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脏与心理的关系

 龙泉清溪 2017-08-13
心脏与心理的关系

近日,有报道称,在移植了原主人的心脏,一些患者的性格、爱好与心脏原主人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生理学家认为,性格不是储存在大脑中而是藏身在心脏里。然而,科学家认定,这种说法并不具备科学性。


    

  原主人品性、喜好会同心脏一同移植吗?

    

  最近西方媒体称,美国女公民西尔万娜·佩斯卡把给她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生告上了法庭。医生感到很震惊,因为手术做得相当成功,病人的感觉也不错,她还有什么不称心的呢?原来是这位任性的妇女从护士那里听说了移植给她心脏的那个人是个殉情男子。西尔万娜顿开茅塞,终弄清楚了为什么过去一直性格开朗和精力充沛的她,一下子变得如此郁郁寡欢。就是在她担任招待员的那家咖啡馆的顾客,看到她那一脸丧气的样子,也都纷纷改坐由别的招待员服务的小桌。就连咖啡店老板也因此开始不止一次对她表示不满,声言要炒她的鱿鱼。不过最可怕的还是:她越来越有一种想爬上自家住的那栋高楼往下跳的欲望,据说其心脏正在她胸中跳动的那名男子就是这么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器官移植领域中类似令人费解的例子简直是不胜枚举。两年前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也刊登了一则消息,报道了另一个美国女公民西尔维娅·克雷尔的也很奇怪的“病史”。姑娘原来是个滴酒不沾的素食者,可自接受移植的心脏之,突然想吃汉堡和喝啤酒。当她知道提供心脏的人是个爱吃这些东西、因骑摩托出车祸而亡故的18岁摇滚歌手吉姆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纯粹是一种巧合吗?还是说供体的性格和喜好也同心脏一同过给了病人?是不是原主人的品性都移植到了新主人身上? 

    

  忧郁男子变得充满激情、36岁女患者天天梦见约会、古板妇人突然风情万种。接受移植器官病人的性格莫名其妙发生了变化。 

    

  美国底特律“西奈”医院的生理学家波尔·皮尔索尔曾让这些问题困惑过。有好些年,他一直在研究这种病人因植入别人的器官而性情变化的现象,最得出结论:心脏里贮存有我们大脑受其支配的信息。所以说,心脏一旦植入别人的身体,便开始指挥新的主子,改变他的性格和习惯。皮尔索尔在他的《心脏代码》一书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在书中写道:“在我给一个41岁的男子移植了被火车轧死的19岁姑娘的心脏之,他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他本来从小就是个慢性子,是个性格忧郁的人。可自换了心脏之,就像是注入了激情,萌生了对生活的强烈兴趣。“有个36岁的女患者也很幸运,给她换了一颗20岁姑娘的心脏。姑娘是跑过马路去给未婚夫看结婚礼服时,不小心让汽车轧死的。这一来可好了:患者几乎天天都梦见跟一个心爱的小伙子的幸福约会。据她说,她从早到晚都有一种幸福感,而且这辈子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开怀笑过。”他在书中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说有个原先腼腆而又古板的35岁妇人突然变得风情万种起来,几乎每个晚上都要缠住丈夫做爱,这在过去可从来也没有过。究其原因,也是器官移植惹下的祸端。原来是给女患者移植了一个女大学生的心脏,而这个女大学生是靠卖春来赚取学费。皮尔索尔说,这样的例子还多的是,而他作为一个医生又将做何解释呢? 

 

  科学家认为心脏移植改变性格没有科学依据,可能是心理问题。 

    

  皮尔索尔认为,早就有人提出过人体细胞同基因代码一样,含有一个人全部信息的想法,达尔文就提出了情感生化特征的假说。我们的“性情”,或者说性格,不是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储存在大脑中,而是藏身心脏里。正是在这里设计一个人的个性,所以说是它在思考、感觉,并同整个集体协同动作。这种“记忆细胞”,或者说是性情,便在心脏移植过程中转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Rutgers大学分子行为反应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肯迪斯·珀斯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肯定了皮尔索尔的说法。她发现细胞的神经末梢不仅能往大脑传输信息,还能靠一定频率的颤动将其传遍全身,使思想、感情和激情在分子级上变成行动。据珀斯说,配位体为生化情感媒介的这些颤动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我们器官的“语言”。正是有赖它们,人体的免疫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才得以相互“来往”。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印迹”在人体的各个级上都有,其中也包括分子级。正因为如此,是心脏将信息传输给全身的每个细胞,它理所当然也便成了人体内部交响乐的指挥。所以说,我们要爱护心脏,因为它是我们性情的储藏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