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最近遇到了一例少见病例,之前从来没有听过的——内淋巴囊瘤。 影像精灵认真的学习了课本及网上的资料,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学这个少见的病。 内淋巴囊解剖知识: 首先,我们复习一下听觉解剖,听觉包括: 外耳:耳廓 外耳道(膜性及骨性) 中耳:鼓膜 鼓室 听小骨链(锤、砧、镫骨) 内耳:骨迷路 膜迷路 耳蜗 前庭器:前庭→椭圆囊 球囊,半规管→外 上 后 内淋巴系统: 内淋巴系统属于内耳结构,属于非感觉传导部分,包括: 内淋巴管:起自椭圆囊和球囊的汇合部,走行在骨性前庭导水管中 内淋巴囊:内淋巴管盲端膨大形成的囊,包括近段皱褶部和远段骨外段 血供来自茎突乳突动脉的硬膜支,也可来自枕动脉和耳后动脉 内淋巴囊解剖位置: 内淋巴囊瘤(ELST) 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又称淋巴囊低度恶性腺癌、内淋巴囊腺样囊性癌、内淋巴囊乳头状腺癌、乳头状内淋巴囊瘤; 来自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上皮的肿瘤 少见、进展慢,中年女性多发 病因:多散发、7%并发VHL,散发或合并VHL,均存在VHL基因异常 ELST临床表现: 病程非常缓慢 最初局限在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内淋巴液吸收阻塞致内淋巴水肿,表现为听觉和平衡功能异常,易误诊为梅尼埃病; 听力异常是ELST最早、最常见的症状 ELST病理学改变: 大体:红或暗紫色,富含血管,质软,有时含骨质,无完整包膜 镜下:呈乳头状及囊性腺样结构,表面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或扁平上皮;间质区域富含血管,可充满胶质囊样结构; 免疫组化:上皮膜抗原EMA、CK5/6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阳性 ELST影像学表现(定位很重要) CT表现 中心:内耳道和乙状窦间、岩骨后缘前庭导水管区域; 岩骨后、前庭导水管外孔区软组织肿块、前庭导水管骨质破坏; 骨质破坏呈“蜂窝状”、溶蚀性; 内有点片状及针状高密度骨质; 较大时可累及内耳道后壁、颈静脉球窝、桥小脑角池、中耳,海绵窦、蝶窦等。 MR表现 MRI T1WI高信号有一定特征性 T2WI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低信号区为残留骨质或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 肿瘤直径>2 cm可见流空效应(胡椒盐改变); 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不均匀强化是由于肿瘤内有钙化、囊性变或坏死区; DSA表现 血供丰富,主要由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包括咽升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及脑膜中动脉等,小脑前下动脉可参与供血 ELST影像学表现--CT 右侧颞骨岩部后方(前庭导水管区)等高密度肿块影,骨质破坏严重,其内见点状高密度影。病变累及中耳、内耳及颈静脉球窝。 ELST影像学表现-MR 同上例,右侧颞骨岩部后方(前庭导水管区)T1高、FLAIR高信号肿块影,其内见散在点状低信号影。 MR T1WI 显示左侧颞骨岩部混杂信号影,后部见高信号影(多考虑非外伤性出血所致)。 MR显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囊实性肿块,实性肿块位于内听到后方导水管区,冠状位显示病变位置偏高。 ELST鉴别诊断 颈静脉球瘤 80%起自颈静脉球和颈动脉体(较ELST位置偏低); 神经麻痹、听力下降、搏动性耳鸣; 虫蚀、溶骨性破坏;血管流空(盐和胡椒征),显著强化; 易累及鼓室、内听道、外耳道等,沿颈静脉走形与颅外沟通。 颈静脉球瘤,位于颈静脉球区,向上沿颈静脉走形。CT示骨质破坏。MR示左侧颞骨岩部及乳突部混杂T1、等T2信号影。 神经鞘瘤 CT:邻近骨质不完整、边缘锐利,无骨髓腔受累; MRI等或略长T1、长T2信号,多发囊状长T1长T2信号区;显著且不均匀强化; 动态增强实性部分持续强化 右侧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T2信号混杂,可见多发囊变影,T1 c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变沿着颈静脉孔向颅外延伸。 软骨肉瘤 : 颅底中线旁、蝶岩斜结合部; CT示混杂密度、伴钙化及骨质破坏,不均匀强化; MR呈等/长T1、等/长T2或混杂信号,并不均匀强化; 软骨肉瘤,病变位于颅底偏右侧,脑外肿块呈混杂T1、T2信号影,T1可见高信号影;T1 c呈不均匀强化。CT是病变位于蝶骨体部。 脑膜瘤 CT:骨质密度增高、或吸收; MRI :等T1 、略长T2 信号,信号均匀/不均匀,明显强化, “脑膜尾征” 脑膜瘤,左侧桥小脑角区丘状等长T1、等长T2信号影,信号均匀,T1 c呈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内淋巴囊炎性假瘤(极其少见) 迄今为止ELST报道超过200例,但内淋巴囊炎性假瘤只有2例报道; 良性,局灶性炎性病变,病因不明; 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ELST相似,只有依靠病理鉴别; ELST治疗: 内淋巴囊瘤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由于血供丰富,需要在介入栓塞的前提下再行肿瘤摘除手术,可明显减低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影像精灵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下期见吧~ 本文作者影像精灵 编辑丨田小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