上,基本都归类为脾胃虚寒、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胃寒、脾肾虚寒、寒侵脾肾等等证型。

少部分比较有素养的中医书籍,会列入脾营虚寒的证型。

从现在2020年的眼观来看,今天的都市中以上类型的患者其实已经并不多见了。

在民国时期以及建国初期,物质条件较为艰苦,劳则伤气损阳的基础体质较多,中寒或虚寒类的疾病相较当代就要多很多。

在今天,尤其是大都市,虽然仍然有不少胃病患者是以胃冷作为主诉来就诊的,但其中大多数患者服用了散寒、温通、温补类的处方却疗效差强人意。

有些长期胃冷的患者,吃了温热药,初起会觉得有效,但随后疗效越来越不明显,甚至上火发热疮,长痘痘了,仍旧胃冷。

难道这胃冷不是属于寒证吗?

并不都是寒证哦!

甚至大多不是寒证。我的意思并不是没有寒证,说的是寒证并不多,至少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而不是寒证的胃冷,辨识难度就比较高了。

如果知识储备跟不上,疗效也就自然跟不上喽!

比较多见的是水饮、水饮郁热、水饮郁火、痰饮、痰饮郁热、痰饮郁火、湿热痰饮相兼、湿热痰火阻气、饮热阴虚、饮热夹内风等等,并多与其他邪气相兼发病。

因为温热药可以散些湿、饮,有时气机暂得温通,所以有些患者初起吃了温热处方会有点改善,但毕竟诊断上有本质差异,很多情况下不能切合疾病本质,且同时会助火伤阴,短暂的有效过后,会复令气滞气结加剧,痰热水饮等进一步聚集。

所以很多患者初步稍稍见效,随后任凭加重剂量,而症状再也纹丝不动,甚至还反而加重。

前段时间有个案例就是如此:

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性,体重略偏重,易胖难瘦,但20岁左右一直是偏瘦的,当年吃不胖,现在不怎么吃也胖。

情绪容易激动,容易说话越说越快,越说越响。自诉较身边的人精神旺盛。

寐差易醒,近些年面部大量长褐斑,长期胃痛,主要感觉是胀痛,饮食后加重,又饿不起,过饭点就心慌乏力。

近两年胃部不适加重,最为不适的就是胃部自觉冰冷,捂个热水袋能稍稍缓解一些。平时却怕热易出汗,偶尔手脚凉,但外环境太冷也不耐受,既怕热又怕冷。

容易咽痛,容易长痘痘。吃东西稍不当心就容易腹泻,吃太冷、吃太辣、吃太油,都容易腹泻,大便不成型,便粘而臭,有时候纯水泄。经常有肠鸣音,同时经常口苦。月经提前,量少。

舌略红,少苔。脉略滑弦。

吃了大半年温热药,比如附子、干姜、桂枝、花椒、荜茇、高良姜、吴茱萸等等等。而且剂量还不小,有些药用到三五十克。

感慨一下!火神派害人呐!

最多缓解一两分,过几天又打回原形,后期则一点作用都没有,心烦失眠越来越明显,甚至腹泻气短。

眼里只有一个寒字,是非常可怕的呀!

像这样一例患者,如果问诊再细致些,还能收集很多很多资料,我就挑了些相对重要点的症状举在这里,大致描摹一下我们中医师观察疾病的部分角度。

可以这么说,每一个胃里觉得冷的患者,都有她独特的疾病发展过程。

有些同中有异,有些异中有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患者喜欢来我们中医师这里看病,可以说我们的诊察亲切自然,周到全面,很多年轻的患者以前没有看过中医,看完后居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啊呀!你们中医看病好仔细啊!
哈哈哈,工业化的方便面吃多了,难得来一碗正宗手拉的拉面,自然滋味不同咧!

言归正传,为什么写一些初步的中医疾病分析类的文章呢?

因为很多中医爱好者,或者就诊中医的患者中,他们涉猎了些中医知识,被很多快餐类的中医网文洗过脑,把中医看的很简单。

其实,好复杂的哦!

像上面举例的这个病例,虽然胃部自觉冰冷,但为什么会怕热易出汗呢?这是寒吗?

容易咽痛长痘痘是寒吗?

月经提前量少是寒吗?

容易激动说话快是寒吗?

……

其实这位患者素体阴虚、营血不足,肝脾不足,肝气偏旺,中年后在以往基础上体质转痰湿化,胃病的主因是,营阴不足,湿热痰饮郁火,气旺夹风,阻滞气机。

其中涉及到多经多气多脏腑,并有先后主次关系。

治疗时祛湿痰饮,不能伤阴损脾,护营血不能助湿生痰聚饮。

初期用泻心温胆参考中和理阴汤化裁斟酌。

待湿饮稍去,则养营扶脾稍兼清泻。

其后则调补营血化痰理其体质,巩固治疗。

具体细分,则有很多层次。

最后,这位患者吃了二个月整体偏凉的处方后,胃冷彻底去除了。同步绝大多数的伴随症状也明显改善,患者对疗效特别满意,并且觉得吃凉药治胃冷,很有意思。

这才是临床的上一个极其普普通通的患者,需要中医师分析判断,并设计治疗,实施操作评估预后的一些剪影。

这些慢性病,其实都不好治。

什么搞几个经方,抖几个妙招,就觉得战无不胜的。

要么是脑洞医生,要么是初级爱好者。

稍有临证,就要知道疾病变化难极,唯有敬畏。

我们能做的就是多读书多思考,尽己所能多看好些病。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