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雲泉 2017-08-13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编者按: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孔子的艺术形象 / 台北故宫‘万世师表——书画中的孔子’特展”),在此分享给各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家喻户晓的圣人,传统艺术也受孔子思想浸渍沾溉。台北故宫所藏书法、绘画、书籍版画中与孔子相关材料众多,因选其中优质佳作,推出“万世师表——书画中的孔子”展览,唤起社会大众对孔子与儒家艺术的关注。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2- 《孔子》,《圣君贤臣全身像》册,台北故宫藏

本文分绘画(含版画)与书法,介绍孔子在传统艺术中的身影与影响力。有趣的是,孔子相关画作常以其生平事迹为题材,而书法中所反映的则是历代人士对孔子源远流长的尊崇敬慕。以下将先画后书,依次说明。

绘画中的孔子

由于孔子的地位崇高,借着历代保留下来的相关记载,让我们知道古代中国即有图绘圣贤肖像的传统。但孔子的图绘不止于最基本的个人全身、半身肖像,尚有各种经史故事类作品。此外,受到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交互影响,孔子的生平事迹也被画成了类似佛传故事的“圣迹图”;或以长卷、册页画作,或是在书籍中以版画等形式流传。

存世的孔子图绘,以各种孔子个人肖像与图文对照的版画圣迹图最多。并因孔门弟子众多,书籍中多见孔子率领门生讲学的插图版画;各地方志亦常有将孔子与重要弟子肖像画在各处学校与庙堂之上,供学子观看以生孺慕景仰的《礼殿图》等记载。在选择情节和取景方面,包括表现孔子好学不倦的问学态度,与诲人不厌讲学行教身影的画作,也都相当常见。由于台北故宫藏品多为单景式孔子像,因此本文将聚焦于介绍单景式展件。

文献记载的孔子样貌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1- (传)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拓本(非本展展品),唐,碑在山东曲阜孔庙。图片来源/吴诵芬

图1- (传)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拓本(非本展展品),唐,碑在山东曲阜孔庙。图片来源/吴诵芬

文献记载的孔子像极多,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据说是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约685~758)手笔的《先师孔子行教像》碑(图1)。此画不见记载,风格也与吴道子颇有差距,却被台北的孔孟协会与山东的孔子基金会信为吴生真迹,分别在1986和2006年用来绘制“统一孔子像”和“孔子标准像”。这当然不是史上仅见两起意图统一孔子像的事例,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明代。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官方因认为某些孔子像无法展现孔子的伟大人格神态,令新盖孔庙,皆以牌位取代塑像;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则更激烈地命令撤全国孔子像,以牌位祭祀,是为今日孔庙少见孔子塑像的原因。

目前已知最早关于孔子画像的文献记载,是《三国志・仓慈传》记东汉桓帝时(147~167)在老子庙壁上画《孔子像》,以及《后汉书・蔡邕传》载灵帝光和元年(178)“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但均已是孔子谢世后五六百年的事。

孔子长得什么样?一般认为《论语》是由最亲近孔子的弟子们所辑成,书中所述应该最为可信。但《论语》只提到孔子的表情、态度、举止。例如《论语・学而》,子贡描述“夫子温良恭俭让”;《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等,均未言及五官相貌等特征。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3- 《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册,其中一开,台北故宫藏

早期论孔子样貌者,如荀况(约公元前313~约前238),在《荀子・非相》谓:“仲尼长……仲尼之状,面如蒙倛。”说孔子身形伟岸,长相类似赶鬼的面具。唐人杨倞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方相氏是周礼中的官职,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为国家驱疫,此一方相氏驱疫的仪式叫大傩,唐朝成为军礼之一,每年有三次,分别在季春、仲秋、季冬。除夕夜逐疫是最隆重的一次。台北故宫所藏传宋苏汉臣画《五瑞图》中,聚戏庭中的五位童子,即是戴着假面或涂脸化妆,进行着以大傩舞为主题的游戏。大傩原为古代驱邪习俗,后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推测该图右下角手执笏板者,所戴面具即为蒙倛。杨倞对荀子“面如蒙倛”的解释“其首蒙茸然”,或许即为后世孔子像皆须髯丰茂、阔面浓眉的特征所据。

庄周(约前369~约前286)《庄子・外物》载:“老莱子之弟子出薪……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提到孔子的上下身比例、略驼背的姿势、有点后贴或后反的耳朵等。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形容孔子样貌为:“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记录了孔子的具体身高与郑人对子贡形容孔子的言论。

考古出土的孔子形象

“孔子见老子”是东汉时期画像石经常出现的题材之一,考古数据最著名者为山东嘉祥武氏祠出土东汉建和元年(147)《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时间约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147~188),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的《孔子见老子》壁画;与时代落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约1世纪)山东东平汉墓壁画。另外,2011~2015年发掘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前92~前59)墓,出土的上具孔子生平介绍文字的屏风状孔子图像穿衣镜,则可将绘制孔子像的时间更向前提早到西汉时代。

如今可见汉代画像石与壁画的孔子形象,多强调其人身形高大,动作谦逊,即《荀子》《史记》等记载的“仲尼长”“孔子长九尺六寸”外表身高,以及《论语》“温良恭俭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等内在精神气质,其后所见的孔子像基本皆继承了以上两大原则。

选展画作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4- 《明文徵明楷书孝经仇英画》卷,局部,台北故宫藏

文献记载不少著名画家都曾画过孔子,可惜皆未有可信的实物留存,但历代所接受的孔子像均具类似特征,画中孔子常是一位须髯丰茂、神态恭谦的老者。全身立像者,如《圣君贤臣全身像》册,以水墨画孔子,线条匀称,意甚高古。孔子端立,姿态略躬,似以示敬,神色安详,以表好礼(图2)。全身坐像如传《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册(图3)与《明文徵明楷书孝经仇英画》卷(图4)的孔子端坐为曾子讲《孝经》。前者孔子显出老态;后者则面貌光润,显得较年轻有精神。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5- 《圣贤像赞》,局部,台北故宫藏

另系列的孔子全身坐像则手有持物,如《圣贤像赞》(图5)与《圣庙祀典图考》(图6)孔子坐像版画,均绘孔子浓眉丰髯,持笏正坐。古礼诸侯士大夫持笏见天子,此二件版画中所绘的孔子持笏坐像,应为孔子在庙堂之上以笏指画,为天子陈述政事的情形,推测是后世为彰显孔子身为王者之师与天子之师所做的安排。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6- 《圣庙祀典图考》,局部,台北故宫藏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7- 《至圣先贤半身像》册,其中一开,局部,台北故宫藏

另有《至圣先贤半身像》册(图7),设色画孔子特写。按题签封号,可知绘于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追封孔子各大弟子公爵位之后,此图孔子已加入“肤黑”与“七露”的神性化特征。“肤黑”疑为北宋真宗一度封孔子为“玄圣”的影响。孔子四十六世孙孔传(约活动于11~12世纪)《东家杂记・孔子追封谥号》记述“玄圣文宣王”封号,是因为汉代纬书《春秋孔演图》曰“孔子母感黑帝而生”……故有是号。“七露”则见宋代相书《太清神鉴》:“眼睛露,黑白分明不为露;鼻露窍,山根正不为露;口露齿,唇不褰不为露;耳反轮,贴肉生不为露。”指七窍让人一望可见的部分较多。相书谓露而不为露,是吉人贵相。此册孔子眼睛瞳仁重复点睛,与传说中帝舜重瞳的特征相符,构思所据,推测是西汉《韩诗外传》中春秋著名相士姑布子卿说孔子“得舜之目”的记载。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8- 《宋人画历代琴式图》册。其中一开,左为孔子之制,台北故宫藏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9- 《圣庙祀典图考》学琴师襄,台北故宫藏

常见孔子像尚有以鼓琴为主题者,孔子爱乐,曾访乐苌弘、学琴师襄,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宋人画历代琴式图》册(图8)以水墨画历代帝王与古圣贤琴式31幅,本次选展《孔子之制》,画孔子端坐,膝上横琴,两手抚弦。双目似正注意着弹拨琴弦的右手。其余线描版画中的孔子图像如《圣庙祀典图考》学琴师襄(图9),也有展现孔子非常认真地卷起袖子低头弹琴,极为投入的表现。

孔子形貌,最初仅说他身高过人,却因后世景仰加入诸多异表,到了孔子第51代孙孔元措(1182~约1252)《孔氏祖庭广记》,对“先圣小像”的描述已是:“家谱云,先圣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凡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或作王字。坐如龙蹲,立如凤峙,望之如仆,就之如升,耳垂殊庭,龟脊龙形,虎掌胼胁,参膺河目,海口山脐,林背翼臂,斗唇注头,隆鼻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昌颜,均颐辅喉,骈齿眉有一十二采,目有六十四理,其头似陶唐,其颡似虞舜,其项类皐陶,其肩类子产,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传抄了所有先前的孔子形貌数据不说,且已非常接近于佛教描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历代画作多绘孔子浓眉多髯;安排动作则必表现其好学多礼与端谨谦恭。即便后人考据,孔子学琴师襄是30岁左右,现存画作中的孔子也都是看来老成持重的壮年人。或许可说,这些孔子像所呈现的,都是历代人民对孔子样貌的认同与想象。

与孔子相关的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原就极具文人情态,孔子是思想上的一代宗师,兼具文人身份的书家述及儒家思想的作品较为多见,其中名品如唐代欧阳询(557~641)的《卜商帖》及《仲尼梦奠帖》均属其类。孔子强调的仁义忠孝思想则是历代政权稳定社会的力量。尊孔修庙是值得刻石记功的大事,碑文的撰文者和书写者常是一时之选,对自己书法有自信的帝王还会亲笔御书碑匾,颁赐孔庙。另外,由于孔氏家学渊源,加以帝王特意拔擢,也使孔姓子孙行状墓志颇有可观。与孔子相关的书法名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数类:与孔子相关者,与孔庙相关者,与太学相关者,与孔氏子孙相关者,以及与孔子弟子相关者。

托名孔子的书作

被归为孔子名下的书法,有今河南比干庙《殷比干墓四字》,与收入《淳化阁法帖》的《鲁司寇孔丘延陵帖》。然前者为隶书,应为汉代之人所书。(注1)后者传为孔子替吴国贤人季札(约活动于前6世纪)墓碑书篆,然宋欧阳修(1007~1072)以孔子未曾到过吴国,不可能替季子书碑;且此书原石字大径尺,“非简牍所容”;元代盛熙明(约活动于14世纪)《法书考》也记录,此作夹有汉代方篆笔法,亦疑为汉以前之人托名。(注2)

孔庙汉隶名品与孔氏子孙碑刻

虽然孔子真迹今已不存,但世间仍留有与孔子有关的书法名作,且数量庞大、位置集中,为古今中外少见。曲阜孔庙碑林与保有唐代长安国子监石经的西安碑林,为中国最有名的两大碑林,皆保存了众多汉以来的碑刻名品,碑文内容主旨集中在修建孔庙、崇儒兴学、刻经搨碑、奖尚文治,以及历代帝王与地方官员士绅,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祭祀与追谥等。

最有名者是汉隶学习范本、被称为“孔庙三碑”的《乙瑛碑》(图10)、《礼器碑》(图11)与《史晨碑》(图12)。它们不但是东汉孔庙草创阶段的重要碑刻,也提供了许多早期祭孔相关信息。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10- 《乙瑛碑》拓本,台北故宫藏

《乙瑛碑》述“出王家钱给犬酒”,“河南尹给牛羊豕鸡□□各一。大司农给米”等祭品。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11- 《礼器碑》拓本,台北故宫藏

《礼器碑》述及孔子妻为“并官氏”,或可考据明代以后孔子妻“亓官氏”的误传情况。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12- 《史晨碑》拓本,台北故宫藏

《史晨碑》所记“河东大守孔彪元上”,即汉隶名品《孔彪碑》碑主;亦是以流丽华美书法知名的《孔宙碑》碑主孔融(153~208)父孔宙之弟,均为孔子第十九代圣裔。

汉代对“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的孔氏一门极为优礼,其族贵盛显赫,常见立碑流芳事例。许多孔氏子孙的纪念刻石,在后世都成了金石考证与书法家的参考依据。

孔庙的刻石铭记

自汉高祖刘邦太牢祭孔成为后世典范,历代帝王无不以追封孔子和修建孔庙,来表彰对道统的崇敬。唐贞观七年(633)所立虞世南《夫子庙堂碑》,即记唐高祖封孔子23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并修孔庙事。此碑为历代公认的初唐碑刻杰作,也为著名书法家虞世南(558~638)保留了一件气象雅润平和的书法妙品。

曲阜地近泰山,或许因东周稷下学宫彼此影响之故,齐鲁儒士认为受命于天的人间帝王应到泰山祭神。后来此仪典扩大为统一帝国的“封禅”,历代帝王往往在封禅泰山后幸驾曲阜。孔庙在帝王不时亲临的情况下,屡屡奉旨修缮,并刻石立碑。如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御制玄圣文宣王赞碑》,所记即为宋真宗赵恒(968~1022)驾幸曲阜,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并且诏进封配享诸子事。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13- 《魏李仲璇修孔子庙碑》拓本,台北故宫藏

一般官员士绅也常筹款修缮孔庙。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兖州刺史李珽塑孔子及十弟子像,立《魏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图13),是目前已知最早为孔子和孔门十哲塑像的记载,反映当时大量使用异体字的书艺风尚。其他较著名者,还有隋大业七年(611)《陈叔毅修孔子庙碑》;展现中唐楷法入隶书风的唐大历八年(773)《裴孝智撰文宣王庙门记》;以及笔画瘦劲、可窥晚唐楷书趋向的唐咸通十一年(870)《曲阜文宣王庙记》,都是书法史上的重要刻石。

有名的西汉隶书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汉鲁孝王刻石”,也是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发现的。作为文人圣殿的孔庙,常有书家乘兴挥毫,如原位于孔子手植桧侧的北宋崇宁二年(1103)米芾《孔子手植桧赞》等。曲阜孔庙似乎因其特殊情况,聚集了不少历代石碑。

庙学合一与太学石经

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其子孙即宅为庙,世以家学相承,鲁之诸生亦时习礼其家。此举奠定了中国教育史上“即庙设学”特色,五经既为孔子所述,学校师生皆可算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在朝廷寓政于教的背景下,刻定石经是极重要的文教大事,此事始自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至光和六年(183)刻七经于太学门外。此后亦有三国魏正始二年(241)《正始石经》、唐天宝四年(745)玄宗御笔书《石台孝经》、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开成石经》。此经在北宋时曾因子次迁徙以避战祸,形成了后来的西安碑林。其后尚有五代十国后蜀广政年间(951~958)《广政石经》、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至六年(1061)《汴学石经》、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高宗御笔亲书《绍兴石经》,以及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的60多万字《乾隆石经》。

孔子看似与书法传统无关,但西安碑林、孔庙碑林皆保存了诸多汉唐时代早期名作;而孔子的子孙、孔庙修缮与祭仪、孔门弟子如第一高足颜回的《兖公颂碑》、唐欧阳询《卜商帖》等,都可说是孔子师生与孔子世系间接影响,无心插柳所留下的书法艺术。

结语

孔子殁世而名称,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帝王将相或风云人物能达到他的影响力。代代图其形貌者不绝于朝野,其言其事更因镌镂金石而得以长存。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南巡亲至曲阜孔子故居,赐御笔“万世师表”榜书(图14),翌年下诏颁发此迹摹本至天下文庙。如今在台南孔庙,沉厚苍劲的“万世师表”仍是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块匾额。至于原本康熙御笔的下落,多年以来无人知晓。此匾的墨书原迹,一度以为已被烧毁于“文革”的烈火当中;实则被孔子的第77代嫡长孙孔德成(1920~2008)低调携台,现藏台北故宫。

就这样发现藏身于台北故宫的孔子!

图14- 清圣祖,《万世师表》横批,台北故宫藏。图片来源/ 网络

本展最初肇因于笔者偶然发现台北故宫墨拓碑刻中与孔子、孔庙相关者极多,加以清宫旧藏亦有孔子全身及半身肖像,便开始策划。筹办期间,幸蒙书画处处长刘芳如告知康熙御笔“万世师表”墨迹现藏台北故宫,因而以此亮点作为展名。至于孔府无私的精神,笔者不胜感佩,谨于此处诚挚申谢。

文|吴诵芬,台北故宫书画处助理研究员

图|台北故宫

本文刊载于《典藏·读天下·古美术》8月刊

注释

注1:顾蔼吉,《隶辨》卷八,《碑考下》,清,页32~33,收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23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页800

注2:盛熙明,《法书考》卷一,《延陵君子碑》,元,页37~38,收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页498。王澍《竹云题跋》卷一,《延陵季子墓题字》,清,页1~3,收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8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页645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台北:中新书局,1977

陈舜臣、近藤乔一、町田三郎,《山东省文物“孔子の原乡四千年展”》,东京:读卖新闻,1992

杨丹霞,《试论清康熙帝书法的渊源、分期与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5),页89~104

许文美、刘芳如,《明四大家特展——仇英》,台北:台北故宫,2014

黄俊杰编,《东亚视域中孔子的形象与思想》,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5

白川静,《孔子》,台北:联经,2013

陈芳妹,《台南孔庙“万世师表”御匾——兼论康熙与清初孔庙御匾制度的形成及传播》,《故宫学术季刊》,2013年第31卷第1期,页199~230

郭果六,《圣、王、贤、儒——漫谈孔庙的祭祀体制》,《故宫文物月刊》,2004年第22卷第6期,页90~103

钱穆,《孔子传》,台北:东大出版社,1990

孔德平,《历代孔子造像述略》,《中华文化画报》,2007(8)

许瑜翎,《明代孔子〈圣迹图〉研究——以传世正统九年本〈圣迹图〉为中心》,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2010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

《典藏·读天下·古美术》8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