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 年原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写《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 版)》以来,国家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血液透析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结果显示我国血液透析的整体治疗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血液透析充分性的检测及其达标率亟待提升。 血液透析充分性是指通过血液透析有效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潴留水分和尿毒症毒素的能力。血液透析充分与否与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密切相关。 尿毒症毒素可分为小分子毒素、中大分子毒素和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素,透析对小分子毒素的清除主要是通过弥散作用。反映透析对小分子毒素清除水平的指标是尿素清除率,但由于透析结束后尿素开始由高浓度房室向低浓度房室缓慢弥散,从而导致透析后尿素浓度反弹,会使最终计算的尿素清除率偏高。 因此,为了更加精确地评估尿素清除率,检测并计算平衡后Kt/V。其中K代表透析器对尿素的清除率(L/h),t代表单次透析时间(h),V 代表尿素在体内的分布容积(L)。Kt 乘积反映了单次透析对尿素的清除量,Kt/V则反映单次透析清除尿素量占患者体内尿素总量的比例),可更加精确地评估透析对小分子毒素的清除水平。 美国一项多中心、大样本协作研究提示 Kt/V 每增加 0.1,患者病死率下降7%。目前认为Kt/V理想值为1.2--1.4,此时表示患者透析充分。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不同技术原理及设备在线检测Kt/V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可在治疗结束前检测Kt/V,弥补了手工采血检测的不足。这些不同的检测系统根据不同技术原理可以分为三类:尿素传感器法、电导度法、分光光度法。 1 尿素传感器法是通过尿素传感器检测细胞来连续监测透析废液中的尿素氮浓度。其测得的时间衰减指数因子就是匹配的Kt/V值。尿素传感器法提供了非常高的检测频率,密切地反映了整个透析过程,减少了对 V 值估算的需求。然而,由于涉及到校正、维护、费用等相关问题,尿素传感器没有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2 电导度法是以钠离子与尿素清除率几乎相等为理论基础,通过透析器尿素清除率K值,可以检测出钠离子从透析液侧到血液侧及血液侧到透析液侧的转移情况。但是计算Kt/V需要估算患者尿素分布容积V值,且检测过程中需要改变透析液中电导度水平,会影响患者血浆成分,更重要的是获得K值仅代表透析膜表现,并不是患者血流动力学真实情况;同时该检测方法不能覆盖整个透析过程。 3 尿毒症患者血清内存在的物质非常活跃,紫外线光谱可以充分反映血清内不同物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分光光度法就是以此为基础来进行 Kt/V 检测。在透析废液中检测紫外线吸收,通过衰减吸收曲线直接获得K/V值,从而摆脱了对V值的需求,最后用一个线性程序来展示结果。此法克服了治疗过程中清除率下降(如:二次膜形成或血管通路再循环)导致极少的尿素氮弥散入透析液侧,得到Kt/V值过高的问题。 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紫外线检测法。将紫外线检测的Kt/V 值与“金标准”——手工连续采血检测Kt/V值进行比较,得出紫外线检测法测的Kt/V值有7%非系统性误差,而电导度法则有18%非系统性误差,如此高的误差主要是因为电导度法计算时需要估算V值,而在紫外线检测法中,K/V比值是直接通过衰减吸收曲线直接得到的,不需要估计或独立测定尿素分布容积V值,大大降低了非系统性误差,可以作为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的一项可靠指标。更为重要的是,紫外线检测法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可实时观察Kt/V曲线变化,不会影响患者和整个治疗过程,如透析过程中未达到设定的目标值,医护人员可通过修改透析治疗参数来保证Kt/V值的最终达成,保障了患者血液透析的充分性。 欢迎赞赏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