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就是吃夏威夷冰激凌,听德彪西

 yoyookgeibq2af 2017-08-13

“生活就是吃夏威夷冰淇淋,听德彪西。”
大卫·米切尔轰动世界文坛的小说《九号梦》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本书标题取自约翰·列侬的歌曲《9号梦》,那些在自己构筑的文学世界中兜兜转转的作家们,很多都会借其他艺术形式作为平衡心智的方式,随后再投入到创作中。不同艺术之间,本就存在着种种共通之处。




-------------------------------

马尔克斯:牧神午后和披头士



代表作品:《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9年,《百年孤独》出版两年后,西班牙《马德里日报》的记者采访了加西亚·马尔克斯。此时的他深陷自我怀疑之中,相信拉丁美洲的人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会说,“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癞蛤蟆”;他也相信父亲的话——他太笨,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电影 《霍乱时期的爱情》 海报


马尔克斯向记者回忆了自己在波哥大和巴塞罗那的生活,讲了自己艰辛的写作历程。最后,几乎是在抱怨一般,说自己不会再从事写作了。


“我宁愿去从事音乐。”


马尔克斯向记者透露,早在巴黎时,他就已经开始研究音乐,正打算为三角铁和管弦乐队写一部协奏曲,因为人们总是贬低这个可怜的乐器:


您看到过一本三角铁的乐谱吗?这本乐谱一张一张地掀过去,突然,‘叮’一下可悲地停止了。我要写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要使管弦乐队被人遗忘最久的人物东山再起。我要把它放到舞台的最前边,在所有乐器前边,把灯光全部打开,要使整个管弦乐队都配合三角铁这一乐器演奏。三角铁将是全场演奏的尺度和终结。




可惜马尔克斯在之后几十年依旧笔耕不缀,我们也无缘听到这部新奇的协奏曲。也许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百年孤独》并没有如此受到追捧,马尔克斯这个名字后面跟的第一个职业是“作曲家”。


我们再一次从他口中听到他与音乐的故事,已经是2002年,他出版回忆录《活着为了讲述》的时候了。


《活着为了讲述》 原版封面


这本书,不单单是马尔克斯自己七十五年来的回忆整理,也是他献给读者的密码字典。


我们终于知道奥良雷诺上校的原型是谁、知道“电报员阵线”原来是他父母的故事;我们知道了他在巴黎街头邂逅海明威、知道他和古巴革命领导人的友谊、也知道他被捉奸在床的窘相。我们发现,这个马孔多的缔造者,实际上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员。不论忠实与否,这都是他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得以知晓音乐与他作品之间的连结。


加西亚·马尔克斯与菲德尔·卡斯特罗


“时光流逝,好音乐走进家门,我学会了为写作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平缓的段落听肖邦的小夜曲,幸福的下午听勃拉姆斯的六重奏。另一方面,自从脑子里冒出个怪念头,认为莫扎特并不存在,优秀的莫扎特是贝多芬,蹩脚的莫扎特是海顿,我便多年不听莫扎特。”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间,我在墨西哥创作《百年孤独》时只有两张唱片,反复听,都听坏了,它们是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和披头士乐队的《一夜狂欢》。”


“……直到我发现一个奇迹: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包括洗碗池里锅碗瓢盆的声音,只要它们能满足幻想,让我们看到生活正在何处去。”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骨灰盒


自此以后,再读马尔克斯,脑海都会浮现起一个中年男人,在《牧神午后》的长笛声中,用宽大的手掌匆匆写下钢琴师皮埃特罗·克雷斯皮自杀时的氤氲场景。




--------------------------------

余华:肖斯塔科维奇



代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我胆小如鼠》


当加西亚·马尔克斯跟记者说他要从事音乐的十几年后,半个地球之外,一大批中国人正捧着刚面世的《百年孤独》中译本,如饥似渴地阅读,进而模仿 。如陈忠实、苏童,如韩少功、莫言,如余华。


电影《活着》 海报


余华对音乐的感情,要比马尔克斯来得炽烈。他直接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详细地记述了他小时候的作曲尝试以及日后深陷古典音乐不能自拔的种种经历。要说这本书和市面上那些千篇一律的音乐随笔有什么不同,就是余华真正从一个作家的角度,从写作的技术上来分析音乐。


如书目录所列一样,音乐的叙述、高潮、否定、灵感与色彩逐一讲述,勃拉姆斯、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的故事如他的小说一样平静而悲怆;马尔克斯、布尔加科夫与霍桑的作品在技术层面与音乐有何共同之处,实在是精彩。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初版封面


尤其是“高潮”一章,余华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与霍桑的《红字》相比较,如果没有听过和看过这两部作品,是无法感受到余华的见解之独到的。



“如同肖斯塔科维奇的侵略插部和拉威尔的《波莱罗》都只有一个高潮,霍桑长达二百多页的《红字》也只有一个高潮,这似乎是所有渐强方式完成的叙述作品的命运,逐步增强的叙述就像是向上的山坡,一寸一寸的连接使它抵达顶峰。”


“……这高潮之上的高潮,也是对整个叙述的酬谢,就像死对生的酬谢。”


肖斯塔科维奇与霍桑


认为“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和音乐相比”的余华,也想将这种神秘的精神体验带给他的儿子:


“我决定让他来分享我对古典音乐的爱好,我希望巴赫 、勃拉姆斯他们,还有巴尔托克和梅西安他们,当然还有布鲁克纳和肖斯塔科维奇,他们能让我的儿子漏漏感到幸福,因为他们每天都令我愉快。”(出自余华作品《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可惜,他用巴赫在儿子身上的一年的努力几分钟之内就被“小燕子,穿花衣”给瓦解了。




如果问我,余华的作品最像哪一位作曲家,我会选择肖斯塔科维奇。在余华早期那些阴暗骇人的先锋派小说之后,他找到了一条最困难的路——用最平白的语言,讲出那些真实又虚幻的故事。他的笔调就像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齐奏一样简洁质朴,每个人物又都被裹挟在势不可挡的潮流中随波涌动着,最后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沉入深渊。


余华和莫言


“有人说莫扎特是超越人世,其实他是不懂人世,天使会懂人世吗?而柴可夫斯基是因为对它知道的太多了,所以他必须下地狱。”




--------------------------------

大卫·米切尔:德彪西和武满彻



代表作品:《幽灵代笔》《云图》《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用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诗学特征的概念,以区别于“主人公统一于作者意识而丧失独立性”的传统小说。而大卫·米切尔则是当代最为著名的复调文学大师,从处女作《幽灵代笔》伊始,大卫·米切尔就不断磨练着自己对小说结构的操控能力。到了《云图》,得益于沃卓斯基姐妹和汤姆·提克威三位导演执导的同名电影,大卫·米切尔这位新一代文学大师终于为中国读者所知。


电影《云图》海报


以《云图》为例,六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实际上却互为联结。在电影中,这种联接表达得更为明显——同一演员分饰不同角色、主要角色身上的胎记以及云图六重奏的音乐主题等等。


电影自有其局限,小说中那种对宏观结构与微观细节、叙述节奏的掌控则更让人称赞,唯亲身阅读才能体会。



以日本锁国期间的出岛为背景的小说《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 中文版本封面


而读完新近面世的中文版《斯雷德大宅》之后,我才发现,大卫·米切尔的复调性对位结构并不仅仅存在于单独的作品中。换言之,从《云图》开始,大卫·米切尔就在悄无声息地创作着一部宏大的对位曲——一个个人物仿佛是一个个小小的动机,不断地变形,不经意间出现在另一部作品中,毫无征兆地影响着另一部作品的事件——谁会想到《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里那个喜欢弹古钢琴的医生,原来就是《骨钟》那个活了几百年的骨钟师、《斯雷德大宅》又引出了《骨钟》里的重要转折?


今年面世的《斯雷德大宅》中文版


大卫·米切尔本人的音乐修养也颇高,还创作过两部歌剧剧本(Wake,2010和Sunken Garden,2013),都已上演,照他的话说,就是大家觉得不咋地,他自己倒是很喜欢《云图》中他也安排了一个自杀的作曲家罗伯特·费罗比舍。



“我直接跟他说了——这是我的音乐。他换了种腔调:‘你什么意思,你的音乐?弗罗比舍,你长大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作曲家都从他们的环境中汲取灵感。’”


“人真是可恨的东西,宁愿成为音符也不愿做一根里面塞着半固体状东西的大罐子,过上几十年就滴滴答答漏得不能用了。”


“它是无与伦比的作品:模仿斯克里亚宾的《白弥撒》,斯特拉文斯基迷失的足迹,更疯狂的德彪西使用的临时半音记号。”

电影中的罗伯特·费罗比舍  本·威士肖 饰



“生活就是吃夏威夷冰淇淋,听德彪西。”(《九号梦》)



前两年接受采访时,大卫·米切尔透露,他正在创作一部关于音乐的长篇小说。综合多方面消息,这部作品可能就是“From Me Flows What You Call Time”,与武满彻的管弦乐作品同名。可惜我们有生之年是读不到了。因为大卫·米切尔这部作品参加了“未来图书馆计划”(Future Library project),直到 2116年,这部小说才会出版,想想还真是扫兴。


作家杨照与他的钢琴家女儿李其叡


对音乐颇有见地的作家很多,国外有罗曼·罗兰、米兰·昆德拉,国内有杨照、梁文道。你还知道哪些?欢迎分享,丰富一下我的书单。



至于我,写作的时候,喜欢听德彪西的《大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