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里面,牛气十足的当首推桂林人。
桂林人的那份目空四野的傲气,恐怕与桂林这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厚实得令人喘不过气来有关。别的不说,就拿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说吧,杜甫的“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值得指出的是,两位老先生都没有到过桂林呢。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桂林的名气太大,那个时候就已经传到长安并且“甲天下”了。我在漓江出版社工作的时候,出过一本《世界名人游桂林》,照片上的元首们,一个两个陶醉的模样,还有附上的那段赞美的话语,都明白无误地表明他们倘若不是在仙境里就一定是在梦境里。
前一阵,南宁附近发现了一个村子有若干明代的古建筑,立刻就辟成了一个旅游热点。桂林人跑去一看,简直要笑掉大牙。这类古圩古镇,桂林各地比比皆是。门楣上挂有“进士第”“太史第”匾额的都还有,更不用说独秀峰下王城门洞上那块“三元及第”的碑刻,中原人士见了都要仰止行止的。 想当年,桂林人马君武在东京初会孙中山,一个讲桂林话,一个讲广东话,互相不能沟通,最后以英语交谈。二人相见恨晚,马君武出任了同盟会第一任秘书长。另外,历数华夏学者,胡适的名气够大了吧。当年胡适来到上海投考中国公学,监考的便是后来做了校长的马君武。他给胡适出的题目是“言志”。考毕,马君武发现人才,拍着胡适那稚嫩的肩头,勉励小家伙好好念书,将来为国家效力。
████████ 底气十足的人,看人目光总是有些睥睨。小时候,镇上只要来了一个桂林人,通街都会晓得完。镇上无论大人小孩,都一律称他们“桂林阔子”。镇子里流传着一些故事,说小地方人进桂林城得处处小心,桂林仔喜欢找人麻烦,他若缠住你时,首先便是一句:“哈仔,讲打就来!”伸出拳头,其目的是亮出手表。你若说他不该当街骂人,这便又中了他的下怀,说:“我骂人?你讲,是哪颗牙齿骂你的?”说罢龇牙咧嘴,当面的那一排,至少有三颗金牙在熠熠闪光。倘若你还不识趣,他便要乘胜追击:“再不滚蛋,老子一脚就陡过克!”预备踢腿的动作很夸张,醉翁之意,在乎让人注意他那双亮晃晃的皮鞋也。
桂林人就是落魄了,也是虎死不倒威的。说是有两公婆对话,老婆抱怨说:“没有柴火了!”老公从容答道:“砍筲箕。”隔壁听起来就是“砍烧鸡”;老婆又说“锅盖不见了”,老公便大声说“砧板压”,隔壁听起来自然又成了“蒸板鸭”。吃罢萝卜青菜,出门又总不忘叼一根牙签,以便让人羡慕他餐餐大鱼大肉。
小时候听了这些故事只是觉得好笑,稍长,便又觉得编排这些故事,多半是小地方人身上那种阿Q式的“鄙薄城里人”的自负在作怪。即便不是这样,也多是些“俱往矣”的事情了,准确地说,是那万恶的旧社会在一些桂林陋巷小人物身上造成的某种扭曲。小人物死爱面子又喜张扬,这便坏了桂林人的名声。 其实,到了近现代,桂林以其水路交通的便利,也成了个五方杂居的城市,以湖南人为主,江西人、广东人、福建人,五行八作,带来许多不同背景的文化,使当地人习气改变了许多。当然,最有效的还是解放后,当地人原有的那些陋习连同一些精致的东西,早已被扫荡得如同过街老鼠了。
████████ 真要让桂林人放弃原有的观念似乎比别的地方人要难一些。一句褒贬兼有的话似乎很能道出其中原委:小巧如盆景的桂林山水,养育了秀气灵光的桂林人。 往好里说,桂林人斯文、儒雅、重文化、有底蕴,他们以山水为龙头,真正地舞活了桂林也带动了整个广西的旅游,桂林的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有一席之地。而往不好处说,桂林人身上有一种精致的小器,这种外地人一目了然并颇为他们惋惜,而本地人却沾沾自喜的东西似乎应该叫做“盆景意识”比较恰当。 早些年,你就是下个红头文件,把桂林人提拔到首府南宁去当官,他们都会找各种理由不肯前去报到的。万般无奈到了外地工作的,也总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千方百计要调回桂林养老。他们总是顽固地认为,桂林这地方不光山水甲天下,什么都甲天下的!而外地干部任命到桂林当领导,桂林人的“听其言,观其行”则更有一层另外的意思在里头,倘若这位同志的口音形貌让他们“不开胃口”,该同志则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付出更多的辛勤汗水。近年来,这类目光短浅的习惯已有改变。接到调令,到南宁报到的桂林人越来越多了;外地人来当领导,只要拿出一定的水平,也会把桂林人领导得服服帖帖。
████████ 盆景制作者的最大本事,就是用不长的时间把一株指头粗细的小树侍弄得让人看起来像一棵千年老树。某些桂林人宰客特别是坑蒙老外的手段就有点这种味道。 早年桂林人开遍全国的画店就表明了这种顶尖级的狡猾。那些遍地开花的画店在造就了数以百计的劣质画家的同时,又让真正的画家无可奈何收起画笔靠边站。八尺宣大中堂,真正的画家十天画一幅,劣质画家一天画十幅,区别就在这里。在一个斗室里,有人看见这样“惊心动魄”的一幕:老子画枝干,小孙子用绑成狗爪形的大小不等的海绵沿着枝干印“梅花”,媳妇跟在后面点花蕊,儿子最后题款盖章。流水作业,目不暇接。画店老板四五十元一幅收购,挂出去标价一万八千不等,最后还价八百六百也卖。导游拿掉一半的回扣,他也还能赚好几百。末了他还振振有词,反正老外看不懂,蒙着了日本人,那还具有“讨还血债”的意义。 正经的桂林人提起这些人,也是非常厌烦的。好在这类小把戏不太能够哄住白皮肤的欧美人,他们宁可到阳朔那条叫做西街的地方去十天半月地待着,那里的人实在,喝一瓶啤酒,不会街头一个价街尾另一个价。什么时候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老外的钱多半也是血汗钱——桂林人的生意就可以做得很大也做得长久了。
近几年,桂林人一飞冲天,隔三差五上个大项目,这不,有两件事就把全国人民的眼球都牢牢吸住了。一是克服了一直困惑着桂林人的一道难题——山水这样的美,市容市貌却一直遭到外地人的诟病——这唱了多少年的连台大戏,如今也终于圆满落下帷幕,“两江四湖”让城市与山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了。 有朋自远方来,桂林人不仅带你游山水,还要领你看市容。那份美滋滋的心情,想掩盖都掩盖不住。
████████ 桂林话属于西南官话,平易好懂,与南宁话简直是天渊之别。
有一位桂林妹子在南宁读书,让南宁同学教她讲南宁话,教了半天,她终于学会了一句“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歌”,结果一说出来,众人评价:像老母鸡下蛋,爽!
████████ 接下来,需要特别并隆重推出的,是闻名遐迩的桂林米粉。 对于此物,我先后写过三篇文章,在广西电视台专门讲过一节话说桂林米粉。坦白地说,这世上还真没有哪种食物叫我如此牵肠挂肚。我的一句“名言”在朋友圈里流传甚广:“我吃过世界各地的各种快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最好的快餐,就是桂林米粉!吃到一碗地道的桂林米粉,其效果完全不下于一桌酒席!”每次回桂林,开头那餐我多半会谢绝朋友们的盛情,而去找一家好的粉店享足口福。
二是“桂林仔”“桂林妹”的招牌,已经招人惹眼地打了出去。桂林米粉、黄焖鸡、禾花鱼、肉末糟白菜、酸豆角炒鱼仔干等,一下子便征服了南宁人、深圳人那见多识广的舌头,要吃桂林口味,还得提早订餐。这真要让我们脱帽向这些桂林老乡致敬都来不及的。要知道,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桂林人连到外地去开个小小的米粉店都不大肯的。 桂林米粉这个东西,也是桂林一方精华,且早已随着白先勇的妙笔香飘四海。我从桂林调南宁多年,年年盼,月月盼,天天盼,却是“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多少年都十分痛苦地吃那南宁人炮制的冒牌桂林米粉。现在好了,“桂林仔”“桂林妹”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而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桂林仔、桂林妹,也渐渐地名声在外了。有人用顺口溜把广西各地的妹仔排了一下队,第一句是“桂林妹仔一枝花”,接下来的三句便没有一句好话——某地妹仔黑麻麻,某地妹仔烂冬瓜,某地妹仔豆腐渣。各地妹仔全做了桂林妹仔的陪衬。
我们只是希望桂林妹仔不要辜负了大家的厚望才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些桂林妹仔爱讲“鄙话”,不开口时,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一开口便露出一点出口成“脏”的小毛病。而桂林的“男把爷”呢,身上若能多些阳刚之气,那就更完美啦!
【彭匈著作】 彭匈的散文说世相,谈古今,观山水……周遭万物,皆可入文。其文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更重一“谐”字,常能带动读者的想象,让人忍俊不禁,开怀大笑。
既注重生活智慧的理性开垦,又注意引经据典,富含奇闻佚事,使彭文呈现理趣之雅;而闲适达观的自嘲自解,使其幽默练达呈现出气度之雅。二者交融,而成一家之妙——“雅幽默”,此乃彭匈之谓也。
彭匈的散文曾深得汪曾祺先生、贾平凹先生的青眼。贾平凹对他著作的评价:“我读了他的文稿,突出的印象有二:一,他的文章没有造作,一任率真,质朴可爱,但貌似朴素之中充满灵动。二,他是一位饱学之人,世事又洞明,写来就极从容,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可以说,眼高手也高,使他成为一个好的编辑家和散文家。”
目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了彭匈的两本新作,一本是幽默散文《又见众生》,一本是生活随想《乐此不疲》,将彭匈数十部优秀著作中的好文皆收录于此。对彭匈之性情文章、快意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通过以下扫码,与彭匈先生直接取得联系,自行购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