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邮之戮”揭示的残酷现实 - 艾维丹

 李明旭 2017-08-12


“杜邮之戮”揭示的残酷现实 *艾维丹

《诗经<小雅*巧言>》是一首讽刺、痛斥统治者听信谗言而祸国殃民的诗。其中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音chan 2)兔,遇犬获之。” 意思是:别人怀着害人之心,我可以猜度出来;狡猾善奔的兔子,遇上猎犬也会被擒获。换句话说,那些善于造谣中伤,到处说人坏话,伤害别人的卑鄙小人,不管他们多么狡猾阴险,一旦遇着明君,终会被识破而受惩治。

这首诗充满了悲痛之情,激愤之气,而作者在发泄了满心怨恨之后,似乎也显得无可奈何,唯有寄望明君来对付这般小人了。可是,明君在哪里呢?君不闻:“自古忠良多枉死!”我们看到,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秦惠王杀商鞅,勾践杀文种,赵王迁杀李牧,秦昭王杀白起,秦二世胡亥杀蒙恬兄弟……等等,一幕幕历史悲剧,一幕幕权力竞技场上的刀光剑影,令人心寒、令人嗟叹。所有这些悲剧事件的发生,除了源自君臣之间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之外,佞臣的谗言陷害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赵国一代名将李牧,在战场上统领千军万马,屡建奇功;但是,奸臣郭开在赵王面前的一句话,就使他含冤而死,结束了戎马倥偬的一生。

李牧是赵国驻守北部边境,抗御匈奴的名将。他深谙匈奴军情,熟悉地里形势,对于匈奴的一再进犯采取了固守营垒、以逸待劳之策。这样坚守了几年,部队完全没有遭受伤亡和损失;但是,赵王却误以为李牧胆怯而责备他。尽管如此,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大发雷霆,把他召回,另外派人去接替。

此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必出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赵军伤亡损失很多,而且边境也不能进行耕作畜牧。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复出,李牧于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大王一定要用臣下,臣将和以前一样治军守边。”

李牧上任后,依旧坚守营垒,不肯出战,同时积极进行生产,休养生息,善待士卒。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之后,赵军部队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大家都愿意决一死战。李牧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便特别挑选了战车1300乘,战马13000匹,勇士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加紧进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故意把牛羊放满山野,引诱匈奴来抢夺。匈奴来犯,小股部队则假装败逃。单于以为有机可乘,便率大军来犯。李牧奇兵出击,左右两翼包抄,杀灭匈奴十余万骑。此后十余年,匈奴不敢临近赵国边城。

此外,李牧也曾经大破燕军及秦军,战功彪炳。

公元前229年,秦派名将王翦攻赵,赵王派李牧和司马尚抗御,王翦出师不利。于是,秦国重施故技,派人重金收买赵国宠臣郭开,诬告李牧和司马尚谋反。赵王听信谗言,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王便派人召他回来,交给韩仓处置,而韩仓则编造罪名逼他自杀。

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便为秦所灭。

另一位战功赫赫却蒙冤而死的,是秦国的名将白起(武安君)。

白起是秦昭王时代一位战无不胜的大将,曾经率领秦军攻打三晋(韩、赵、魏)及楚国,攻占了七十余城,战绩斐然。尤其是秦赵两军在长平一战,射杀赵括,坑杀赵军士卒四十五万人,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战役之后,白起打算乘胜攻打邯郸;但是,由于范睢受赵国之贿,劝说秦王接受赵国割地议和,白起与范睢从此失和。

后来,秦昭王几次任命白起攻打邯郸,白起一再称病,拒不受命。昭王大怒,命令白起离开咸阳。当白起离开咸阳来到杜邮(亭名),秦王竟派人赐剑给他自行了断,报答“浩荡王恩”。

司马迁认为,白起有过人之才,替秦国打出大片江山,却不能替秦国固守天下,甚至连自己也保全不了,终于栽在范睢手上。而且,他曾经坑杀四十五万赵军,恶有恶报,不免横死。言下诸多慨叹,不胜嘘唏。

白起滥杀降卒,司马迁站在人道立场予以谴责,不亦宜乎?不过,从因果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却难以令人信服。

只要我们认真的思考一番,我们不难发现:白起“杜邮之戮”的悲剧、李牧的悲剧以及其他许多历史人物的悲剧,他们基本上都是权术争斗祭坛上的牺牲品。

有句话说:“未经天磨非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李牧和白起都是才华出众、兵艺超群的将才,他们在战场上的彪炳功绩和赫赫威名,不但令敌人丧胆,也令朝廷内部的权臣心寒。不幸,他们对于旁人的嫉妒与陷害,竟然视若无睹,毫无戒心。

另一方面,李牧和白起都是长年征战在外,不像郭开与范睢有更多的时间接近君王,博取宠幸。现实就是这么无情:如果不能取信于君王,不能让君王深切感受到你的一片赤胆忠心,那么,不论你如何忠心耿耿,如何建功立勋,一旦功高震主,难免悲剧收场。

历史固然是不断往前发展,不断演化;但是,有一个真理却是恒古不变的,那就是权力斗争的最高准则。如果你想在权力竞技场上一显身手,争一日之长短,那么,你就必须全力以赴,不择手段地爬上权力巅峰,手操生杀予夺的大权。假如生杀予夺之权落入他人之手,那么,你的地位越高,声望越大,你面临的危险也就相应地水涨船高了。一旦你的存在威胁到手操生杀予夺大权者,你唯一的出路就是面对“杜邮之戮”!

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今天看到权力斗争场上那种不择手段、使尽浑身解数腥风血雨地互相搏杀的惨烈情景,也就见怪不怪了。
1/7/1992 刊于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商余》(特约稿)
边境的日子,不堪回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