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刑事诉讼中当事人近亲属的权利(原创)

 妥妥当当 2017-08-13
刑事诉讼法关于被害人法定代理人与近亲属权利的规定有一些差异。本文主要就起诉权和委托代理人的权利进行分析。
一、起诉权
由于公诉案件要经历侦查和审查起诉两个阶段,因此,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是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的主体。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被害人均承担控诉职能。即使被害人因为犯罪行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也并不影响国家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而自诉案件中,没有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的介入,其程序的启动完全依赖于当事人的起诉行为。如果缺乏有效的程序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那么犯罪行为将得不到应有的惩处。进而,此处讨论的起诉权是以自诉案件为背景和基础的。
为了打击犯罪,法律拓宽了当事人的诉讼途径,在被害人无法行使起诉权的情况下,赋予其法定代理人和近亲属起诉权。《刑事诉讼法》第88条规定:“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由此可以看出,在自诉案件中,如果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有权以自己(法定代理人人、近亲属)的名义向法院起诉。
关于法定代理人与近亲属起诉权的顺位优先问题,从文法解释的角度看,法定代理人与近亲属都享有无顺位差别的起诉权。但是,我个人认为应当采取目的解释的方法来理解这个问题。法定代理人是法律规定的,在被代理人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时,代理被代理人从事诉讼行为的人。该代理权的效力来源于法律的规定。其权限基本相当于本人,除人身专属性质的法律行为,法定代理人均可为之。所以,自诉案件起诉权的效力与被害人相同。法律之所以将近亲属纳入自诉人的范围,主要针对被害人法定代理人缺位的情形(被害人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并且死亡)。如果没有此项规定,被害人的近亲属将无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而只享有追究其民事责任的权利,这样将会导致放纵犯罪行为的后果。
二、委托代理人权利
(一)公诉案件
《刑事诉讼法》第40条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这表明,公诉案件中,有权委托代理人的当事人包括: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诉案件被害
人委托代理人以及代理人应享有何种诉讼权利问题的批复》(1992年1月22日法复〔1992〕1号发布)中表述:“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你们关于《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已经死亡的,其近亲属可否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和《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委托律师作为代理人应享有何种诉讼权利》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对于公诉案件被害人已经死亡的,为充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也应当准许被害人的近亲属委托律师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因此,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和近亲属的委托代理人权利也有先后顺序。
(二)自诉案件
《刑事诉讼法》第40条规定:“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在自诉案件中,有权委托代理人的当事人包括: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这两个范围的区别在于,自诉人的近亲属并不享有委托代理人的权利。法律如此规定,原因何在?
(三)差别的原因
所谓被害人,是指直接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当事人。也就是其人身或者财产成为犯罪对象的当事人。在公诉案件中,由于被害人身份的确定性(被害人特定,不可转移身份),和当事人参与刑事诉讼途径的有限性,(只有被害人一种身份,附带民事诉讼原告针对民事赔偿部分。)法律需要通过赋予近亲属委托代理人之权利,来保障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并且没有法定代理人情况下当事人的控诉权利。
自诉人是指,自诉案件中,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当事人。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与自诉人可能为同一人,也可能是不同的人。如果被害人有完全行为能力,则被害人与自诉人的双重身份降于同一人。如果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被害人与自诉人就不相同。此时的自诉人将成为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在被害人的近亲属作为自诉人时,就可以凭借自诉人的身份依法享有委托代理人的权利。如果再赋予自诉人近亲属委托代理人权利的话,是不恰当的。因为,此时自诉人的近亲属将会变成被害人近亲属的近亲属,这种情况下的近亲属可能与案件本身不存在必要的利害关系,不利于促进甚至会削弱控诉职能的力度。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