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真“不足观”吗?

 李明旭 2017-08-14

    多瑙河畔阅读,不亦乐乎


日前与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文艺界友人茶叙,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彼此都早已互有所闻,所以也就一见如故,倾盖而谈。谈到圈中一些知名人士的“无足观”处,心中有些这样那样的感触,在所难免。

中国文化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一为文人,便不足观”。这句话原本出自南宋哲宗朝代的宰相刘挚,他曾告诫子孙必须“先行实,后文艺”,并说“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卷十九》 里引用过这句话,并言明出处,只因顾炎武的名气太大,后人不察,误以为是他自己说的。

林语堂说:“做文可,做人亦可,做文人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据说,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曾经告诫钟书,要他务必走儒林之路,要有学者扎扎实实严谨治学的精神;切切不可走文苑之路,因为那儿多的是文人,“无语不妄,信口雌黄”……

有一次,学养深厚、博览群书的学者杨廷福教授因参与《大唐西域记》的校注工作,特地前往拜会钱钟书,钱对他说:“我跟你不一样,你是文人,我是学者。”看来,钱钟书这位处事严谨的大学者,这回未经查明实况便擅作臆断,应该说是百密一疏吧。

前人会对文人持有偏颇之见,我想除了上面提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文人都那么疏狂傲骨,像李白和陶渊明不肯折腰事权贵,像郑板桥辞官弃爵、卖画为生,等等,这些人大抵只能像“寻章摘句老雕虫”的李贺,结局不外是“文章何处哭秋风”,穷途末路,千般无奈,这恐怕是人们最为忌讳的了。

硬要说“文人无行”,那无非是一根竹竿打翻一船人。过去已经有许多人举出不少堂堂正正,甚至是轰轰烈烈的文人事迹来矫正视听。比如瞿秋白,他虽然当上了中共中央的领导,但却一直不以为自己是什么革命家,更多的是表现出文人的性情与气质,所以常怀“廖化作先锋”的心态,勉为其难,最后是从容唯一死、惊天动地的走上刑场,这有多少学者比得上他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