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教材研读的美妙世界????讲座

 哈皮蓝子 2017-08-15

余映潮
(屏显)
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
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不是别的,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这是真功夫、细功夫、笨功夫。
(屏显)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恰恰是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以及基本技能训练,反而出大问题。为什么?真语文提倡自然,提倡充分地利用课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课标的背景。作为我自己认为:
(屏显)
没有深刻精致的教材研读,就一定没有好课。
没有深刻精致的教材研读,就一定没有好课。因为语文教师连教材都读不好,读不懂,那是不可能上出好课来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好好读教材呢?
(屏显)
教师精心研读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提取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
教师精心研读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提取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是一般的、不是就课文问课文的资源,而是隐含在课文内部的、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活动、得到积累训练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来讲,要发展自己。
(屏显)
理想境界:
每篇课文8遍读
那么读教材的理想境界就是,每篇课文8遍读。
我自己基本上能够做到每篇课文8遍读。我到现在为止,讲的公开课有200多个课,而不是说200多堂课,是200多篇课文的课。我一定是不读好课文,不设计教案。
(逐条屏显)
章法欣赏的析读
内容概括的写读
笔法手法的品读
语言品析的赏读
精段分析的研读
音韵节律的朗读
教学资源的类读
文献资料的助读
第一读,章法欣赏的析读。课文的章法、结构、间架,结构的技巧都要分析。内容概括的写读,内容概括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比如说,多角度的概括,从多个角度来概括课文,它就很艰难,所以要把它写出来。笔法手法的品读。特别是品词论句、文学赏析,这都是要历练的功夫。语言品析的赏读。精段分析的研读,就课堂教学来讲,它极其重要。音韵节律的朗读,再加上对课文里面教学资源的分类,生字、难词、美句、精段,一类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一类地提取出来。还有文献资料的助读,就是利用你身边的专业杂志以及一些书籍,来帮助你,更深刻地、更精致地理解课文。这是理想境界,奋斗中的年轻教师应该尝试。
(屏显)
教材研读的奇妙世界
下面例说教材研读的奇妙世界。
(屏显)
一、整体反复
第一种方法,整体反复。
(屏显)
反复,读了一遍又一遍。
每读一次都变换一次角度。
于是就立体地多侧面地研读了课文。
整体地多角度反复是研读一切课文的基本方法。
那就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每读一次都变换一次角度,于是就立体地多侧面地研读了课文。整体地多角度反复是研读一切课文的基本方法,没有更巧妙的。
(屏显)
20130621关于孔乙己的小说基本知识
20130622说说孔乙己的“长衫”
20130623孔乙己“脸色描写”赏析
20130624茴香豆的妙用
20130625《孔乙己》首段赏析
20130626《孔乙己》中的“钱数”
20130627最值得品味的是孔乙己的挨打
20130628说一说孔乙己的“手”
20130629孔乙己再也不说之乎者也了
20130630《孔乙己》片段比读
20130701《孔乙己》的这一段好在哪里
20130702《孔乙己》中的对比
20130703《孔乙己》中的“偷”
20130704《孔乙己》中的“笑”
20130705《孔乙己》中的“酒”
20130706说说丁举人拷打孔乙己
20130707《孔乙己》中的一句话
20130708《孔乙己》的读法
我去年的暑假用了18天的时间,就《孔乙己》这篇课文写了18篇短文,一天一篇,坚持写了18篇。这就是细读。用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认识,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还没写够,还有一些奥妙的东西还没写出来。
(屏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
10遍读
大家看这么简单的一篇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的一则寓言。
(屏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则寓言其实真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大部分老师都拿它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它太简单了,三年级的学生都会,一读就懂,于是有的课就用表演来上课,那就不叫语文课了。
我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10次读,来提取它的教育教学价值,提取它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训练。
(显示)
1.为这则寓言再拟一个标题。
第一读,难度马上上来,请你为这则寓言再拟一个标题。这就要别开生面地读教材吧,没有两三分钟的写作出不来一个标题。它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么好的资源我们难道不用吗?
(屏显)
2.用朗读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神采。
第二读,用朗读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神采。就是赫耳墨斯怎么问话的?人家怎么答的?用朗读来传达,就到字里面行间去了。赫耳墨斯刚刚来到,一进雕像店里面,他是抱着一种打探的心理、观察的心理来询问的,他看见宙斯的雕像有点心寒,因为是他的父王啊,他怎么问的?(范读)“值-多少钱?”他是这样问的,不是我们说的“值多少钱?”那还有语文的味道吗?(范读)“值-多少钱?”后来他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自己的雕像一定很贵,于是问自己的雕像他是怎么问的?(范读)“这一个,值-多少钱?”语气、语调都变了。老师不读,怎么能把这种精致的信息传达到学生的学习里面去呢?怎么指导学生读呢?
(屏显)
3.划分这则寓言的层次并概括故事情节。
第三读,划分这则寓言的层次并概括故事情节。我们的老师来操作的话,没有8分钟这个活动完成不了,划分层次并概括故事情节。
(屏显)
4.用四字短语评价人物形象。
再读,用四字短评价人物形象。赫耳墨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四字短语来评价。这是多么好的学生活动啊!但是老师要读出来啊,老师读不出来,这个活动就设计不了。
(屏显)
5.提取能够表现课文全息的五个关键词。
更有训练力度的,提取能够表现课文全息的五个关键词。这样的读法是从哪里来的呢?高考。高考就考这个本领。给你一段文字,用四个关键词来表现这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我们就可以把它移用到教学里面来训练学生的比较高层次的阅读分析能力。
(屏显)
6.赏析文中“三问三答”的表达作用。
赏析文中“三问三答”的表达作用。就像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细节描写、欣赏细节描写一样,他知道了一个情况,就可以推及到一类里面去,“三问三答”这个对话式的描写,在其他的许许多多的作品里面都有,知道了“三问三答”的基本作用再分析“对话”的作用,就不会“走形”。
(屏显)
7.想象、续写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变读为写,想象、续写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一种。
(屏显)
8.赏析课文语言特别是对“笑”字进行品析。
赏析课文语言特别是对“笑”字进行品析。又把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一层。
(屏显)
9.概括文章主旨,品析深刻寓意,给这则寓言换一个“议论”段。
概括文章主旨,品析深刻寓意,给这则寓言换一个“议论”段。把结尾那一段第二段换掉,也是很有训练力度的活动设计。
(屏显)
10.论析这则寓言中的语文知识。
还有更有味道的,论析这则寓言中的语文知识。如果我们给这个班的学生上这个课,他们一定会有非常精彩的发言。这则寓言里面到底有哪些语文知识?我们要读出来啊,这篇课文它的结尾的方式,就是“欧·亨利式”的结尾,人家公元前六世纪就有了,我们宋明作家18世纪才表现出它的风格。“陡转”,就像中国的相声“抖包袱”一下了抖一个包袱出来。高妙啊!那么浅显的一篇课文,在内行的老师眼中它是宝贝。
注意,大家试一下,这10个话题,你组成三个教案,马上可以上课,而且都是训练性的,都在语言文字里面,都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里面。这就是反复读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屏显)
这种阅读方法让我们学会安静地读书,有耐性地读书,真正读到课文的深处。
这种阅读方法让我们学会安静地读书,有耐性地读书,真正读到课文的深处。大面积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专业的教材呢,连教参都不看了。即使是就教参来设计课,都比自己马马虎虎的设计课要强得多。
(屏显)
二、章法赏析
第二种方法,章法赏析。就是我们要看清楚、要知晓一篇文章的间架结构是多么得美好。章法分析也好,结构认识也好,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屏显)
文章“章法”重在形式之美,它所讲究的是,顺序合理,思路完整,脉络清晰,形式美观,手法生动。
章法赏析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章法赏析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阅读教材肯定也要这样做。
(屏显)
梦中的花裙子
6月1日 星期五 阴
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穿上了摆在商店橱窗里的那条裙子。那是一条镶着花边的白纱裙。我穿着它走进学校,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今天是我的节日,妈妈一定会给我买那条裙子。
妈妈下班了,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里面有两条粉红色的面料连衣裙,两个红书包,两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就是没有我心爱的裙子。
妈妈把礼物分成两份,给我一份,留下一份,说那一份是给阿英妹妹的。
阿英妹妹是谁?她在哪里?妈妈明明知道我喜欢那条裙子,却不给我买,妈妈真小气!
7月70日 星期日 晴
阿英妹妹昨天到我家来了。
阿英是个苗族小姑娘,家在贵州山区。她告诉我,是妈妈一直寄钱帮助她读书,要不,她早就失学了。她还说,她穿的衣服和来我家的路费,也是我妈妈寄去的。阿英很勤快,她很好学,不是看书就是问问题。
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个梦,梦见妈妈带我去买那条裙子。我没让妈妈买。我说把钱省下来,可以买好多书。在梦里我和阿英一起去了苗家山寨,看到了许多苗家小姑娘。我从书包里拿出书送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
大家看这一篇课文——《梦中的花裙子》,结构实在是太漂亮了,对称式的结构。日记标题都含有深意。以“梦”开始,以“梦”收束,“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每一则日记都是一个故事,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这篇文章表现出来的章法之美,就可以够我们写一篇很长的文章来分析。
(屏显)
怀念母亲
季羡林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到德国留学,但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在故乡地下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手法、章法都极其精致。他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怀念祖国母亲,怀念自己的母亲。他引用了四则日记,这四则日记就镶嵌在首尾之中,成为一个抒情的载体,多角度的抒情是通过日记来进行的,同时与首尾相呼应。这种章法结构,奇特而又美妙。
(屏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学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小学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家小时候的故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五个段落,典型的“五笔”式的构思策略。第一笔写事情的开始,第二笔切入到故事主人公的居住环境,第三笔略写我和主人公的见面,第四笔详写我和主人公的见面,第五笔议论、抒情。极典型的记叙文的用笔方式。
我们常常谈什么中考作文,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本来上阅读课上得蛮好的,他无端的插一句“哎,你们要说会写呀!”怎么学会?说空话。这样的分析才是能够让学生专门地学习写作。所以章法分析,更多的时候是让我们发现写作的奥妙。
(屏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就一个片段,它太精致了。
(屏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
“起、承、转、合”,84个字的美文,那么小巧,但是它如此的玲珑剔透。不分析就不知道,没有章法知识也不知道,你知道了你的学生就知道,于是你的学生素养就高于人家。
(屏显)
这种阅读方法让我们关注文章行文与结构之美,让我们有洞察文章结构的高强本领。
这种阅读方法让我们关注文章行文与结构之美,让我们有洞察文章结构的高强本领。眼睛一看,文章的结构就在你的心里。这就是老师的本领,重点你就“hold”住。(笑)
(屏显)
三、提取组合
第三种方法,提取组合。这是细活儿。
(屏显)
提取,就是集纳、提取课文的妙要。如:
形成课文语言卡片;
用课文中的语句,浓缩而不是概括课文内容;
用提纲、表格、卡片的形式表现全文的内容纲要;
在提取、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等等。
什么叫提取组合?就是形成课文语言卡片;就是把课文浓缩;就是用提纲、表格、卡片的形式把课文的内容展现出来;甚至于是利用课文写微型作文,都是提取组合。这既能够让我们老师积累丰富的语言基础的教学材料,又能够使你有进行教学设计的冲动,因为偶然的一次发现,会使你觉得非常好的活动就在你的眼前。
(屏显)
《口技》字词卡片
第一类:必须理解的字词
善(擅长) 施(设置) 但(只) 觉(醒) 是(此,这) 毕(都) 目(看)
意(心情) 少(稍微) 虽(即使) 名(说出) 股(大腿)
第二类:一词多义
妙:众妙(奇妙的声音)毕备 以为妙(神奇、美好)绝
绝: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断、停止)
指:手有百指(手指、指头) 不能指(指出)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坐,动词) 满坐(座位)宾客
第三类:近义词语
群响毕绝——众妙毕备 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
变色离席——满坐寂然 大啼——百千儿哭
一时齐发——百行齐作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夹百千求救声
第四类:叠词
絮絮 作作索索 稍稍 呼呼 许许 战战
第五类:表示时间的词语
忽(忽然) 是时(这个时候) 一时(同一时候) 既而(不久) 少顷(一会儿)
未几(不久) 俄而(不久)
第六类:四字词语
众宾团坐 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惊觉欠伸 絮絮不止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作作索索 盆器倾侧 百千齐作 无所不有
大家看我制作的《口技》的字词卡片。第一类:必须理解的字词,第二类:一词多义,第三类:近义词语,第四类:叠词,第五类:表示时间的短语,第六类:四字词语,都是宝贝。教《口技》,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专门落实,一点都不为过。只有这样的提取组合,我们才能够把知识教学也做得精致。
(屏显)
《紫藤萝瀑布》课文集美
从未见过弄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我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瀑布》那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用缩短文章、又留下它的原形的方法,来创作一个“微型”的《紫藤萝瀑布》。课堂活动很简单:同学们,写一篇“微型”的《紫藤萝瀑布》,当堂背诵。所以这样的课文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把它读得差不多了,还要我们零碎地问吗?同学们,作者看到什么呀?学生就说,看见紫藤萝瀑布,紫藤萝瀑布是怎么样的呀?一年到头这样问。怎么样的呢?紫色的,谁不知道?偏要问。越是学生懂的,我们越要问,因为我们老师也懂这些东西。大家看,这一篇短文就是学生创作出来的。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
(屏显)
一则日记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
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
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大家看一看,这是哪一篇文章啊?《爸爸的花儿落了》,但是里面没有原文啊,我把它提炼出来,我说同学们,先让你们看一篇日记。哎呀,学生好惊奇,我说,你们再看课文里面有没有啊?有。它是分散在各个部分里。同学们,《爸爸的花儿落了》它的写作技巧是巧用日记,然后把日记切开,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穿插进来,2分钟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构思技巧的问题。这一则日记就是典型的日记范文,写得太好了。我不知道作者本人是不是有这样的构思,我知道我们教学是可以利用它的资源,使学生获得丰厚的知识。
(屏显)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也是一个片段,大家看我对它的内部知识的分类组合。
(屏显)
一组语气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一组语气词。
(屏显)
一组虚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仅。)
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
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了……的时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即:就要。更:重新。)
一组虚字。
(屏显)
一组单音节实词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涂:途,道,当涂: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
(就:从事,开始进行。)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拜:拜见,叩拜。)
一组单音节实词。
(屏显)
一组表称呼的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阿: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一组表称呼的字词。
(屏显)
一组双音节的短语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若:哪个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为:认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今者:今天。)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
一组双音节的短语。
(屏显)
一组双音节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涉猎:粗略地阅读。)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才略:才干和谋略。)
一组双音节实词。
(屏显)
一组四字短语
大有所益:有很大的益处。
吴下阿蒙: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也作“刮目相看”。
士别三日:与有志之人分别几日。
一组四字短语。这是老师做出来的,但是你设计活动的时候:同学们,我们今天进行一次学法实践课。对文言字词进行分类式的学习,每位同学用8分钟的时间,在课文里面集聚一组你认为可以形成一组的字词。这就是思维训练、学法训练、文言字词认读训练,学生有训练力度的活动设计,然后你再和他交流。对于老师做的东西,不仅仅是用于老师自己的知识积累、资料积累,而是把它变成学生活动的可能,以此来训练你的学生。那么,我们文言字词的教学就不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去问了。
(屏显)
四、选点精读
第四种方法,选点精读。就是重要的片段一定要精读、细读。
(屏显)
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
也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专门读精彩的片段。
(屏显)
济南的冬天(片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济南的冬天》一说大家都知道,这个片段没有老师不在教学里面用到它的,那么,教学的效率就看你读的深浅。读得浅就是浮在课文表面上问,读得深就把这篇文章它所能够存在的训练价值都利用起来。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活动: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个画面。很难!但是这就是训练。不仅仅是阅读训练,还是语言学用训练。当你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你给他这样四个字:雪后初霁。你的学生就受到了濡染了。
(屏显)
一段八练
朗读训练
画面命名
层次划分
线索寻觅
字词品味
美感阐释
作用品析
美段背读
我们来看这一段有多少教学资源可供我们用。朗读训练、画面命名、层次划分、线索寻觅、字词品味、美感阐释、作用品析,还有课文背读,它有八练的可能。不分析它、不研究它,也许就是很浅的、很马虎的让学生“读一读”读过去,然后“问一问”问过去,也不做小结,也没有知识的沉淀。
因此,精读用于阅读训练,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是比较差的。教学,关键环节,有大量的课没有精读,只有泛读,到处让学生找。
(屏显)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再看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这个片段。前年我在江西曹文轩听了我这一节课,我就是让这个片段,当然有文意把握,必须先有文意把握,才能切到文章里面来。必须是学生对课文有整体、初步地了解之后,才能切到片段里面,所以它的朗读、它的关键短语的提取、它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及美妙的逻辑层次,并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都可以让学生品析出来。这就是精段的阅读。
(屏显)
话题:赏析这个景物描写的片段,分析它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让学生赏析这个景物描写的片段,分析它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作用,就是典型的文学赏析的话题。这个话题教给学生之后,学生一定会有发言,注意老师: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弱于学生。在这个班上课的学生回答得非常好,非常准确,如果我们老师差了一点,他就会说“很好”“非常好”“老师太佩服你了”,永远不和学生正面对话,那就是老师弱于学生。老师说不出来呀,说不出来你还和学生交流什么呢?所以一定要有精读、深读、美读,老师在课堂上才有和学生对话的本领。
(屏显)
《最后一课》“铁匠华希特”作用分析
《最后一课》中的“无言之美”
《最后一课》中的上课和下课
《最后一课》中的两处“朋友”欣赏
《最后一课》中的场景设置艺术
《最后一课》中的背景设置艺术
《最后一课》中的白描手法
《最后一课》叙事的视角美
《最后一课》“独句段”欣赏
《最后一课》“习字课”描写欣赏
《最后一课》中绝妙的国旗比喻
《最后一课》最后一部分的文学欣赏
四处“最后一课”在文中的作用欣赏
韩麦尔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两段话欣赏
韩麦尔先生交谈艺术
韩麦尔先生服饰描写欣赏
大家看《最后一课》我读的什么东西?“铁匠华希特”有什么作用,“无言之美”,你看我今天上课就用上了,“上课和下课”的描写,韩麦尔先生话语里面的两处“朋友”的称呼,场景设置艺术,背景设置艺术,白描手法,视角之美,“独句段”欣赏,“习字课”描写欣赏,绝妙的国旗比喻,《最后一课》的文学欣赏,这都在我的研读范围之内,没有这样的研读不敢上课。
(屏显)
这种阅读方法集中我们的目力,让我们将课文中的一个点读透。
所以这种阅读方法集中我们的目力,让我们将课文中的一个点读透。它是非常有用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点拨的。
(屏显)
五、美点寻踪
第五点,美点寻踪。就是审美。
(屏显)
美点寻踪,妙点揣摩,妙要列举,指的都是品味、探求文章的美妙之处,是同一方法的不同说法。
审美阅读,都是品味、探求文章的美妙之处,即使有时候话说得比较浅一点,但对学生都是一种美感的熏陶。“真语文”同样讲究美感。
(屏显)
荷叶 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母亲》,请同学们欣赏这篇文章的美点。一个话题:让学生读书10分钟,每个学生都要写,这就叫集体训练。所有的学生都安静地读书,安静地写自己的见解,他就有收获。
我非常瞧不起那种频繁的小组活动,害人!为什么害人呢?就是学生静不下来,使一部分学生没有时间读书,好学生能够说,差的学生就把自己的时间赔进去了。听人家说,他没有实践。所以集体训练这个活动出来,每个学生都要写,差的学生也要写,你给他8分钟写,他也有8分钟啊。这就叫情怀。我们的老师一定要关注到比较差的学生,在课文上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他的时间。写8分钟他写不出来,写不出来他也在写,他动了思维,就比听人家的好得多。
新课标用了非常沉重的语言告诉我们,我们提倡合作学习,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的阅读,我们至今对这句话毫无感觉。再看《孔乙己》。
(屏显)
《孔乙己》
(屏显)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的第11段,美点赏析,这是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到底这个片段有什么样的美感呢?
(屏显)
好在环境的描写: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寥寥几笔,描述了深秋的时令和寒冷的天气,渲染了、象征着孔乙己打折了腿之后出场时的悲剧氛围,室内“靠着火”、“穿上棉袄”的感受与孔乙己在寒风中穿着“破夹袄”坐在地上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巧妙地表现了孔乙己的痛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好在环境的烘托。这个环境的描写一定有它的象征的意义,同时形成对比,和小伙计的穿着形成对比,所以,环境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悲苦。
(屏显)
好在写了先闻其声: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先写声音,是为了突现孔乙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温一碗酒”,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真的是被打折了腿,是为了用那“极低”的声音来表现孔乙己所受到的摧残。身材高大的孔乙己,现在可怜得连酒店的门槛都过不了。
好在先闻其声。“听见”一个声音为什么比“看见”好啊?打折了腿了。注意比较,孔乙己第一次是怎么样到咸亨酒店里来的呢?作者没有写,但是第二次来的时候就写了,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了,为什么要特意地把这个镜头写出来呢?这就是小说,这就是文学作品,它用最经典的细节来表现这个人物的苦难,所以第二次来的时候就写他是用手走来的。于是这里先做一下铺垫,是先听他的声音。
(屏显)
好在传神的外貌形态的描写: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这里是一个长句,分为三个层次,先写人物可怕的脸,再写人物的可怜的身形,最后写人物的企盼。这是典型的“以形写神”的笔法,简单的几笔勾勒,就写出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传神的外貌形态的描写,渲染了孔乙己的悲剧。
(屏显)
好在作者一如既往地写了人们的嘲笑,这是不必说的了;也好在丰富的深暗色彩的词语的运用。阴凉的“秋风”,“极低”的声音,“黑而且瘦”的脸,破夹袄上的“破衣口袋”,“颓唐”的样子,恳求的“眼神”,都在烘托着一种悲苦的气氛,预示着人物的不幸结局。
好在一如既往地写了人们的嘲笑,好在深暗色彩的词语的运用,阴凉的“秋风”,“极低”的声音,“黑而且瘦”的脸,破夹袄上的“破衣口袋”,“颓唐”的样子,恳求的“眼神”,整体地表现出一种悲剧的氛围。
(屏显)
最好之处在于写了孔乙己的“走路”:
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这是一个极能让人觉得心疼的慢镜头,一个精心构思的有丰富深意的特写镜头,一个在画外音的衬托下人物渐渐远去的镜头,它是孔乙己命运的深沉写照。
最好之处在于写了孔乙己的“走路”,这是写孔乙己的悲呀,这个背影让人觉得很心疼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屏显)
还有一个最好之处,就是这里没有写孔乙己被打折腿之后的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痛苦。
孔乙己感觉到痛苦没有呢?他曾经向人们倾诉过吗?
还有一个美妙之处,就是《孔乙己》这篇文章和鲁迅先生的其他的小说不同,它居然没有写孔乙己他自己感觉到的苦,打得疼不疼啊他了没有讲,骂得舒不舒服啊他也没有讲,孔乙己没有表现自己对自己生活的评价。这就把我们带到“文外”的那种美妙的悬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所以,我们问:孔乙己感觉到痛苦没有呢?他曾经向人们倾诉过吗?
我们有一个美妙的教学细节,就是我们在上这个课的时候,几乎没有老师不带着学生这样品析的,就是一个“摸”字用得好。前面是“排”字用得好,这里是“摸”字用得好。老师们我们没有关注后面几个字,他摸的是多少钱呢?四文大钱。这就奇怪了,为什么鲁迅先生只给他四文大钱?应该说给他五文可以吧,孔乙己生命中的最后一碗黄酒,是没有一粒茴香豆下酒菜的,所以他就把人物的悲苦渲染到了极致,让你喝了酒走掉,原来还有茴香豆吃。假设这个人死去了,死之前的一碗酒连下酒菜都没有,你知道他是个酒鬼,酒鬼连下酒菜都没有。所以鲁迅先生用冷峻的笔调,只给他四文钱,不给他多一文。前面说得很清楚,第一段就埋下了伏笔,“倘肯多花一文,就可以买一碟茴香豆”,但是这里没有他的钱。所以《孔乙己》的“钱数”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的。
(屏显)
这种阅读方式训练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让我们有良好的语感。
所以,这种阅读方式训练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让我们有良好的语感。
(屏显)
六、提炼命名
第六种手法,提炼命名。就发现了规律。我刚才说写文章用“五笔”,五段写成的,好多精美的“五段”文章,各具形态,美不胜收。它就是发现规律。“五笔”式记叙文写作,你教给学生的就是规律,这种规律就极大地节省了时间,给学生理性的认识。这样他的思维就是健康的,他不会乱写,有这样一种形式去模仿,然后再灵活地运用。
(屏显)
就是自己下定义、提观点地读——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
所谓的提炼,就是自己要下定义,要把规律点出来。
(屏显)
概写一笔 细写几笔
大家看,我概括的一种语言现象,给小学生、初中生上这样的课,他们马上都能够叙述,层次非常清楚的段落,那就是“概写一笔,细写几笔”。
(屏显)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金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的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杮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概写,然后细写,“你看,它把黄金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的是给田野的……”,还有“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它是先总写了一笔,然后再细写了一些。
(屏显)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山中访友》,“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先总写,然后细细地写它的各位山中的景物朋友。
(屏显)
燕子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写燕子,“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总写,那么“有的”飞到哪里去了,“有的”飞到哪里去了,细写。
(屏显)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连古人都这样写。柳永的《望海潮》难道不是“概写一笔,细写几笔”吗?“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概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以后都是细写。下阕又是这样的。“重湖叠巘清嘉。”总写,后面的又是细写。这个就是语言的规律,在片段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
(屏显)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们刚才学的让我们学生品析的一个片段,“我的教室”,“我的课”,典型的“概写一笔,细写几笔”。
(屏显)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总写、概写,然后细写,从各个角度来写教室的氛围,最后用小弗朗士的心理的话来点题。这就是一篇微型的极好的有表达技巧的记叙文。你知道了章法之美在这里就用上了。这就叫“左右逢源”。
(屏显)
这种阅读方式常常要求我们变角度思考语文现象,从而引出自己独到的发现。
所以,这种阅读方式常常要求我们变角度思考语文现象,从而引出自己独到的发现。
(屏显)
七、专题集纳
第七种,专题集纳。最有用,有什么用呢?就是提高我们老师小专题研究的能力。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些语文教学方面实实在在专项的研究,我们就可以集纳大量的资料。
(屏显)
连类而读,从某一点生发开去,在本课中、或其它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
所谓的专题的研读,就是“连类”,一类、一类地把它们集纳在一起,从而形成丰满的资料仓库。
(屏显)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霪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 飞潄其间 清荣峻茂 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
两岸连山 风烟俱静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奇山异水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急湍茂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 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 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 高峰入云 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月色入户 积水空明
大家看,这就是一则资料。它全部是写景的四字短语,专题集纳。在复习阶段有这样的知识卡片教给学生,老师多省劲啊,把七年级到九年级所有的文言诗文里面的写景短语,一张一张的积累起来。这都是要时间的。
(屏显)
了解一种说法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文学作品的一种表意含蓄的艺术手法。主要用侧面烘托的笔法咏物、绘景、写人、说理。
再看,一个有趣的语言表达现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屏显)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写风的,没有“风”字。
(屏显)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写速度的,但是没有“快”字。
(屏显)
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在烈日与暴雨下》,那么热的天没有一个“热”字。
(屏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面的镜头,写月色之美,没有一个“月”字。
(屏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往来翕忽,似民游者相乐。
柳宗元写小石潭,潭水是那样的清澈,但没有一个“水”字。
(屏显)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了。
贾平凹的《风雨》,有这样一幅动景,来写风之猛、风之狂,但没有一个“风”字。
这样的语言材料大量的积累就是专项的提炼,有用啊。你给你的学生开一个微型讲座,你的学生开阔的就是眼界,增加的就是知识。
(屏显)
“春夏秋冬式”思维
我去年研究了一组“春夏秋冬式”的思维方式。这是人家没有研究过的,为什么?我觉得写作方式在某一点上就有“春夏秋冬”的思维。
我们来看教材。
(屏显)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巨人的花园》,而且咱们语文出版社有这一篇教材。“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你看,“春夏秋冬”的思维出来了。
(屏显)
四个太阳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春天,春天该画什么颜色呢?哦,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小学的课文《四个太阳》。“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你看他从夏天开始写起,秋天、冬天,这个笔锋一转,“春天该画什么颜色呢?”啊,是个多彩的颜色、多彩的季节。用“春夏秋冬”的思维来歌颂春天。
(屏显)
美丽的愿望
金色的小花,有个金色的愿望:春天来了,我要送给人们淡淡的清香……
绿色的小树,有个绿色的愿望:夏天来了,我要送给世界一片片阴凉……
明亮的小河,有个明亮的愿望:秋天来了,我要为丰收的大地快乐地歌唱……
洁白的雪花,有个洁白的愿望:冬天来了,我要给小学生们送去惊喜和欢畅……
同样的《美丽的愿望》,“金色的小花,有个金色的愿望”,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屏显)
四季的歌
春天悄悄地走来,溪水唱起了歌儿,叮咚,叮咚。百花齐放,春耕春种忙。
夏天悄悄地走来,金蝉唱起了歌儿,知了,知了。绿树成行,园里瓜果香。
秋天悄地走来,红叶唱起了歌儿,沙沙,沙沙。稻谷金黄,粮食堆满仓。
冬天悄悄地走来,北风唱起了歌儿,呼啦,呼啦。雪花飞扬,新年好风光。
《四季的歌》也是这样。
(屏显)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②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初中语文教材里面《大自然的语言》,首段不就是按“春夏秋冬”思维来写的吗?
(屏显)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萧乾先生的《吆喝》,重要的片段就是“春夏秋冬”叫卖声。
(屏显)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不也在教材里面吗?他写的《千家诗》是按照“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
(屏显)
烟台的海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苏教版的小学课文《烟台的海》,典型的“春夏秋冬”的写作思维。
(屏显)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季羡林先生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夹竹桃》,也是有一个片段就写了“春夏秋”。
(屏显)
米佳的愿望
作者 乌申斯基
米佳乘雪橇从山上滑下来,滑河到面上溜冰。他满脸通红,高兴地对父亲说:“冬天真有趣,我愿永远是冬天!”
“把你的愿望记在本子上吧!”父亲说。
米佳记下了第一个愿望。
春天来了,米佳兴高采烈地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追逐五彩缤纷的蝴蝶,采集着野花。他快乐地对父亲说:“春天真美,我希望永远是春天!”
父亲让米佳记下了第二个愿望。
夏天到了。米佳跟父亲到河边的林子里。整整一天,他采浆果,捉小鱼,在芳香的树荫下翻跟头,玩得痛快极了。他满意地对父亲说:“夏天太好了,我巴不得夏天永远不过去。”
这个愿望,父亲又叫米佳记在本子上了。
到了秋天,花园里果实累累,红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真逗人喜爱。米佳兴奋地对父亲说:“秋天比其他季节都好!”
父亲拿出小本子给米佳看,冬天,春天,夏天,米佳都是这么说的。
父亲笑了,米佳也乐呵呵地笑了。
还有一套小学教材里面写了《米佳的愿望》,通过一个小孩子的爱好来歌颂大自然的美,也是“春夏秋冬”。这就是专项的积累,极有好处。它使我们乐此不疲,常常记得我们心中的语文,从而有积累大量资料的可能。
(屏显)
这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可以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
这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它可以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从任何一点,你都可以生发开去,把它的同类找来,然后集聚起来。
(屏显)
八、术语解读
第八种,术语解读。术语解读是我们老师比较陌生的一种读法,它用于文学作品的研读。同时也是发现规律。
我今天给我的学生讲了“场景设置”,讲了“人物出场”,短篇小说的开端部分,基本上都是这样做,于是这种经验被学生掌握了,他的能力就马上提升。
(屏显)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大家看《社戏》的开端部分,找船找不着啊,结果船又找着了,找不着船的时候,“我”想看社戏,心里很着急,很多朋友都来劝“我”。你看,这个片段,母亲出场,外祖母出场,双喜出场,我的那些朋友们都来安慰“我”,于是十几个小孩也出场,双喜说“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场景点出来了。这就是一例。
(屏显)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
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奥楚蔑洛夫,《变色龙》,小说一开始奥楚蔑洛夫就出来了,他的助手出场,接着小狗出场,接着赫留金出场,最后一句是“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就在这一瞬间,都聚集在广场上,于是小说就开始了它的波澜。
(屏显)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⑵,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药》,典型的“场景设置”“人物出场”。“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华老栓出场,场景设置开始。接着华大妈出场,接着她们对华小栓说话。你看,人物在这一瞬间都聚拢来,场景设置好。
(屏显)
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外国作品。这种小说的思维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我们用“术语”来解读,就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能够发现规律,关键是深度,读得懂,为什么要这样写?
(屏显)
这种研读方法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所以这种研读方法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屏显)
九、资料助读
第九种方法,资料助读。我们每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一生的语文教学里面都要应该注重专业报刊对我们的影响,它们才是导师,他们才是大师,没有一个专家能够把一份报纸的所有文章都写出来,所以我们要利用资料来丰富我们、提升我们。
(屏显)
《春》的节令纵线
首段 ,形象毕肖地展现大寒之后,立春将至的情景,盼春之状现于章首。
二段,写万物。绘立春、雨水之间的时令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
三段,赞草。写雨水、惊蛰时刚萌发的小草,游春之悦溢于言表。
四段,咏花。春分时节,闹春之乐力透纸背。
五段,赋风。是清明前后播种、育秧时田间恬静景象。
六七段,颂雨。典型地写出了谷雨、立夏间暮春景象,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
尾段:颂春。
(《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 1 P14)
这是我1987年做的一个读书卡片。非常神奇呀,《春》这篇文章它有一种内线是节令,第一段写的是立春,第二段写立春的雨水,第三段写的是惊蛰,第四段写的是春分,第五段写的是清明。这就让我们觉得太别开生面了。这就是美妙的资料。读书,这是书里面来的,而这是杂志里面来的。
(屏显)
《春》的教学卡片
作者:王松泉
1.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写时)
2.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写景)
春草:特征、范围、情态
春雨:多、美、甜、闹、广
春风:情态、气味、声音
3.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写人)
4.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写意)
王松泉先生现在是大师了,但他在87年88年85年,他还是普通的人啊,他写的《春》的教学设计就是与人不同。他说《春》的教学,第1段首先是写时,然后是写景,接着再写人,最后三段是写意。这个教学设计就高人家一个层次。他把“写意”二字点出来,就是读懂《春》的创作技法。你看这个笔记几十年了,还有用。
(屏显)
夸父逐日,表现着我们的远古先人为抗旱驱热、赢得生存所进行的艰难而顽强的斗争。
夸父是“盗火英雄”,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华夏第一个农业科学家。他追太阳的目的,就是测量日影以及黄河涨落的情况。
夸父,部落的首领。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最终悲壮地失败的部族迁徙。
夸父逐日,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
“夸父追日”实为春社求雨,神巫夸父被曝而死之事的演变。
夸父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个仰望太空思考神恩的人,是中国先民中的第一个理想主义者。
《夸父逐日》曲折地反映了炎帝族的后裔夸父族与黄帝族的一次权力较量,夸父族不自量力,以失败而告终。
《夸父逐日》,我上《夸父逐日》读了十几万字的资料,把夸父的各类科学家对夸父的形象分析都找出来,太有味道了,有的说他是农业学家,有的说他是水利学家,有的说他是天文学家。
(屏显)
知名作者《背影》赏析文
王松泉 《背影》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2年第01期
唐嗣德 《背影》破产家庭的缩影 《中学语文》 1982年第8期
岑健 《背影》魅力新说 《语文学习》 1987年第12期P17
倪文锦 民族文化的认同 教学设计的差异——大陆·香港·台湾 《背影》教学比较 《中学语文》 1993年第06期
张玉新 《背影》究竟写于哪一年 《中学语文教学》 1993年第11期
朱华贤 未讲《背影》先有情 《中学语文教学》 1994年第07期
饶杰腾 《背影》教参新编 《中学语文》 1997年第7期
倪文尖 《背影》何以成经典 《语文学习》 2002年第2期
严华银 《背影》教学设计 《语文学习》 2002年第7-8期
季羡林 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 《名作欣赏》 2003年第3期
孙绍振 《背影》后面的美学问题 上海教育出版社 孙绍振著 《名作欣赏》
《背影》的赏析文,我的这个卡片很有意思,全部收录的是知名作者对《背影》的赏析的文章。他们的文章更耐读,更有背景。你看,王松泉、倪文锦、张玉新、饶杰腾、倪文尖、严华银、季羡林、孙绍振,都对《背影》进行了介绍。这样的文章就极有份量,读他们的文章收获就大大不同。
(屏显)
这种研究方法培养我们搜集、撷取、整理、归类、运用教学资料的能力。
这种研究方法培养我们搜集、撷取、整理、归类、运用教学资料的能力。
(屏显)
十、特别形式
最后一种,特别形式。那就是你自己爱好的形式,有个性化的读教材的方式。我们还有追求一种境界就是用自己的教材研读的习惯。
(屏显)
即用个性化的常用与非常用的特别方法研读课文。如:吟诵体味、变形阅读、变体阅读、表格阅读、评点批注、专题短文、数字概括、质疑修正、拓展阅读等。
比如吟诵体味,比如变形阅读,比如变体阅读,比如有的老师常常用数字来概括课文,有很多很多的人都喜欢写专题短文来表达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我觉得还有一种习惯就是要尽量地去找那些精细的角度,在人家不注意的地方来表现你阅读的美度和深度。
(屏显)
《祝福》专题欣赏
大家看我上的一节专题欣赏课——《祝福》专题欣赏。同学们读课文,先默读课文10分钟。因为我在外面上课,我一般地不要求人家预习,我也不给预习题,对方让学生读一遍书就够了。《祝福》读10分钟的小说,先读书,10分钟明显地不够,但是还是要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屏显)
话题: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墺的作用赏析
一个话题,这是所有的高中老师没有用过的话题: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墺的作用欣赏。祥林嫂这个人被婆婆抢回去了之后,就被卖到贺家墺贺老六家里。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再思考五、六分钟,交流。这就是专题的文学欣赏课,1个课时,于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就能涉及到:
(屏显)
重大的事件是:祥林嫂两次婚姻,两次死丈夫,两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
第一,卖到贺家墺,表现了祥林嫂生命里面的重大命运的转折:两次婚姻,两次死丈夫。多么悲惨的女人!
(屏显)
用“阿毛之死”表现故事的巨大波澜,变换叙事节奏,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正是因为卖到贺家墺,所以有了“阿毛之死”。注意用“阿毛之死”表现故事的巨大波澜,小说变换了叙事节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屏显)
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正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
同时表现细节。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墺的时候,卖的本身就表现了婆婆的残酷和婆婆的精明。把祥林嫂卖掉了,她的小儿子就有钱找媳妇,她还赚了钱。大家看这美妙的细节:祥林嫂和贺老六拜堂的时候,“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这个小叔子是谁呀?就是祥林的弟弟,跟去了。“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这个“大伯”是谁呀?这个“大伯”就是贺老六的哥,这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称呼他。所以这两个不知名的小小人物放在这里点一下,都表现了祥林嫂命运的苦难,男权对她的迫害。
(屏显)
《祝福》的“死”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地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自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地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最重要的就是把祥林嫂卖到贺家墺,就引出一系列的死啊。贺老六死了,阿毛死了,祥林嫂没有依靠,出不来了,结果祥林嫂也死了。所以《祝福》其实是一篇写死亡的小说,所有的死亡全部加在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的身上,把人家最难以忍受的苦难都加在祥林嫂的身上,所以这就是典型。
(屏显)
最有象征意味的反复是写“死亡”: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认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
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因此,祥林嫂永远和春天、永远和青春没有关联,这就是作品象征的意义。所以一个小小的话题,能够引出一个深深的探索的过程,这就是教学的美妙之处。所以,有时候我们读教材还要找最细节性的地方,切进去,然后看能不能拓展开来,引申下去。
好吧,谢谢大家!关于教材研读的美妙方法,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