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不清寒热,祛湿只会越祛越湿 湿是六邪中唯一的有形之邪,除了燥,其他5邪都可和湿结合,形成暑湿、寒湿、湿热等。 大体上,身体里的湿气主要分湿寒和湿热,两种祛湿的方法大相庭径。湿寒的人吃了大量寒凉的,所谓祛湿的食物会加重寒湿;湿热的人吃了温阳的东西,犹如火上浇油。寒湿不分清就祛湿,湿气只会更加严重。 二、怎样区分你是湿热还是寒湿 1、看舌苔: 湿热者多为舌质红,苔黄或黄腻,黄厚。 寒湿者多为舌质淡,水滑苔,或苔白,白腻,白厚。 2、看大便: 湿热者大便粘滞不畅,或干结。 寒湿者大便溏泻,不成形。 3、看饮食: 湿热者喜冷饮,食物偏凉。 寒湿者喜热饮,进食生冷后不适。 4、看外形 湿热者面色发黄、油腻、口唇较红,皮肤易生痤疮,发红、脓疱。 寒湿者面色苍白、发青、发暗、发黑,易发胖。 5、看感觉 湿热者经常口干、口苦、口臭;白带多,色黄,外阴经常瘙痒。 寒湿者怕冷,容易腹泻;白带多清稀。 三、无论寒热,祛湿是关键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湿热还是寒热,首先是体内水湿多,有人认为艾灸不能除湿热,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湿热证的治疗重点不在清热,而在除湿。所谓:湿去热无以所附,因为湿是有形邪气,而热是无形的,没有依附便能一触即发。 如果湿邪偏重,阳气运行受到阻滞,进而产生郁积,气有余便是火,火与湿相合,即化为湿热。把湿邪化去,人体阳气自然会上升。就如同洗衣服一般,只需要洗干净后,及时将衣服晾起来,让衣服中的水分蒸发掉,就不会发热发酵。 用艾灸“烤干”湿气,先除湿,在除湿的过程中,再解决寒热问题。艾灸是能调整阴阳、寒热平衡的。另外,我们常说的痰湿,可偏热或者偏寒,但这三种,治疗都是以祛湿为原则。 四、艾灸分型辩证祛湿祛 ①寒导致湿,解决的路径两个: 一个提升身体处理湿的能力,一个减少让身体产生寒湿的机会。 艾灸足三里,关元,神阙等等这些穴位都可以提高阳气,增强人体的驱寒祛湿能力。 另外使用艾叶泡脚,除寒湿效果加倍。 ②解决湿热的办法,还要强调调理脾胃。成人要少吃燥热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小儿湿热与积食有很大关系,通常也就是吃了不易消化的,导致身体内垃圾瘀滞出现湿热。 湿热的热,是因为有垃圾才引起的,调理脾胃,让身体的运化能力强了,就不容易产生垃圾。 所以湿热艾灸推荐:曲池、公孙、太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曲池: 三阴交: 五、小儿痱子是寒湿还是湿热? 痱子一般是湿热引起,即局部散热通道受阻,散热不畅、汗出不畅导致。除了气候因素,小儿长痱子的根源还是在脾胃,即推动气血循环的力量不够。 小儿如果不愿意配合艾灸,可在洗澡时加入一两瓶藿香正气水,可防治痱子,原理就是祛湿散热。严重情况可以1:5的比例兑水涂在皮肤表面治疗。不过这些处理都是缓解症状,调理脾胃才是根本。 六、治疗湿热和寒湿的食疗方 1、湿热质的食疗法 ——五指毛桃汤: 材料:五指毛桃根50g,赤小豆30g,炒白扁豆20g,莲子20g,茯苓15g,山药15g,大枣十个,可适当加些瘦肉或猪骨煲汤。 做法:将所有材料放入锅,加适当的水,先用武火将水烧开30分钟,转文火在煲1小时到1个半小时。 另外,湿热体质之人要少吃油腻、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适度饮水,早起出来活动到出汗为止,出汗可帮助排湿,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伤气。 2、寒湿质的保养方 ——生姜大枣茶 : 大枣25~30克,生姜10克,红茶0.5~1.5克。将大枣加水煮熟晾干。生姜切片炒干,加入蜂蜜炒至微黄。再将大枣、生姜和红茶叶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每日1剂,分3次温饮食枣。生姜驱寒,红枣补血,姜枣健脾养胃疗效很好,适用于体寒脾弱者。 |
|
来自: 古今芳草任我赏 > 《美味佳肴 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