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最大的投资败笔,比尔盖茨都没能幸免!

 timtxu 2017-08-14

2017年过了一大半,多家创业公司纷纷关门大吉。

其中最大的几个包括这些曾经让人们期望值巨高的初创企业:

可穿戴设备独角兽 Jawbone,鼎盛估值30亿美元,融资10亿美元;

手机搜索引擎 Quixey,鼎盛估值6亿美元,融资1.33亿美元;

二手车交易平台 Beepi,鼎盛估值5.6亿美元,融资1.5亿美元;

红遍大学生的匿名社交软件 Yik Yak,鼎盛估值4亿美元,融资7300万美元;

睡眠追踪传感器母公司 Hello,鼎盛估值3亿美元,融资4000万美元;

食物快递公司 Maple,鼎盛估值1.15亿美元,融资2900万美元;

高端食物快递公司 Sprig,鼎盛估值 1.1亿美元,融资5700万美元。

这些公司今年都从最高点衰落到谷底。他们的倒闭,让很多创业者不再相信未来。然而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硅兔君在创业历史中最大的100多个案例中,挑选了以下最惨痛的 Chapter 11(倒闭)案例,总结出了他们失败的原因,共勉。

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KiOR

部分投资方:Khosla Ventures, Albert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Artis Capital Management

融资总量:2.52亿美元

KiOR是一家创立于2007年新型可再生燃料公司,其创始人Paul O’Connor是荷兰的一位化学工程师。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通过其自主研发生物质液体催化裂化加工技术平台将非食品生物原料转化为纤维质可再生柴油和汽油燃料。然而,KiOR却在创立7年后宣布破产。

曾经的KiOR非常令人振奋、发展迅猛、颇具戏剧性。而越是快速冲上去的火箭,跌下来的时候摔相越难看。但那之后,KiOR一次一次地落后于其生产目标,到了之后不得不对内部数据作假才能蒙骗过关。

破产之后,CEO Paul O’Connor 写到:早在2011年的审计报告中,公司就已经出现了危险信号,但是我们的管理层忽略了这些信号选择继续运营。同时管理层并没有向董事会提供正确、足够的、相关的信息,导致最后后果不堪设想......

大多数人认为,导致该公司失败的原因在于团队中只拥有技术型的创始人,而缺少真正具有实际运营能源产业经验的人才。从CEO的信中也看出:所有的失败,原因其实都是人。

迅速盲目扩张 = 自掘坟墓

Webvan Group

部分投资方:红杉、软银

融资总量:2.75亿美元

Webvan是一家成立于1996年的美国生鲜O2O企业,它试图切入在线的生鲜杂货。Webvan通过O2O模式允许用户在线上完成订购。其线下是一个大型仓库,围绕这个仓库有专门的配送队伍。为了与传统零售商竞争,Webvan的战略是:给客户提供 Wholefoods 有机生鲜的质量,Safeway 的低廉价格,同时可以快递到家的便利。在这个战略下,Webvan 迅速扩张,短时间内使自己的销售额占到美国总体市场份额的46%。但Webvan犯的错误就是,在扩张的过程中,把对价格敏感和对价格无感的客户混为一谈、同样对待。这使得Webvan花了大价钱来吸引非目标人群上。

当时 Webvan 不得不靠自身承受力吸纳消化每单10美元至15美元的额外成本,才能将货物送至用户手中。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继续向资本家熔纤。换句话说,这也就让Webvan的赢利变得不可能。

从1999年8月IPO到2001年7月,两年间Webvan烧掉了12亿美元,最终入不敷出以破产告终。

时机就是一切。

太早,市场不ready

太晚,大公司就来了

Quixey

部分投资方:Alibaba Group, Atlantic Bridge Capital, GGV Capital

融资总量:1.6亿美元

山景城移动应用搜索创业公司Quixey在新发表的博文中称,公司已经裁减大多数员工,正在“考虑战略选项”。Quixey创办于2009年,目标是解决与移动应用搜索有关的顽疾。Quixey最初的目标是开发更好的移动应用商店搜索引擎,但它后来转向开发能触发应用动作的 digital assistant 。

然而 2014 & 2015年,谷歌和苹果分别优化了自己内部的搜索系统,三星收购了 Quixey 的直接对手Viv,在三星内部还是打造 digital assistant。大公司的步步紧跟深深地打击了 Quixey 的产品和服务。有媒体报道称,过去一年Quixey 步履维艰。2016年3月,Quixey联合创始人托马尔·卡根(Tomer Kagan)辞任公司首席执行官。他现在管理着一家名为Sigma的新创业公司。9月份,联合创始人利尤·夏皮罗(Liron Shapira)也从公司辞职。阿里巴巴发言人对 Quixey 公司的评论是:公司的发展完全没有达到投资人的高预期,董事会决定不能继续这样运营下去,要求公司即刻停运。

垂直好,过度垂直不好

Quirky

部分投资方:RRE Ventures,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Andreessen Horowitz

融资总量:1.85亿美元

Quirky是一个位于美国纽约的创意产品社会化电商,由Ben Kaufman于2009年3月创办。利用众包方式,让社区参与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提交创意、评审团审核、估值、开发、预售、生产、销售等多个流程。用户可以在Quirky上提交他们的产品创意,也可以对其他人的创意进行投票、评分与提意见或建议等。Quirky社区每周会从当前一周提交的所有产品创意中挑选一个并付诸现实,创意提交者也就成为该产品的发明人。

Quirky的营销模式存在问题:Ben Kaufman曾经搞出很多奇思妙想的发明,却鲜有人买单,比如,Quirky 耗资 38.8 万美元开发的无线音箱Beat Booster,卖出了不到 30 套。Quirky 一直都过于依赖大型的零售商销售渠道,比如Bestbuy 和 Homedepot 等,他们拿走了过多的利润,导致 Quirky 分到的钱相当的少,从而现金流断裂。Quirky 盲目的进入太多垂直领域。导致成本急剧上升,产品质量失控。最终,Quirky于2015年9月提交了破产申请。

过早地赚用户的钱,

反而为竞争对手创造了机会

Rdio

部分投资方:Atomico, Mangrove Capital Partners

融资总量:1.18亿美元

Spotify 流行之前,Rdio就已经开始开发在线音乐流媒体服务。它是美国最早进入市场的音乐流媒体公司之一,Rdio的服务强项,就是用户自主选歌点歌,并且根据用户的欣赏口味推荐歌曲。

Rdio 本来可以在 Spotify 降临之前抢占先机,Rdio 却过早地急于找到商业模式,赚用户的钱。它的订阅模式没有给用户提供免费版本,而是要求用户在三个月之后必须开始每月支付金额。但这非但没有让 Rdio 赚钱,反而给给 Spotify 带来了有利的切入点。Spotify 既有无广告的付费版本,又有带广告的免费版本。当 Spotify 进入美国市场以后,迅速打入了那些犹豫要不要为 Rdio 付费的用户,一举拿下足够多的市场。在培养用户的使用之后,植入广告,提供付费版本等等。

2015年11月,Rdio 在 Spotify 的挤压下,宣告破产。其前员工认为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Rdio在用户达到一定规模之前,迫于盈利,过早地开始赚用户的钱。

除了以上公司以外,硅兔君发现能源行业危机重重,Bill Gates、美国政府也纷纷栽倒了坑里。

能源行业的高风险

1、Aquion Energy

部分投资方: Bill Gates, CapX Partners, Constellation Technology Ventures

融资总量: 1.96亿美元

Aquion Energy为可再生项目、电网提供大量电池,创始人 Jay Whitacre 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材料科学教授,曾为NASA火星漫步者开发电池。Aquion Energy 从一些知名投资者手中融了近2亿美元资金,当中包括比尔·盖茨 、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和壳牌的风险投资家。

有一点很重要:Aquion Energy进入的这个市场,对之前电池创业公司犯下的错误心知肚明。Aquion Energy 尽量不使用稀有材料,尽量依赖旧制造设备,只是改变一下用途,它将目光瞄准细分市场,试图在这个市场找到立足点。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Aquion Energy融资失败,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裁减80%的员工,制造暂停。VC支持的能源存储创业公司接连失败,Aquion Energy只是最新上榜的企业。

2、Solyndra

部分投资方:Redpoint Ventures, US Venture Partners

融资总量:12亿美元

Solyndra是美国一家光伏组件制造商,成立于2005年。2009年获得美联邦政府5.35亿美元贷款担保支持,但在两年后的2011年即宣告破产。鼎盛时期,曾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去公司参观访问,公司也一度曾雇佣了1100名员工!但这家公司最后的败笔让美国政府都栽了进去。

Solyndra将价格上的劣势归咎于中国政府向国内太阳能企业提供的补贴,这也是此前破产的另外两家美国太阳能企业EvergreenSolar和SpectraWatt给出的借口。

3、Lilliputian Systems

部分投资方:Kleiner Perkins, Atlas Venture, Intel Capital

融资总量:1.5亿美元

Lilliputian Systems 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创立的一家初创公司,其推出的一款产品Nectar是一款号称几乎永不断电的便携式燃料移动电池。

但是这款实验室的产品距离商业化仍旧太远,接着在2013年4月创始人兼CTO Sam Schaevitz离开了公司,而曾经140人的员工数量也锐减到个位数。

这几个能源行业公司的共同点:都在前期获得了投资人的大量投资,然而因为能源行业从研发到应用、到盈利耗时久、资金需求大,后期如果投资人不再买单,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掉的情况,离破产也就不远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blog/biggest-startup-failures/?utm_source=CB+Insights+Newsletter&utm_campaign=f65839db05-ThursNL_6_22_2017&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9dc0513989-f65839db05-88519573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