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三老人论年》 - 艾维丹

 李明旭 2017-08-11

读《三老人论年》 - 艾维丹

读《三老人论年》 - 艾维丹

据说,老年人普遍上都会有一种“怀旧心理”,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回归心理”。老童近日闲来无事,顿萌“回归心理”,随手翻开苏轼文集,一阵热读,读到了苏东坡一篇小品,全文如下:

尝有 三 老 人 相 遇 , 或 问 之 年 。 一 人 曰 : “吾 年 不 可 记 , 但 忆 少 年 时 , 与 盘 古 有 旧。 ” 一 人 曰 : “ 海 水 变 桑 田 时 , 吾 輒 下 一 筹 , 迩 来 吾 筹 已 满 十 间 屋 。 ” 一 人 曰: “ 吾 所 食 蟠 桃 , 弃 其 核 於 崑 崙 山 下 , 今 已 与 崑 崙 肩 矣 。 ” 以 予 观 之 , 三 子 者, 与 蜉 蝣 、 朝 菌 , 何 以 异 哉 !

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老头特此把它翻译成白话文:曾经有三位老人偶尔相遇,互相询问年龄。一人说:“我的年龄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少年时和盘古(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创世者)有过交往。另一人则说:“海水变成桑田(比喻时间久远)时,我就放下一个筹码,近来我的筹码已经堆满了十间屋子。”最后一位说:“我把吃过的蟠桃核丢在昆仑山下,如今桃核已经堆积得和昆仑山一样高了。”依我看来,这三个人跟蜉蝣、朝菌(两者都是朝生暮死,寿命极短)有何不同呢!

这一则短文,三言两语就生动地勾勒出吹牛者滑稽的模样,令人莞尔,读者当然可以把它当成一则笑话。不过,也有人认为,作者的主观意图是要阐发庄子“齐物论”中关于是非、物我、荣辱与祸福等浑然一体、难分难解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生于世太过执着于区分生命的久暂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当他的妻子去世时,他竟鼓盆而歌,叫人瞠目结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寿命不论有多长,再怎么遐龄高寿,若与宇宙生成的历史一作比较,相对而言,人的一生跟蜉蝣、朝菌其实也真没有多大的区别,何足道哉!

人生岁月有时而尽。短促的人生,再加上祸福无常,一个人能够平平安安的跨入老年,这实在是很值得庆幸的一桩美事;而有机会一尝“鹤龄”的滋味,也很让人既欣慰又羡慕。所以,苏东坡笔下三位老人,各夸其寿,竞比其“老”,口沫横飞,全都“老”得既骄傲又光荣。

不过,所谓“老年”,历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据说,在汉代以前,一个人必须过了七十岁才算是“老人”,而从周朝到清朝,“七十而致士”一直代代相传,一般官员都要到七十岁才退休,才认老,才入籍“老年”。到了现代,几年前中国也规定各级领导到了七十岁必须告老“下岗”,而东南亚一带的老百姓,一般是五十五岁,迟至六十二岁就被判定“垂垂老矣”!所以,七十岁以前即使不准享有“老人”的资格,最少也可以称得上是“准老人”或“候补老人”了。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有不少国家都提倡“敬老”,对老年人厚爱有加。老人乘坐公车年轻人得让座,而且享有车资半价优待,而一些酒店餐厅的自由餐,也给老年人半价优待。假如老年人有机会再来一次恋爱,带女朋友到戏院看戏而能获得半价优待,那就更棒了。大概因为有这些好处,一些人争相认老,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人一旦步入老年阶段,面对着人生的转型期,重要的应该是好好的安排老年期的生活,让老年生活更充实、更亮丽、更生气蓬勃、更丰富多彩,而不应该像苏东坡笔下三位老人只是一味争夸自己的长寿。

虽然有一些人认为,人重要的是要活得有意义,而不在于生命的长短久暂;不过,在常人的观念中,总还是觉得长寿是一种福气,既要“寿比南山”,更盼“福如东海”,这才算得是完美的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然不能统一起来,我们只能祝愿大家“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不过,有一点倒是大家都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就是:如果老年期的生活过得空虚孤寂、阴郁寡欢,甚至是凄凄恻恻,那么,越是长寿就越是一种无助的折腾、无边的梦魇。

再说,一些人到了晚年,仍然汲汲营营于“上下交征利”,同时又不忘沽名钓誉,总想名利双收,结果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这往往是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况。

把话说回来,苏东坡笔下的三位老人争相夸耀自己的年岁,如果从“热爱生命”的角度来论,那倒还是值得赞赏和肯定的。

http://www./cgi-bin/talkread.pl?User=&Pass=&file=messages/2006/12/9342.html&subject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