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家胡同未来什么样?听听各路大咖怎么说……

 長寿麒麟 2017-08-15

今年5月,安定门街道启动了方家胡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胡同中违规“开墙打洞”、私自扩大门窗的门店进行集中封堵,并对胡同中的部分创意工厂违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

随着封堵、拆违工作的一步步推进,显现出老城区环境整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一些周边居民和胡同商家也议论纷纷。

封堵使用的红砖、防盗门影响了胡同的美观,胡同风貌反不如前怎么办?

胡同里出现的大量建筑垃圾堆放问题谁来管?

胡同业态治理简单粗放一刀切,能不能提出明确的规划方案?

……

今天上午,东城区政府专门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员会的各路专家,针对老城区的发展和保护、城市管理的有效经验、胡同空间的未来规划等,开门纳谏,集思广益,以方家胡同的环境整治为开端,探索完善东城区百街千巷规划设计总体思路。

方家胡同呈东西走向,全长676米,为元建大都时所辟。胡同内共有院落75个,其中包括循郡王府、白衣庵等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以后,随着方家胡同46号文化创意园区的兴起和发展,人群聚集效应逐渐显现,居民盲目追求商业价值,将原本作为住宅的房屋私自进行改造,形成了沿街开门的商企房,用来经营小酒吧、小咖啡厅、小饭馆、小卖部等,致使胡同内停车资源紧张,扰民现象严重。

安定门街道在对方家胡同开展治理工作时,就明确了恢复古都风貌、保障居民生活需求、规范提升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恢复胡同东西两侧居住功能区安然有序的宜居环境,对非首都功能及不适宜胡同风貌的部分进行疏解;另一方面针对方家胡同46号文化园区的特色和经营特点,加强与园区管理单位和商户的沟通,结合胡同整体风貌修改、完善设计方案,促使创新文化与历史风貌更好的融合。既保持老城区的历史格局肌理,同时尊重和适度保留社会发展印记,形成保护历史与创新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

方家胡同未来什么样儿?

听听专家怎么说——

( 以下为发言内容摘要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 刘力飞

对于胡同空间改造,要明确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哪些意识?对于改造过程有哪些要求?首先要遵从城市本身的发展规律,明确胡同的居住功能,要保证胡同内居民生活的基本品质。然后要意识到胡同在城市的成长过程中确实不可避免地叠加了其他功能,比如一些特色地区因为旅游者、外来人员的融入增加了便民服务功能、文化艺术集聚功能等,是这些功能的过度增加造成了地区的不堪重负。由此我们就要为这些区域做减法。要有整体的概念,加强整体性的整治方案规划,要考虑地区风貌、文化历史保护等,再对这些功能进行研究,最后要具体明确到哪些业态能够保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所长 鞠德东

当前正在开展的百街千巷环境整治工作非常重要,在整治中如何对待争议性问题是我们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否所有的店面都要封堵?核心是“度”的把握。我觉得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六方面重点:一是分区和分类的结合,哪条街是什么侧重点?哪些区段是什么功能?这一条街里哪些院落类别需要保护?需要做细致的梳理分类;二是保护和利用的结合,城市是不断生长的肌体,要适当放开尺度,鼓励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三是局部和整体的结合,细节处的设计要适应整体风貌的需求;四是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是否保护最关键的是要看街巷胡同本身的价值,要适当鼓励创新;五是做和说的结合,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平复争议性声音,向社会展现政府对未来城市整体规划框架的思考;六是试点和推广的结合,要重点分类展示一批试点街巷,让市民能够直观看到整治后的成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学术信息中心规划师 郭磊

我们前期走访了方家、五道营等胡同,开展了一些调研工作,希望了解居民的现身说法,总体上看居民对“开墙打洞”工作是满意支持的,商家希望和政府、街道办事处密切沟通,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和东城区的宣传合作,依托“规划中国”这个智库平台提出合理化建议,客观展示胡同风貌保护成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钱川

胡同环境整治首先要明确“开墙打洞”的主体是什么?方家胡同属于历史文化街区,首先要满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应的要求,这就涉及到分类的问题。历史文化街区中涵盖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以及其他各种与街区风貌协调或不相协调的现代建筑组成的群体,“开墙打洞”行为在这几种类型中都有所体现,要分类处理对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师 何凌华

决策者从大的格局上需要明确功能区域,正确看待胡同中的商业,根据决策者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和管理标准。在恢复风貌之前,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来明确不同功能的分布,同时,这个规划不应该仅仅是一个风貌型的规划,更应该是一个标准型的规划、管理型的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城市规划师 康新宇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一直是名城保护中的重点和难点。街区的功能是变化的、发展的,因为它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以在保护的同时突出为民服务功能,增加一些综合设施。保护应该以价值为核心,能不能变?怎么变?要按照规划、法规条例等去变。要充分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合理诉求,加强沟通。环境整治只是对物质空间动手,后续长期的社会管理、城市治理措施要进一步跟上。

最后,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张立新在讲话中表示,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同时希望各位专家能够深入参与东城区百街千巷规划设计方案的研究工作。目前,东城区街巷环境整治工作方案正在研究深化,下一步,东城区将陆续出台城市公共空间相关管控导则,聘请专业设计师制定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方案,为市民创造更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我们将继续听取各方面意见,邀请各方面专家深度参与,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