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蛤蚧为主要原料的各种药品的不断开发,市场对蛤蚧需求量呈上升趋势,现有的野生蛤蚧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工养殖蛤蚧势在必行。人工饲养驯化蛤蚧已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解决了蛤蚧人工养殖基地模式、防止蛤蚧逃跑的问题;掌握了蛤蚧的食性,解决蛤蚧所需的饲料;掌握了蛤蚧繁殖方面的一些规律和蛤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常见疾病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等。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蛤蚧的繁殖和疾病防治。 一、蛤蚧的繁殖 繁殖是所有物种的一种生命现象,是物种延续的一种必要方式。繁殖性能是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蛤蚧的繁殖较慢一直困扰着蛤蚧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提高产卵率仍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蛤蚧在4~5月间交配,通常在夜间进行。野生蛤蚧将卵产在石缝、树洞中;室内人工养殖的蛤蚧,将卵产在房屋较暗以及隐蔽处。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发现有些雌性蛤蚧产卵后往往有吃卵的恶习;也有喜欢群产“扎堆”的习性,形成卵群,每群少则7~8枚,多则20多枚,相互靠近并有粘连,稍不留心极易产生“一蛤产多卵”的错误判断。 一般情况下,灰斑蛤蚧产卵期从5月上旬起至9月中旬止,以5月中旬到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每年产卵1次,每次产卵1~2枚,以产2枚为多,一般在7月中旬以前产出的卵能当年孵出(称为当年孵化卵),否则越冬后于第二年孵出(称为越冬孵化卵)。红斑蛤蚧因生活于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无冬眠消耗期,常年产卵、孵化。灰斑雌蛤蚧每年产卵1次,约60%产2枚,约30%产1枚,约4%先产1枚,2~4天后再产1枚,约6%产软壳或畸形卵。软壳卵和畸形卵是不能孵化的。 蛤蚧卵的孵化期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气温较低的地区,产卵期相应放缓,孵化期延长。温度提高5℃~6℃,孵化期就缩短1个月。蛤蚧卵在室内(温度约为36℃)的孵化期一般历时100天(范围为94~114天),在当年10月份孵化出幼体。而越冬孵化卵在第二年2~3月间孵化出幼体,其孵化期约需200天(范围为185~222天)。将温度控制在29.5℃~34℃,空气相对湿度在32%~100%之间时,蛤蚧卵孵化率达91%,孵化期最短为68天,最长为205天。影响蛤蚧卵孵化期的因素有很多,温度是主要且直接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温度环境和积温有差异的条件下,蛤蚧卵的孵化期不一样。同时,还与个体间差异、季节、产卵时间、产卵的环境条件不同等有关系。 人工饲养蛤蚧只是完成驯化蛤蚧的第一步,在多年饲养驯化中发现,现有的人工养殖对蛤蚧的繁殖性能有很大影响。野生蛤蚧繁殖率低,产卵率和孵化率分别仅有20%~35%和75%~86%,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可提高其产卵率和孵化率。蛤蚧产卵后有的有护卵行为,有的不明显,有的产完卵便离开,有的有吃卵的习性。在产卵季节,专家解剖发现雌蛤蚧卵巢内有8~14只未成熟的卵,因此若加强蛤蚧产卵前后的管理,便可提高产卵率和孵化率。如通过改善饲料方法,调整饲料配方,按4:1的雌雄配比饲养,产卵率可显著提高26.9%~38.6%,孵化率提高6.5%~10.5%。在蛤蚧发情期未产卵之前,通过研究3种不同剂量的(2000,4000,6000单位/千克体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蛤蚧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4000单位/千克体重的HCG对雌蛤蚧增重效果最明显,产卵数也明显增加。利用外源性激素刺激蛤蚧的生殖系统,缩短繁殖周期,有利于提高繁殖率。 二、蛤蚧的疾病防治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蛤蚧疾病频频发生。在人工养殖蛤蚧早期,养殖者对蛤蚧疾病的预防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蛤蚧死亡率上升,严重影响蛤蚧养殖业的发展。 蛤蚧常发生以口腔黏膜局部或弥漫性炎症、溃疡和大量干酪样物沉着于齿龈内外为特征的口腔溃疡,而铜绿假单胞菌是导致蛤蚧口腔溃疡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对磺胺、青霉素和卡那霉素3种药物最为敏感,把它们分别配成外用软膏,磺胺治愈率最为理想。另外,0.1%高锰酸钾溶液可作为蛤蚧体表常规消毒药水,也可作为口腔炎药物处理前的消毒水,对预防口腔溃疡病有良好效果,但对于患口腔炎的蛤蚧只做体表消毒处理,效果不佳,对病情严重的蛤蚧必须外用药碘甘油涂搽口腔、内服自行配制的药物、肌内注射抗生素,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蛤蚧成活率还是不高。 经过多次试验,先用0.1%高锰酸钾液对蛤蚧体表消毒后,接着清除口腔脓块,涂搽碘甘油,然后给蛤蚧口服复方磺胺甲嗯唑片,最后注射抗生素,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见效快,患病蛤蚧病情很快趋于稳定,治愈率达83%~90%。这对于蛤蚧口腔炎防治大有裨益,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但治疗变温动物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较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对疾病的治疗有待于进一步进行耐药性的处理,使治疗达到预期的效果。 脚趾脓肿也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蛤蚧常发性疾病。患病蛤蚧腿或爪部红肿,吸盘无力,精神状态差,食欲减退。该病在用药上与口腔炎在某些处理上有相似之处,即用0.1%高锰酸钾液对患病蛤蚧体表消毒,然后在脓肿处用手术刀切一个小口,将脓汁(或脓块)清除干净,接着用3%过氧化氢溶液对创口进行防腐消毒处理,撒上磺胺结晶,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最后注射抗生素。该治疗方法具有良好效果,治愈率达94%,但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控制口服药的配制和用量。 蛤蚧寄生虫病的发生也比较普遍,而五口虫病一旦发生,比较难于驱除,因五口虫的成虫是危害蛤蚧的肺部,到目前为止,仍找不到较好的驱除五口虫的药物和方法,只有通过定期使用广谱驱虫药把进入肠道的寄生虫驱出体外,从而减少肺部遭受损害。沙门氏菌、非丁伏斯沙门氏菌、加明那拉沙门氏菌常污染从东南亚进口的干品蛤蚧药材,采取熏蒸消毒处理或80℃高温干烤48小时以上,均可取得良好灭菌效果。 在几十年蛤蚧养殖技术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对养殖模式的选择、饲养管理、繁殖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研究,技术操作也在不断地改善。本文所介绍的蛤蚧的繁殖和蛤蚧的疾病防治希望能为广大蛤蚧养殖者们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