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行墟(圩)的历史(注:原箩行墟简化汉字称罗行圩)广州麦广兆

 海口麦生 2017-08-11

资料整理:文耀

罗行是南海县西南部古镇,附近各乡村盛产各种日用竹器,都集中到罗行交易形成竹箩为主的集市,故称之为箩行墟。箩行墟蜚声中外,历史上有过光辉史迹。

箩行名称最早出现在清朝宣统二年,据南海县志清朝版载: “鼎安堡在省城之西,距省城七十里(即35公里) ,堡内有七: 曰箩行墟: 海村(黄家,何家,杜家) ,曰冲霞南北乡:(西村尾,林斛,低塘,四约,大十,塘口,上沥,东沥,西沥) ,曰良海沙:(今下安乡) ,曰西岸,曰低田----等”。以上是箩行墟为中心的鼎安围内各乡村。

清朝南海县志又载: “箩行墟前身叫《里南墟》”,始于康熙廿七年(1688年) ,由海村和冲霞南北各村建立,分为上中下墟址,上墟皆民房,中下墟均店铺相连,有大小店铺两百多间,墟期每月逢农历二五八日,竹箩摆街出售” 。至明未清初,竹器行业转入繁盛时期,编织竹器手工业比耕田养蚕收入较好,因此,各乡曾经出现弃农就工,或亦农亦工,家家都有竹器手作,人人都会织箩,从事织竹器业者近万人。

箩行一带虽盛产竹箩,但本地尚无青竹出产,原材料全部依靠广宁,四会,清远等地进入,为此也出现本地或外地放排运竹商人。

1938年末,日寇侵入南海,青竹原料无法运入,产品也卖不出,竹器行业一落千丈,竹器手工业者携儿带妻离乡另谋生计。当时,以泰康路为中心,各街各巷聚居了大量箩行人,继续从事竹器手工业维生。

宣统二年(1910年) ,箩行墟在辉煌时期有本地的转手商,採购大量竹箩用大船运往广州竹器店出售,有的出口港澳及东南亚一带。也有各地商人进入採购,有的手工精细,坚硬样好的,通宵开工,挨更抵夜,上门定购,供不应求。后来设了专场摆卖交易,将这大型又繁荣的集市改称为箩行墟至今。

清朝中后期,为了垄断专利,互不争市,西沥谷参,高斛粗芴箩,甘斛酒呈脚,何家疏筛,隔沙何谷箩,西杜蟹掩,杜家桑箩,西岸筲箕----等成为特产。海口麦村一直以农为主,女的兼织粗笏箩,男的工余时间或晚上做“相公”(挿箩底竹和做箩耳)。

现在,由于塑料业和轻工业发展,竹箩竹器开始降下帷幕。七十年代,箩行下墟的大型竹器厂改为五金制品厂,转业生产小五金,八十年代又改为铝制品厂,后期倒闭了,高海竹器厂也关停了,旧箩行墟全部变为民居或出租屋。新的罗行迁到邻近,变成更加繁荣,更加宽阔的大圩市。

南海历史档案馆收藏资料

2017年仲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