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例谈教材研读与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宝妞 2022-03-16


第一部分,谈教学创意。什么是教学创意呢?所谓的教学创意就是指教学设计。就是在讲一个课的时候,初步思考怎样处理教材,从什么地方开始上课,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训练活动。也就是说对你的课堂教学有个大致的规划,这节课应该怎么样展开。为什么叫创意呢?就是有你自己独到的地方,因为有独到的地方,所以就叫创意。所以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要追求创意,追求课讲得好,课讲得生动,课讲得有趣,课讲得有知识性。

创意的秘诀在哪里?“角度”两个字。

“角度”的魅力,表现在巧妙、独特之上。“角度”是创新的生命线,没有“角度”,就是“平常”。

没有“角度”,按常规的方法来上课,用常规的手法来上课,它就没有新颖的“角度”。没有新颖的“角度”就说不上有创意。所以我说,“角度”的魅力,表现在巧妙、独特之上。“角度”是创新的生命线,没有“角度”,就是“平常”。我们看一个好课,特别是看像我们这样大型活动的课,看选手的素养,就看他的课的“角度”怎么样。

大家看出了我今天上午讲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个课的创意没有?这个课的创意是这样的,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我们对学生进行概说能力的训练,品读能力的训练,辨析能力的训练,是利用课文来训练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像我们一般的教学,就是解读课文,所以它们“立意”是能力训练。能力训练恰到好处,切住了学生阅读像这样的课文的困难的地方。比如结构,我们学生分析结构的能力就通过这样的训练而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变得优秀起来。更深刻的创意在哪里?第一步是整体,第二步是部分,第三步是细节,所以这个课呈现的结构是大、中、小的结构,概括的部分是着眼于全文,它是个大大的范围,第二步,请学生品读第4段,它是一个中等层次的范围,一个重要的段落,第三个,请学生辨析第5段的毛病,它是个小段落,大、中、小结构,这就是教学设计的技巧。在布局谋篇上,在教学的程序上使这个课成为大、中、小结构。越上越精细,创意就在这里。

那么这个“角度”在日常教学里面我们的老师是不用的。不用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教材研读不到位,不能从教材里面发现极好的能够训练学生能力的东西。语文版的教材10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属于老师们不喜欢教学的课文,是质量比较差的课文,但是你还是要读它。这10年里,我听语文版的课,从来没有一位老师能够说课文有毛病。这篇课文的毛病很大。你看第2段,第2段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物质缺乏的原因之一,我们习惯性地就要看它的原因之二、原因之三,但它只写了原因之一,就没有写原因之二、之三,它这个表述就不对,它应该怎么样表述呢?资源缺乏一种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不要说之一,之一人们就要接着往下看之二、之三,它没有之二、之三。所以利用课文,不仅是正面的利用,反面利用,侧面利用,这就是“角度”。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为了它,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出不来的。为了它,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

所以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每一节课,每一个课,都是需要我们大量的付出,付出的精力集中在哪些方面呢?集中在利用课文组织学生活动,要集中在这个方面,要集中在深刻地利用课文来组织学生活动方面。

现在,我们从利用课文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课,问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近3年,特别是展示课,花架子比较多,没有把学生放在深入课文文本,利用课文来组织有效活动这个上面,而是想怎么做得好看,怎么热闹,怎么更有思想性。所以有时候,有的竞赛课还不如日常我们的教学,这是因为重在考虑形式,而不是研究“角度”。

“角度”的新奇表示着“难度”,显示着创新的高度。在一件与技术有关的事情上,你的难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

为什么?因为“角度”表示着“难度”,“角度”的新奇表示着难度的增大,“角度”显示着创新的高度。所以在一件与技术有关的事情上,你的难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你的“角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所以课堂教学的优劣,实际上是与老师教学技术有关,而不是跟“形式”有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创意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我们来看一篇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关键词“有味地”,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有味地”三个字就是这篇教学主要的“角度”。那么朗读、分析、欣赏就是三次活动的“角度”。朗读又有新的“角度”,分析又有新的“角度”,欣赏同样讲究“角度”。我们来看课文,怎么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们的朗读是:“同学们,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读顺句子,读出感情”,大概就是这样一些口令。这个口令我们用了多少年呢?用了五六十年,从小学一年级,用到初中,用到高中,我们都是用了这一套口令,这就没有“角度”。这是一般而言让学生这样读,或者叮嘱学生一下,“同学们,大声地读起来!”那也是一般的口令,那也不是“角度”。还有的老师就说,你们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那也不是“角度”。“角度”就在你深刻地研读了课文,从中提炼出这篇文章特定的朗读训练在哪里。

好,第一次读。“同学们,读出文言短文的味道。”这就是“角度”。这个“角度”就出来了。“读出文言短文的味道”就不是一般地读了,就不能读成(一般范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它就讲究语气、语调,(范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好三个字,第一个字“念”,这个“念”字是很深沉的,这个被流放的人,这个苏东坡,此刻很孤寂呀,无与为乐者”,这个味道就出来了。看见美好的景色心生感慨,赞美它,“竹柏影也。”一个“盖”字就很富于情调。然后叹息呀,“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告诉学生读好这三个字,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这就叫做教学教导。你的指导就落到实处,就对学生有训练性。笼统地说,“同学们大声地读起来”“同学们流畅地读起来”,有什么用?一点训练能力都没有。

好,再来,第二次读。“读出一点快乐吧!”作者是个流放的人,这个流放的人在明月之夜,带着一种美好的心情,去找朋友玩,他应该是心情比较好的,读出一点快乐。“读出一点快乐”就把文章的波澜读出来了。(范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再把波澜马上降下去,(范读)“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没有人和他玩。一个“念”字就把复杂的心绪表现出来了。哪几个字要读得快乐一点呢?“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还有哪个字要读得快乐一点呢?这就把学生带到分析课文的境界里面去了。还有哪一个字要读得快乐?让学生进入分析课文的层面,用朗读来表现、来读出课文的层次。这个时候的朗读它的作用就变了,它不是一般的出声的朗读,它是需要学生用朗读来表现他读懂了什么,这个“角度”很漂亮。一举多得,一箭多雕。课文要朗读了,课文要分析了,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进一步把人物的神采读出来。

我们再看《记承天寺夜游》,有味地分析。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林语堂先生说,苏轼在黄冈写的《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还前、后《赤壁斌》,是他笔下最精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是最精的作品,他说这是绝世妙文。84个字的文章,居然是绝世妙文,一定有他的奇特之处。同学们,请你们把它读成二个部分,读成三个部分,读成四个部分。这个分析就漂亮了。一般来讲把课文分成二个部分或者三个部分,但是老师说,我们可以把这篇课文读成二个部分、三个部分或者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神品”的魅力在哪里?同学们就分析呀。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叙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抒情或者议论。多好的结构啊。我们现在写文章大致就二层啊,我们所谓的叙议结合不就是这样来的吗?继续。

(屏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三层。再变换“角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

四层,起、承、转、合。原来苏轼用的是中国古人最讲究的、最规范的笔法——起、承、转、合,这个起、承、转、合还有分析是什么?思绪、情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很孤寂的,一个人,这时月亮起来了,月色映照在居室里面,很高兴,又起来了。这个里面就有情感波澜。很高兴地起来,接着,情绪又下去了,为什么?没有一起玩的人,就去找张怀民。找得到了,我们一起去好了,高兴,两个人就在庭院里散步,心绪非常地宁静啊,情绪非常地宁静啊,是因为什么?月色非常的美好。但是这种美好的、宁静的氛围又勾起了他思绪,于是心生感慨。84个字的文章,就是这样波澜起伏。每一笔都到位,每一个字都到位。这就是有味地品析。

一般地,我们像这样浅显的文章的教学,我们使劲地落实,学生已经知道的词的意思,反复地翻译,反复地落实,文学的味道,美的味道一点都没有告诉他,最多只是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中的“闲人”,作一下解读而已,整篇文章的韵味没有教出来。反过来说,还是我们在研读文本、提炼教学资源方面,利用课文来训练学生方面,我们的力量差一点。所以教学做得好,肯定是提炼得好,然后把提炼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去再体会。

关于“好课”的八个方面的评价角度

谈了这个例子之后,我们就要谈一谈对课的评价。什么是“好课”?我们现在做的研究——高效的课堂教学,非常多的专家都在研究这个项目,非常多的学校都在谈自己的教学是高效的。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究竟什么是好课?我们还要认真地思索。我在这提出八个评价的角度,供各位参考。

一、充分有效利用课文的课;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的课。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充分有效利用课文的课、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的课是好课。两个“充分”。就这一条标准就可以否定很多课。很多课是低效的,是因为没有充分有效利用课文,也没有充分设计学生的有效活动,这个标准很厉害吧。

什么是学生的有效活动?就是为学生设计的知识量比较大、学生受到训练的力度比较大的课,那个活动是有效的。学生受到有力度训练的课,它的活动是有效的。

我举个例子,没有效果的例子给大家听。

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学习了《纪念白求恩》这样的课文之后,用10分钟,用20分钟让学生倾谈,谈我感受到了什么?这就是无效的课。那你说这怎么是无效的课?不是思想情感教育吗?同志们,语文的思想情感教育从哪里来的?是字里行间的渗透,是濡染,是潜移默化。你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对张思德的赞叹,你用“角度”精致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来感受那种精神,难道它不是情感训练吗?你为什么要倾谈呢?凡是倾谈的课一定不是好课,是因为它离开了课文的语言环境,没有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就这么简单。多少年来,我们课改的课就崇尚这种倾谈,美其名曰“迁移拓展”。现在,从全国级的大赛上来看,这一种手法就已销声匿迹。为什么?太俗气,不是语文的东西。所以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的课就是训练,就是品析,就是欣赏,就是这一种形式。

早上我们跟学生上《期限》,两个字就解决思想教育的问题了,一个“信”,一个“理”,还有必须去反复地让学生说,啊,我终于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早就知道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等,标题,学生就能感受到情感的力量了,还有必要用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来倾谈?那就是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准备一种套话,随口而出,没有语文素养。我们是语文教学,语文素养训练在前,所以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难达到的。

充分有效地运用课堂,充分设计学生有效地活动。大家请注意“活动”二个字,最重要的活动是哪样的活动?是学生深刻地思考后,安安静静地思考后,这是最重要的活动,而不是那样一种热热闹闹的活动。老师一个问题出来,无数的学生举手发言,那样的活动没有学生深刻地思考,没有深刻思考的活动,就没有训练性。但你们观察到了没有?上午的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教学,是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的时候,学生是觉得很为难的,那个时候是非常地寂静啊,那个课,没有人举手,为什么?有深度,但必须努力,而不是老师的问题一出来,那就举手,所以,这叫训练。所以我有一句对“热闹课”的评价,如果一节课,总是那么热闹,这个课一定不是好课。原因非常简单,所上的内容都是简单的。

我举一个例子。

小学六年级的人教版里面有篇课文叫《老人与海鸥》,老师带着学生分析,这篇课文运用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来表现,这位坚持很多年饲养海鸥的这位老人,这是小学六年级的。

好,到了初中三年级人教版《变色龙》小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同学们纷纷举手啦,这是语言描写,这是动作描写。好了,那么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是一样的教学难度。一旦把这两个课放在一起教的时候,就能够明显地看出来教学难度是一样的。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初三年级就没有“难度”,还是重复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内容,所以难怪学生纷纷举手。

那么怎样设计学生有效地活动呢?不是分析语言描写、行动描写,那个东西对学生已经太熟悉了。你要学生观察,小说中的人物是怎样出来的呀?这就需要提炼。我们老师原来都教过《变色龙》,第一步,是警官奥楚篾洛夫出场,接着是那只狗出场,再接着是赫留金出场,再接着是许多看客出场,你看,这前面一部分的作用是所有人物一个一个的登场,就像演戏一样。噢,这是人物的出场开始了。你这个教学就远远地在文学的价值上,在小说的价值上,在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上,高于学生完全熟悉的那种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内容。原因是我们没有把课文提炼出来哪些地方应该很好地教给学生,因此,无穷地反复,低层次地反复。所以有效活动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有点高度,有点难度,需要安静下来思考。长时间地把时间给学生,这是聪明的老师。为什么?让他们都接受训练。课堂上有动有静,多漂亮的课堂!

二、让学生真有收获的课;让学生大有收获的课。

第二个评价标准,第二个评价的“角度”是,让学生真有收获,让学生大有收获。这是个理想的境界。如果说一个课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那不得了,如果每一课都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那我们课堂教学效率都高。

我观察了非常多的片段作文训练课,大面积上的老师的做法,一般地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观察,然后谈一谈自己看到哪些景物,然后就叫学生去描写一个片段,于是这个教学就结束了。大体而言,片段描写的作文训练都是这样的训练。这里面有什么东西没有解决呢?就是景物描写的这个片段到底是怎样展开的呢?没有解决。所以学生还是在他的经验里面埋头去写,没有理性地思考。你看今天的学生的那个训练,一个总句,还后国内,然后国外,这就是理性地思考,从国内写到国外,它就是一个展开的过程。那么写景的描写呢?景物片段的描写呢?同样有展开的过程。比如,我们站在教学楼上看下面,看下面怎么看?两种“角度”,首先看最远的,然后看中间的,然后看眼下最高的,反过来,先看眼前的高度,然后看更远一点的,然后看最远的地方。噢,一个写景的站在上面向下望的片段是,首先写比较高的一点,然后写较低的一点,然后写最远最低的一点,渐望渐远,这一个片段指导就到位了。于是学生在你这个课上就真有收获、大有收获。我们现在要力求每一节课都让学生真正地有点收获,那就不得了。

三、关注语言教学的课;关注能力训练的课。

第三个“角度”,关注语言教学的课;关注能力训练的课是好课。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极其重要的教学。一个语言,一个能力,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集中目标、最大目标,语言教学要上去,能力训练要上去。

比如,我们几乎所有的表演课都没有语言教学,都是在课堂的时候用课件,用检查预习的方式,让学生读一读,读几个词读几个拼音就过去了,对初中学段的语言教学到底有哪些方法,可能在每位老师的心中都是一个谜呀。语言教学到底有哪些方法?我们心中没有底。比如,有一个方法叫课文集美,将课文最美的句子集中,把它编成一篇小文章,背诵,没有人做吧。比如,有的课就是着力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词、句、段、篇,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今天上午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课文,是让学生用一句话不就把课文概括了吗?它就是运用,同时它是为后续的教学环节做铺垫的,但它是突现语言教学的,它表现出语言教学的一个细节的手法。

能力训练更是如此,每节课都应当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很多的课都是直接亮出能力目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课文早就读好了。

四、得体的课,得法的课。

第四个角度,得体的课,得法的课。

什么叫得体呢?得体就是文体。小说教学就是小说的味道,议论文教学是议论文的味道,说明文教学是说明文的味道,诗歌教学是诗歌的味道,这叫得体。特别是教学文学作品,特别是教小说,我们往往没有把小说教成小说,最多用的术语是描写形式,对深层次这东西我们没有用,什么伏笔呀,照应呀,悬念呀,巧合呀,误会呀,都不用,波澜也不用,巧合也不用,这就没有上出小说的味道。那么学生在这一块的知识就缺陷了。

什么叫得法呢?方法要好。比如,重要的作者,经典的作品一定要有厚重的铺垫,而且是应该放在课文开始之前,就进行厚重的铺垫,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快下课了才把背景材料拿出来,虚晃一枪,好像这是艺术,这是技巧,其实一点用都没有。《爱莲说》、《陋室铭》一开始的时候,不把背景材料充分地展示出来,你后续的课文怎么教学?这都是教学常规的事情,所以要得其方法。

语文版里面有一篇课文《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写的,我们多少人上这个课的时候,让学生谈一谈什么是爱情?搞错了。这个课为什么要谈爱情?难道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解释了什么是爱情就一定要谈爱情?那我们今天上这个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不是一定要谈海洋呢?这是不可以推断的。上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就一定要谈爱情?不得法。为什么要讲这个童话啊?这就是语文的东西,爱情这东西,苏霍姆林斯基已经给女儿讲得清清楚楚了,还要你去谈什么是爱情,哪有书上直接谈的好?

五、着力于思路清晰的课;着力于提问简洁的课。

第五个“角度”,思路清晰,提问简洁。

所谓思路清晰是每一步都走得很清楚。年轻教师上课要非常关注思路清晰的问题,思路清晰背后就是你对课文教学内容的整合,这一步我要干什么?要用哪些材料?这个课如果四步走,组织哪些材料到教学里面来?所以我们强调老师的课思路要清晰,并不是说你这几步摆出来就行了,还有一个教学内容整合的问题,关键是后面。

为什么要提问简洁呢?提问简洁,注意表面的、表象的就是老师表达非常好,提问少,实质上是你设计问题的技巧提高了。如果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有意识地去统计一下,我们上课提问的次数,可能你会笑出,我怎么这节课我会提了50个问号呢?人家会笑死你。提问越多的课,这个老师的教学越差。很简单,提问越多,心里越没有底,就到处乱问,使劲地问,问一百个问题。我真的统计过有的老师讲课就是一百个以上的提问,她有一个问号出来我就划一个横线,五个横线就是一个“正”字,20个“正”字就是100次,就是那么多的问号,我评课很简单,你看看这20个“正”号是什么?都是你的提问,你解决什么了?一个问题都没解决。

怎样使我们的提问少一些呢?秘诀在哪里呢?秘诀就是刺激所有的学生都参加活动,你的提问就少了。你说给学生3分钟,他在那里思考,百思不得其解,你还去问他。你就不要提问他,你去观察学生。由于学生活动的时间之多,老师的提问自然而然地减少,这对老师而言,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划得来的事情。

六、内容集中深入的课;学生集体训练的课。

第六,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内容集中深入的课是好课;学生集体训练的课是好课。这个标准是什么呢?从来没有人谈过的。我非常关注学生的集体训练,我认为这是宝贵的。一个班级的学生,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在课堂上享有共同的时间,老师给3分钟,老师给5分钟,老师给10分钟,大家都在活动,这是很好的现象。我们日常教学一定要注意控制和学生的单边对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对话。大家思考一下,我没有看过前边的昨天一天的课,是不是老师跟学生一对一的对话,是对不来的,这叫单边对话。单边对话就是老师跟学生一对一的对话,整个课堂就是这样对过来的,于是就没有所有学生共同的那个时间。没有共同的时间,学生的差距就慢慢地拉大。有共同的时间,比如说,这5分钟全部用来背诵,所有的学生都背诵,你看,这个差距就没有了吧。多读、多写、多记、多背,让所有的学生都尽可能共享同一段时间。你看,老师让学生概括段落,所有的学生都写,所有的学生都记,这是每一个学生都训练到了,多好的事啊。因此,集体训练多一点是你的班级语文成绩好一点的重要原因。由于集体训练很多,老师的提问很自然地就少了。一个课一定要有动静,没有“动”不行,没有“静”更不行,一定要有静的时间让学生接受训练。

七、注重细化角度的课,注重深化方法的课。

第七,注重细化角度的课。就是每一步做得很细腻,很精致,甚至很好看。然后注重深化方法的课。告诉学生一些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词义辨析,词义辨析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深化方法对老师、对学生都有用。

现在使用的那种粗浅的“导学案”模式的学校都要反思。你深化了细节了吗?你细化了“角度”了吗?你深化了方法了吗?“导学案”都是粗浅的、重复的教学。没有难度,还在那拼命地反复,课前要预习,课上要检查,下了课之后还要做练习,一点趣味性的东西都没有,就是用反复来“整”学生,浪费学生的光阴,浪费学生的青春。美其名曰什么“导学案”,“导”什么?你们自己看有的学校用的“导学案”“导”的什么?“导”到哪一个高度上去、哪一个难度上去?没有“导”,只有害人。为什么是害人?那是低层次的反复,高层次的都是好的,它设计不出来,都是低层次的练习,反复、反复,一个角度没有,一个方法没有。

八、讲求教师素养的课;讲求教师教艺的课。

第八,讲求教师素养的课;讲求教师教学艺术的课。老师的素养提高了,好老师,他的课就是好一些。为什么学徒都要拜师傅呢?因为师傅的手艺高一些,所以徒弟要学。现在我们教育界有的人,连师傅这两个字都不懂了,永远是学生跟学生的交流,把老师摆在一边。我上个月到河北省的两个学校去,两节语文课,两个老师,很可怜地站在旁边没感出声,两个老师两节课讲了五句话。对不起,我反正是讲了之后要走的人,我就批评了10分钟。老师,老师啊,老师是教育人的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是人类知识的普及者。老师上课不敢说话,那还是老师吗?老师降到什么地方?所以一定要展示老师的教学素养,一定要着力提高我们的教学素养,用我们的知识、能力来造福于我们的学生,把学生教得更好。无论多么高的学生他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平等的知识内容,绝对不会高到哪里去?如果一个学生高到老师的水平他不就当老师了吗?他为什么还是学生呢?所以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多给学生讲一些知识,让我们的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训练,多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成长。

关于教学创意的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再谈一个要求,关于教学创意的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五句话,你要设计很好地教案出来,就要在这五个方面去锻炼自己。

关于“教学创意”的基本要求

非常讲究“课文研读”

十分重视“教学思路”

关键在于“课堂活动”

精心考虑“教材处理”

灵巧运用“教学手法”

非常讲究“课文研读”,设计教学首要任务就是非常讲究“课文研读”。十分重视“教学思路”,就是一步一步地,把这个课分几块,分几步,要策划安排得清清楚楚,你心里有底,学生心理有底。关键在于“课堂活动”,如果还要加限制,关键在于“课堂训练活动”。第四句话是精心考虑“教材处理”,就是把课文的最美之处,最难之处,最有教学意义之处,把它突现出来。灵巧运用“教学手法”,这五句话,每设计一个好课的时候就用这五句话问自己,这个课就会设计得比较好。你看,每个角度,研读、思路、学生活动,你的教材处理,在课堂上教材艺术手法都考虑到了。这是基本要求,是我们每个老师可以做到的。

关于教学创意的五个方面的“讲究”

下面认真地谈一谈、细细地谈一谈“讲究”。关于教学创意的五个方面的“讲究”。其实还是“角度”问题,还是“角度”要好。

教学创意讲究“新”

教学创意讲究“新”。这个“新”不是离奇,而是新颖,“角度”稍有变化,就是“新颖”。

“新”字主要体现在“角度”二字之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就叫做“创意”。

“新”字主要体现在“角度”二字之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就叫做“创意”。我所说的“角度”与众不同,也不是稀奇古怪的事情。大家看我的课,任何老师把这个教案拿出来都可以上课,比起那种离奇的东西,它的关键是普遍可以用的教学内容。

如,《孔乙己》的教学创意:课中比读

大家看一看《孔乙己》,《孔乙己》的教学创意,多简单,课中比读。

什么叫“课中比读”呢?就是课文当中的比较阅读。我们完全有可能就用45分钟把《孔乙己》上好,当然这是建立在学生有预习的基础上,不仅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清楚。假设一节课是45分钟的话,我们用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的话题是《孔乙己》素描,《孔乙己》之最。这个时候学生就有非常多的话要讲了。最有意思的是那样一笔,说他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一句为什么好啊?它为后文的挨打埋下伏笔。先有小的伤痕,才有大的伤痕,腿都打折了。最让孔乙己难受的就是人们的哄笑,还有最什么、最什么。你看,说10分钟的话,就把这篇课文基本的东西说出来了,这叫文意把握,就是文章的意思大致理解了。我上课不管用什么方法,第一步都要解决文意把握的问题。你看,今天两节课我们解决文意把握的问题的手法是完全不同的吧。一个是朗读,划分层次,一次文意把握;一个是用两个成语说话,然后是概括层次,再做一次文意把握。我们用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文意把握,再用5分钟的时间铺垫,关于《孔乙己》这篇课文的背景材料。去了15分钟了吧,还有30分钟。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请同学们读第4段,再请同学们读第11段。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段,孔乙己出来了,第11段,孔乙己喝完了一生里最后一碗酒,要离开了,就是两段来比较阅读,来感受孔乙己的性格,感受他的命运的巨大变化。老师先举例。你们看,第4段里面他喝酒的时候是怎么说的?“'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当他要退场的时候他怎么说的?“温一碗酒。”钱呢?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排”,一个“摸”,这是大家常用的课文品析的内容,在这里比较阅读。于是,同学们可以从任何角度把这两段进行比较阅读,起码可以找出30处,不知道有多少细节,脸色、眼神、心理活动……等等等等,最重要的是什么呀?最重要的三个地方。第一,孔乙己的长衫永远地消失了,第二,孔乙己的语言再也没有“之乎者也”了。第11段他用很低的声音说“温一碗酒”,他还颓唐地说:“下回还清罢。”他断断续续地说腿是“跌,跌,跌断”的。哪个地方写“也”字呀、知识呀,他来到这儿没有说“温一碗酒也”,他的语言被摧毁了。再看他的手,一个健康的人的手变成了走向死亡的工具,他是用这手走来的。所以象征孔乙己身份的三个大符号,一个是长衫,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手,在第11段里面全部被摧毁了,孔乙己的命就完了。所以“课中比读”可以让学生得到无限多的好处,可以发现无限多的问题。我们给学生8分钟自读,还有22分钟,我们交流15分钟,还有10分钟老师小结,这个课上得清清爽爽。一个课给8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啊,安静地阅读对学生多有好处。这两段就让学生读透了,学生一齐来发言,一齐来交流,大家来共享了,可以细化到一个词,一个字。当然学生还有找不出来的地方,没有办法找出来的地方,老师就要讲。比如说第11段“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第4段里面就没有,为什么要写“秋风”?含义是象征意义。孔乙己是在这样的冷酷的环境里面,他是没有活路的。“课中比读”就是一个很新、很新的创意。

我讲的《孔乙己》,讲得很迟很迟,还是去年还是前年讲的,为什么我不敢讲呢?直到我把全国所有的名师的品析都研读完了之后,我才觉得我的创意是很新的,才开始讲它。因为他们都没有“课中比读”的方式。于是我就有了我这个课的课型。我这个课不管是在农村中学里讲,还是在城市中学讲,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用,“课中比读”很好用啊!所以它又是很实在的。这是讲的教学创意的第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新一点。

教学创意讲究“简”

第二,简单。教学创意讲究“简”,要用“简”来观察我们所听过的课,越是复杂的课越不能少讲,也可以这样说。为什么?因为太复杂我们看不懂,或者不太复杂不知道讲课的人怎样颠来倒去,我们看不清楚脉络,所以课上得越简单越好。但是简单并不是我们老师没有处理,简中求丰,很简单但是每一个步骤里面很丰富。

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看出它的简明,于是它就“可用”、“有用”。

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看出它的简明,于是它就“可用”、“有用”、“好用”。我们来看一篇大家都熟悉的课文。

如《蚊子和狮子》的教学创意:三句话自读训练

《蚊子和狮子》,这是人教版、语文版的一课,这篇课文在人教版已有50年的历史了,经典文章,就是这篇课文。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能读懂,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向它挑战,咬狮子,咬狮子鼻子上没有长毛的地方,于是它就赢了,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脸都抓破了,蚊子胜了狮子就很得意,就飞走了,结果撞到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了。蚊子死之前,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后面还有句话,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就这么简单。哪里还有课文教学的价值呢?但是即使是这样简单的课文,我们也必须设计出对学生极有训练力度的活动。

如《蚊子和狮子》的教学创意:三句话自读训练

三句话自读训练,大家看难不难吧。

第一句话,请你用整齐的句式概括这则寓言的情节。难度马上上去,任何一个学生在这个时候都不敢举手,为什么?他写得出来吗?如果你要问“同学们,蚊子聪不聪明?”学生会马上回答,老师,蚊子很聪明啊。这是两码事。用整齐的句式概述这则寓言的情节,难度很高的训练题。第二句话,品析这则寓言的语言表达作用。语言的表现力在哪里?又是一个难题,语言表现力啊。噢,“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这个“吹”字有表现力,这个“喇叭”有表现力,这个“冲”字有表现力,你看,这就是欣赏。第三句话,寓意解析。这一则寓言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是说那些打得过大人物的人一定打不过小人物、小人物一定要失败吗?不是这样的。常说的寓意就是不能骄傲,不行,我们还要解读它更深刻的寓意,你说难不难?更深刻的寓意在哪里?老师给你两个字,关键词去说一下。第一,优势和劣势。这一组,你把它用来解释寓意;第二,偶然和必然。你们用它来解释寓意。这个就到位了。在优势面前不可忽视自己的劣势啊,就是《蚊子和狮子》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偶然取得胜利并不表现你必然胜利,这又是《蚊子和狮子》告诉我们极其重要的哲理。多有意思的寓言教学,就是因为老师设计的训练题有很强的力度,所以学生就从这样简单的课文里面收获颇丰。《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我们还真的是读透它了。当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能够把故事情节读得清清楚楚,但是这则寓言很有含义,因为读书吗,读文章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体验,一篇文章也许可以读成另外一些体验出来,这里面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字,我们还没读出来。蚊子最后是死在谁手上?蜘蛛的手上,蜘蛛用的是什么手法啊?网,蚊子死于网。这个网的含义太微妙。不说别的,现在那些做了坏事的贪官,就怕这个字,“网”字,蚊子撞到了网上了,很可怕的,很有含义。

寓意解析,对学生思维、情感来讲,都是很有趣的。这一则小小的寓言,三步完成,多么简单啊,但是,难度又是多么大。

教学创意讲究“实”

教学创意讲究“实”。那些搞“花架子”的地方目前为什么还有“花架子”,是因为没有看到外面的世界,没有关注前沿,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在一些地方自觉、不自觉地,当然也有一些名师也是做“花架子”的“模范”,有的人讲课故弄玄虚,让学生做什么气功吧,你说平时我们哪一位上课,同学们你们来做气功吧,校长马上开除你,但是有的人就敢那样弄。这不是“花架子”是什么。还有一些年轻的老师在课堂表演时,我们看10个老师就有8个老师要和学生“套近乎”。“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啊!有。”这有什么用啊。凡是课堂大赛,一定有很多选手在课前,不知道有多么活跃,在同学之间窜来窜去,还唱歌曲听。还给学生说,我来到你们这个美丽的地方,我太喜欢你们绍兴了。都是“花架子”,你上课就上课,上课铃一打,就喊起立——上课!少搞一些“花架子”,实实在在教学,40分钟啊,45分钟啊,太宝贵了。我现在觉得45分钟上一节课,我真的觉得很为难。我常常要超出45分钟,但是我努力地做到不超出45分钟。我们很多年轻人还居然高水平地搞“迁移拓展”,课都没有上好,还搞“迁移拓展”,开头还要放3分钟的音乐,你说这个课怎么上?你让你的学生收获了什么?实实在在教学太重要了。

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学语文,作积累,练能力,少一些花架子。

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学语文,作积累,练能力,少一些花架子。

我到河南省一个学校去上课,也是一个公开课,后来语文老师领着学生见面了,我说不见,她说怎么能不见面呢?她说来的人都要见面,我不见。我说我不见上课一定上得好,别担心。后来第二天他说余老师你真是搞真的。我说跟同学们见面不就是打埋伏了吗?“同学们,你们看这一段要重点读,你们在这要表现好一点啊”。所以少搞花架子,相信学生在你的指导下是能够学好的。

你们看这样一个教学设计。

如《卖油翁》的教学创意:知能综合训练

《卖油翁》,知能综合训练。每个老师都可以试一下我的方案非常好用。“同学们,让我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用带'两’字的句子来说话”,我们全班同学争取一起说出40句话出来,不行的话就30句话出来,当然这是在朗读了课文、疏通了字词这个步骤之后关键活动,就是用带“两”字的句子来说话,每个学生给6分钟,圈点勾划,发现,然后再来交流。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我们现在就可以说出来,大家说有几段?2段。这篇课文有几个人啊?2个人。有几个道具?2个道具。马上出来这么多的“两”字,这就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说透了。还有什么“两”呢?一词多义、多词一义都在里面。连说话都带“两”,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问“两”句,为什么要连问两句?他仗势啊,他很厉害,他是大将军,所以看见一个老头这样看他,他就连问两句威逼人家。你看卖油翁,内心也是很高明吧,他看陈康肃公是怎么看的?斜着眼看的吧,“睨之”,接下来一个动作是什么?“但微颔之”,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就把卖油翁写神了。不知道有多少个“两”字要找出来。我们年轻的老师回去,做一篇作业,就是《卖油翁》“两”字说话的尝试。你看能不能说30句,绝对是可以的。最后老师落实到字词上来,有非常多的字词都是可以用“两”字来组合起来进行分析的,且不说对课文的具体分析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这哪里还有功夫让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跟卖油翁说句话吧”,说什么话呀?我们老师常说,你们对卖油翁说句话吧,如果要我说,“啊,卖油翁多么可爱啊!”我就这样说一句算了,还有什么话要说?课文都分析透了,还要对卖油翁说句话。

教学创意讲究“活”

教学创意讲究“活”。所谓教学创意讲究“活”,就是灵活。

“活”,就是灵动,就是有变化,就是不局促不呆板,就是有一点诗意手法。

“活”,就是灵动,有变化,就是不局促不呆板,就是有一点诗意手法,灵活一点。

如《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创意:文意把握,精段品读

看一篇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创意:文意把握,精段品读。

请老师们注意,文意把握,精段品读是非常实用的教学形式。所谓“文意把握”就是用一段时间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内容,然后着力地去品析精段,越是长的课文越要用这种方法,把教学视点集中到某一个地方,好好地上课。

《济南的冬天》第一步,文意把握。有这样几种形式。朗读,这是一种形式。第二形式,概括段意、概括文意。第三种形式,分析这篇文章的脉络。第四种形式,说一说这篇课文每一段在课文中的作用。这都是文意分析。但是我不在做,我换了一种方式。我说“同学们,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六个词或短语,你们根据课文内容,揣摩哪个词是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特点的?”我就说了几个词: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理想境界。这五个词或短语哪一个词最适合于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在课堂上一定能够引起同学们的争辩,有的说这个词,有的说那个词,于是这个文意把握的过程就做得很漂亮,灵活多姿,这叫“大开”。作一个非常开放的姿态让学生进到课文里面来,“大开”然后“大合”,把它引到“温晴”上面来,继续下面的教学环节,这就是“活”。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再看精段品读。文意把握之后用一个过渡句,就把学生引入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个片段上来。好,我再谈一谈对这一段话的反复精读。

第一,朗读。朗读还要体味哪几个字最有助于你表达感情。你看这就不是朗读了吧。要朗读,还要体味哪几个字最有助于你表达感情。结果学生要用比较长的时间朗读,还要咀嚼、体味,终于发现,这一段里的虚词是最有助于表达感情的。你看“妙的是下点小雪!”一个“最”、一个“呀”,“就是下小雪,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秀气。”都是虚词。所以,最有助于表达情感的就是这些虚字、虚词。你看,朗读、品析。朗读是把握这一段的文意的。

接着来,品析。训练之一,给这个文段进行画面命名。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这是概括的又一种手法。概括文意的诗意手法,用诗意的概括来给画面命名。练习二,画出这一段话里面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文的一个词。这是第二步训练。画面命名、线索发现,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学生一定把“妙”字画下来,有的学生说“老师,这个线索是'却’。你看,'却’字贯穿全文、贯穿全段。”还有的同学说“小”是这段文字的线索,贯穿全段,都是写“小”。你都应该肯定啊,你就不能说写“雪”、写“小”是错的。你要充分地肯定学生,告诉学生你们的看法都是有正确的一面,都是经过自己咀嚼、思考的,都是体验。但是请你体会一个“妙”字,多有情感、韵味啊,多有概括性啊,上升到感受的层面来了。噢,“最妙”的“妙”是这段文字的线索。第三次训练,“顶”字、“镶”字为什么用得好?又是一个高难度。第四次训练,这一段文字的结构之美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第五次训练,独立发现这一段的某一个美妙之处。比如说化静为动,就是一个美妙之处。你说,一个精段读五遍,每一遍都是极有训练性的内容,你这个课不就上得实而又实,美而又美了吗?我们平时对这样的片段的阅读,基本上不像我这样设计练习来训练学生。如果我们像这样设计,你一定是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很好地给学生进行训练。而且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是很“活”的呀,各个角度都覆盖到了。教学创意讲究“活”。

教学创意讲究“雅”

最后一点,高雅,教学创意讲究“雅”。我刚才为什么批评某些模式呀、什么方法呀,这都不雅,把语文教学的味道破坏殆尽,让我们心中充满了愤懑。

我告诉大家我刚才听的一节课,这个老师讲课,五个小组、六个小组,这个小组活动回答问题时候,这个老师就给这个小组加2分,好,第二个小组又出来,又加3分。这节课这个老师给加分就中断了十几次教学,就把课上得如此丑陋。不断地讲课,就不断地给学生加分。下课了我又不能批评,为什么,他一定是校长、学校规定的。所以评课的时候,我就很坦率地说到,如果一个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上10年课,这个老师一生就完了,他和外面一定是隔绝的,他不知道人家是怎么上课。我说,请问大家,你唱歌的时候你停不停下来啊?一首美丽的歌你唱的时候,你是这样地兴高采烈地唱歌,你唱一句然后又停下来,吃一口饭然后再去唱一句,那不是疯子?我们上课居然能够不断地停下来给学生打分,你说给三年制的学生打分的时候浪费多少,这三年能给学生什么样的营养?真可怕现在的这种形式。所以我们还是要“雅”一点。语文课不“雅”那还叫语文吗?

“雅”:有文气,有文化,有文学;有雅致的语言,有文学的术语。

什么叫“雅”呢?有文气,有文化,有文学;有雅致的语言,有文学的术语。我们语文老师,我们说话、教课,都要用语文的话语,用文学的话语来教学,这样学生就会在良好的语文氛围中成长。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创意:体味音乐美,欣赏文学美

比如高中的语文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个课在河北的教材初中版的里面有。教学创意:体味音乐美,欣赏文学美,这10个字就是教学创意。

请大家联想一下,建议大家用这10个字,去设计一个课的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你就用这10个字,体味音乐美,欣赏文学美,就可以上一个好课。体味音乐美是什么美呀?朗读。欣赏文学美是什么美呀?欣赏字词句的表达之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不要搞复杂了,不要搞难了,就是要让学生欣赏10个动词,这个课就上得极漂亮了。“舞”字用得好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驰”字用得好啊,10个动词,这个课上起来很有档次。所以《念奴娇》这样的教学创意,是可以适用于比较多的文言诗词的教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那么上这个课的难度在哪里?又是朗读给我们制造了难度。当我们说,你不要说读出感情来,你不要说读出重音来,你能找到这一篇课文独特角度的时候,你的朗读就是极漂亮的,就更有档次,更有层次,于是我们就要10遍、20遍、30遍、50遍的朗读它,然后逐渐地发现某些地方是要注意的,于是就提炼出指导学生朗读这样一篇文章的“角度”。

这篇文章训练朗读就要训练四个字就到位了,你看多简单。一个就是抑扬,有的地方要高扬,有的地方要低泣,一个就是疏密,“疏”就是读得开一些、松一些,“密”就是读得紧一些、快一些。“抑扬”“疏密”这是训练学生读这首诗的关节。这个“角度”太漂亮了。由于有这个的“角度”,朗读就上档次,这个课就显得很雅致。朗读上去了,整个课就非常美。所谓读得好听,就是因为它带有美的味道。

我把上阕读给大家听一下。“抑扬”“疏密”。(老师范读)“(扬、疏)大江东去,浪淘尽,(扬、密)千古风流人物。(抑、疏)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扬、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抑、疏)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看,这样一种节奏,“抑扬”“疏密”就出来了。用这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读出来的是非常漂亮。所以我们要追求“雅致”,尽量使课上得有语文气一些、雅致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