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旧小区有机更新与适老化改造

 快乐英平 2017-08-14

报告基于老旧小区更新的背景,不单单从学术层面,而且结合需求评估和改造实践,阐述了当前我国社区适老化改造中的挑战、问题和应对策略。【整理编辑:时英平】

我国社会老龄化:高速进程,伴随城市社会空间与个体社会身份的急速转变

通过梳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城镇化和老龄化的进程,从时间维度上可以看到,中国在这两方面的速度都是非常惊人的。所以我们谈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不仅呈现出大家常说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抚养比高等特点,还应将其置于高速城镇化进程这个历史洪流中讨论。从宏观来看,体现为城市社会空间的转型,在微观层面体现为社会个体在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使得老年人口的社会特征、养老需求和生活空间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需要我们用一种动态的、差异化的视角加以关注。

城市社会空间转型与分异:老年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

首先从宏观来看,不同城市老年人口在城市的聚集和分布的状态是有很大的差异。图中是基于北京和上海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到老年人口在城市空间层面的分布是有显著的不同。北京是在城市核心区和远郊区的圈层式聚集,上海则呈现出复合式的状态。这是基于北京市养老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非自理持卡老人的分布比重同样应对了上述模式。背后则是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养老对策的需求。

另一方面,老年人聚居的区域同时和老旧小区在北京的空间分布也是高度叠合的。老旧小区改造正成为新时期我国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前二十年城市更新主要集中在平房区、棚户区,随着这部分区域拆改建工作的大力推进,未来的重点将转向老旧小区,特别是多层的、没有电梯的小区。这类小区规模庞大,而且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楼体屋顶渗透、上下水管道堵塞、电力容量不够、车位数量不足、适老设施缺失、小区环境脏乱、违法建设多发、居民上下楼不便等。

老旧小区的改造不仅是提升整个城市居住环境的重大战略议题,更是涉及到居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北京市不同年代住房房价租金比在空间的分布(图略),可以看到老旧小区的住房价值相对低估十分显著,背后折射的就是老旧小区的环境品质问题,换而言之,是其中居民的生活品质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如何提升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居住生活状态,适老化问题成为当前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关注点。可以看到,北京的老旧小区改造有一个转变,从“十二五”时期主要关注抗震加固、节能改造,到“十三五”转向更加综合的整治项目。

以北京市海淀区在清河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示范项目为例。改造项目分成两类,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相对而言,自选项目更受关注,因为涉及到当前改造难点,也是全社会更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加装电梯、增设停车设施和养老设施。三项中有两项和适老化社区建设紧密结合。

现在新闻媒体最为关注的就是加装电梯,在北京推行了一些试点,但是目前为止进展并不是那么顺利。为什么?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协调和决策机制的系统性问题。

首先,加装电梯牵扯到每一个人居家生活的各种相关因素。

第一,费用问题。电梯本身购置成本问题、安装成本、使用和后期维护管理费用等。

第二,技术问题。居民关心会不会有着遮挡、噪音等问题。

第三,施工影响。一旦改造,不但是加装电梯,还可能涉及结构加固、电力增容、道路和景观改造等工程,居民连续几个月生活在工地里面,对居家生活的影响。

第四,利益协调。加装电梯之后,不同楼层住户的房屋价值会得到重新评估,越往上层价值提升幅度越大,成本如何分担,是根据价值收益定价吗?背后是一个效益分配和成本分担的复杂问题。可以看到,“十二五”期间的节能改造类项目带来小区总体价值的增值,对于每一户来说,个体增值也是基本均衡的。而加装电梯的改造项目对每户家庭价值提升是不一样的,背后的成本分担如果也相应地是不均等的分担,那就是一个沟通和协商怎么来做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体会是,加装电梯的关键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社会性问题。

另外一方面,真正落到实施的层面,同样面临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决策性难题。

第一,前期意向调研难以代表最终实施意愿。

第二,一户家庭的意愿就能影响整个楼栋。尽管目前政策文件在这部分放松了比例要求,但大量的实践案例显示,只要有一户不同意,实际操作就非常困难。

第三,影响能否加装电梯的因素极其复杂,包括前置性因素(自住户比重,家庭结构、建筑和户型结构等)和选择性因素(电梯安装方案、施工方案,安装成本,管理方式等)。

这由此对于政府,特别对于项目的实施机制和决策机制带来很大的挑战,不是会议室里拍板,一次性就能够解决的,而是一个在不断的多方对话、反复的调整优化中逐步推进的过程。

民生工程如何得民心,小区无小事

社区适老化改造是一个民生工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这个事情,但是民生工程如何得民心,是一大挑战。很多时候出发点是好的,居民却不认同,反而暴露出很多矛盾。所以小区无小事,不仅说和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就得重视,更强调的,如何应对当前中央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在基层社区规划和建设中探索新的实施路径。

如何做呢?关键是构建“需求-技术-利益”三个维度支撑的信任机制。

一是资源调查和需求评估。比如在清河的改造项目中,有一个自选项目是增加社区养老设施,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在现有小广场空间新建一个楼,但是在老旧社区里面,大家知道公共空间是非常稀有的资源,老年人仅有这么一两个下楼能活动和交往的场所,如果占用了,可能得不偿失。通过了解民意,盘点既有空间资源,街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最后把社区旁边一栋存量建筑谈下来了,通过资源盘活,改造成养老驿站。所以说城市更新中的社区改造需要基于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空间是这样,对于人群更加重要

从这个意义而言,适老化改造的价值不是说复制出一个可以大而化之、四处推广的模式,而意味着一种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社区建设和发展理念。真正住在社区里的老人到底有哪些?他们的家庭构成、生活状态、养老需求是什么样的?这需要深入具体的调研。我们建立了小区的社会空间数据库,将老人及其家庭的社会数据与住宅空间模型相整合,可以直观了解到真正住在这里面临养老问题的老人有多少,都分布在哪些楼层和楼门,以此为下一步适老化改造提供支撑。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小区中的老人已经有大约1/3通过市场置换、1/3通过家庭置换或和子女同住等方式搬迁出去了,真正住在这里的还剩下大约1/3的老人。另一方面,加装电梯并非只是老年人的诉求,部分年轻家庭,特别有婴幼儿的,同样表现出强烈意愿。

二是技术沟通。加装电梯的议题大家普遍都赞同,但为什么实际要装了,要签协议时居民又犹豫了呢?有一个来自技术方面但又非技术性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技术不透明,大家担心遮挡、噪声、隐私问题怎么办,究竟会不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影响。这就需要规划师、设计方、电梯厂家和施工方能够走进社区,和社区居民有一个全面的沟通和对话。其实现在的电梯技术和加装工艺已经较为成熟了,但是如何消除居民心中的疑虑,比如眼见为实,组织居民实地参观和体验,又或者我们尝试通过搭建模型,用虚拟现实的方式直观展示安装后的效果。

三是利益协调。前面提到了,安装电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是利益协调的问题。如何搭建多方协商的平台,居民事情居民议,而不是变成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任务,那就变了味。后面的报告中,清河街道刘副主任和我们“清河实验”团队的谈老师都会对此有更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了这三个维度的支撑,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建立信任机制。我们做了很多的社区规划和社区营造工作,发现包括新建商品房小区,更多的是老旧小区中,暴露出居民和物业、开发商、居委会甚至基层政府之间的很多矛盾,很多来自于历史遗留问题,但核心就是相互的不信任。那么当政府投入大量的公共财政来做这件民生工程的时候,如何让大家真正体会到是为了我好,我的诉求又能在里面得到一个很好的满足,能够重新搭建这个信任的平台和对话机制,成为工作的关键

基于北京等城市的大规模社区居民养老调研

这些年我在北京和其它城市做了大量的社区调查,可以看到,不同的城市、地区乃至社区中,不同的老人对于养老方式、社区环境和居住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分异,所以虽然我们总说老年人,其实他们有着很强的群体性和个体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深入研究。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有意思的发现点(略)。

老年人对住房质量和社区环境不同要素的满意度分异

不同类型社区中老年人对各类社区服务的满意度分异

不同学历老年人对各类社区服务的满意度分异

影响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和前置条件

老年人与子女家庭关系

老年人与子女家庭现状和理想的居住形式 

最后提三个建议:

建议一:全面了解老年人差异化养老需求,激励地方探索个性化养老对策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城区内,老人对于社区居住环境也呈现出显著的需求分异。中央和各城市政府应出台鼓励性和引导性政策,避免一刀切的统一标准或实施办法。各区、各街道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家庭特征,有针对性制定适老化社区改造和养老服务供给对策。从清河的案例可以看到,街道办事处在组织协调以及对接社区需求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建议二:充分把握老旧小区改造契机,推进老年友好社区规划建设

北京的老旧小区改造已启动试点,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将兴起一轮高潮。加装电梯固然重要,但绝不应仅限于此。从前面介绍的我们调研的发现也可以看出,当前老年人对于社区安全、清洁、停车、活动空间等社区环境的不满意度和关注点甚至远远超出了上下楼不便里的问题。因此,建议充分把握这一轮老旧小区改造的机会窗口,从全面建设老年友好社区的角度,对于社区的公共空间、服务设施、道路和停车、景观环境、标识体系等进行统筹考虑和整体优化。我们现在一个课题就是在研究老年友好社区规划。

另一方面,前面的调研显示,老人的社区养老意愿强烈,与子女家庭分户相邻而居的需求显著。因此,老年友好社区绝不是只面向老年人的特殊形制,而是引领社区规划与建设走向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前沿探索。适老化观念应渗透整体住房市场,建设老少户混居的全龄社区

建议三:探索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模式

清河毛纺北小区的第一部加装电梯已经成功竣工。总结一个重要经验是较好地实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未来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全依赖政府负担是难以为继的。如何动员和发挥市场和社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探寻一种可持续的多方合作模式,这也是我们现在做的一个课题,整合跨学科、跨行业力量,从理论探讨、模型建立到实践改造,探索更为有机的老旧小区更新模式,并且与社区养老相整合。

作者:刘佳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刘教授长期致力于空间规划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有关适老化的课题研究,在社区层面做了大量的养老需求调研,目前作为清华大学“清河实验”课题组主力成员,参与了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在海淀区的示范项目。

根据“从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难题'看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清华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主题沙龙”现场中文同传整理(有删减),已经演讲者本人核实。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