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xiake172 2017-08-12

番外:我们在做片子的时候,老林觉得很好奇,为什么要拍他,对他来说做家具跟吃饭一样自然,只有在你跟他谈手艺时才很自豪地说,他几十年来对自己手艺的磨练和其中累积出来的技艺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莆田仙游,一个并不大的家具手作工坊。

阳光很好,透过窗户投射进来,可以看见空气中漂浮着闪光的木屑,坊间木香浮动。

一些匠人在投入的做着手上的活儿,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的姿态,当镜头对着他们时,有些会不好意思的微笑着轻声回避,他们的生活已经在时间的变迁中于这些传统的作息连在了一起,习以为常,对于镜头的出现多少带有些不解和怯生。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老匠人——林福仁,就在不远处的材料堆里选料。

年少学徒只为单纯的混口饭吃

十几岁的光景随着木匠师傅走南闯北,不自觉间也就学下了这门手艺。所有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受人推崇的老手艺在老人的眼里很是家常。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熟能生巧积累心得

四十多年间老林不知道做了多少把椅子,他知道哪些细节是讲究的,关乎到整个品相的美感,在心理这些心得就像卡尺一样准确,在一些关键的工序上,他可以凭借直觉就做出丝毫不差的尺度。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大概因为每把椅子上都留有老人掌心的温度,这些椅子也仿佛有了几分人性,在作坊的阳光下闪着时间的况味和灵性。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老林家的圈椅,出自老匠人之手,像人本身一样,内敛、精细、娴熟,干干净净的姿态。每一个细节的角度都渗透着一种质朴的温度。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圈椅起源于唐代,由交椅演变而来。

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天圆地方”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不但建筑受其影响,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设计之中。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圈椅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它的扶手与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这三度的组合,比例协调,构筑了完美的艺术想象空间。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传统的红木家具都采用榫卯结构,圈椅也不例外。

圈椅的椅圈是用五接楔钉榫来连接的,椅圈上的楔钉榫的连接工艺也是判断圈椅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工粗糙的圈椅椅圈楔钉榫的连接处可能会留下比较大的缝隙,需要用锯末粉将其补上,补处会留下明显的黑线,影响美观且不牢固。作工精细的榫则能避免此类问题。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郎世宁绘制——故宫博物院原款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托泥圈椅】

又名皇宫椅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椅背】

靠背一分为三:上为透雕花纹,中部平板对接,下部云纹亮脚

整体呼应,细致考究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扶手】

透雕花纹,典雅清新又能起到加固作用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椅圈】

弧度似圆,自然流畅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鼓腿膨牙】

有束腰,一抱肩榫相连

线条优美,强劲有力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内翻马蹄】

透雕卷草纹牙子——一木连做

足端坐落于托泥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龟足】

灵动的卷云纹

精致富有神韵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工匠精神《识物》一把做了几十年的圈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