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一件事贯穿全文,成就你的满分!

 华教数媒一小兵 2020-11-02

中小学生在写作文时,一个经常性的困惑是:我该写什么?写几件事好?当选择多起来的时候,又难以分出详略、主次,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问题,毕竟涉及到衔接啊、转折啊等等过渡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又陷入到早已听腻了的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等话语之中,也许又要陷入新一轮的迷茫。其实,面对这样的疑惑,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用一件事贯穿全文!

用一件事贯穿全文,并非只写一件事(当然你可以只写一件事),而是用这件事成为全文的支撑,其它的内容都可以围绕这件事来。

以前我们常说要让线索贯穿全文。这是写作上的经典理论,我们也算是耳熟能详。但解释给中小学生听,效果却常常很一般。毕竟“线索”是一抽象名词,能做线索的又多:有人物、时间、空间、事件、情感、物件……举例一多,等于没说。于是小学生就晕菜了!这话当然是真理,但是不容易读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这是一篇我们很熟悉的文章。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一般的观点是:背影是文章的明线,而父子深情是文章的暗线。但夏礼平老师在《文学教育(2010.10)发表一篇文章《<背影>一文的线索分析》中说:“我”对父爱的理解过程贯穿全文,当是全文的暗线。你看,一篇文章的线索如何,连语文专家都需要写理论文章仔细探究,对我们学生而言,有时确实难以很好把握。情感又常常成为一篇散文的暗线,所以很麻烦。

我们自己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其实常常依赖情节(画面),从而引发我们写出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你看《背影》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其实写的还是一件事: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买橘子给我,从而我目睹到父亲的背影……,其实就是这么一件事。而其它带出的内容(事件)都是辅助性的,如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两年,以及料理祖母的丧事、父亲谋生的艰难等,这些内容当然很重要,没有它们我们难以看到完整的故事情节!父亲送我到站台这件事就显得不很完整,所以上面的那些文字交代都是自然而然的!也即是说:朱自清先生是一件事来贯穿全文的,这就是写父亲在站台送我上车,坚持买橘子给我,从而我目睹到父亲的背影……。也许,朱先生在撰写整篇文章的过程中,眼前出现就是站台的情景(如果我们猜想一下:其实文章的核心情节、细部描写都集中那里)——这对我们写作文来说是有很大的启示的。

“用一件事贯穿全文”不意味着只能写一件事,但贯穿全文的就是这一件事。这种思维内在地体现出写作者的结构意识。所谓结构,其本质是对各种材料的战略性安排。而这种界定又是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较难领会的。然而“用一件事贯穿全文”,就直接地将结构的核心要点单拿出来,至少在这一步有效地回避了对材料各种安排的麻烦,很能直接地解决一个要点:你把一件事贯穿全文,其它的事件、情节等作为辅助,或者直接就写一件事,写完整,各个要素交代清楚就行。你就能在这种方式中领略到写作的精髓。

再者,体现出“重点突出”的重要性,却不是抽象表达。任何文章都要突出点什么,议论文要突出论点的领衔作用,写人记叙文要突出人物特点,记事记叙文要突出事件本身等,而“用一件事贯穿全文”等于给了我们一个道理:重点突出的好处。你只要突出重点,展示出这件事的全过程,其它的都是次要的。

也许有人会较真说:记叙文以一件事贯穿全文,那如何处理两三件事?如何写其中的人物啊?你看,贯穿全文一件事就意味着其它事件的次要性,而如何写人物自有其它方式,不在本文的探讨当中。退一步说,即便这句话有“以点概面”的嫌疑,但在给学生以警醒的层面,可以说做到了一针见血。而任何辅导给学生,最难的都是一针见血。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距离得满分,还会很遥远吗?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