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秦岭之尖 2017-08-12

导言:中国在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52项,数量上名列世界第二。接下来,我将用52篇文章,分别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些中国的重量级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位于泰安市境内,矗立在鲁中群山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双遗产之一。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泰山一带曾是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漕,造山运动使沉降带向上抬升为陆地。成为巨大的山系后,又经过了20多亿年的造化。6亿年前,泰山又一次沉入海底。又过了1亿年才露出水面。经过风雨侵蚀,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轮廓基本成型。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据传在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所以,“五岳独尊”被赋予了泰山。秦代,随着秦始皇的第一次泰山封禅,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皇帝们经常到泰山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

自秦以来,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泰山封禅逐渐被认为是功高显德的帝王要做的一件大事。也是向天下宣告自己受命于天之恩,是真命天子的举动。“封”是在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于天;“禅”是在山下小山丘积土筑方台坛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数千年来泰山自然景观被融入帝王封禅、宗教神话、诗词歌赋、文人骚客等文化因素,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系统。比如,孔子留下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众多的寺庙道观,碑刻题词。比如在道教方面,泰山上最著名的便是道教女神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万山奶奶)的道场。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唐宋时,灵岩寺极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灵岩寺在泰山北边,非常清幽漂亮,值得一去。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历代帝王、文化名士来泰山,留下了许多碑刻、摩崖石刻。泰山石刻现存1800余处,其中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是我觉得泰山上最值得看的部分。比如,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世界遗产系列—中国的第一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备注:泰山满足如下标准,被选入遗产。

自然方面

(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人文方面

⑴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⑵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⑶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⑷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⑸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⑹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