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品三国:刘虞、公孙瓒之争(中)

 宛平2008 2017-08-15
品三国:刘虞、公孙瓒之争(中)
  
  泪痕春雨  
    
  当时地位、名望最高的诸侯,就是刘虞。因为袁绍等人,当时最多不过是州牧、刺史罢了;而刘虞早就是幽州牧了,而且还兼任三公级的职务更主要的是,刘虞还是传说中的汉室宗亲;袁绍等人,甚至还曾提名让刘虞当皇帝。所以,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恐怕谁也得承认,刘虞非常有机会成为刘秀第二。
  
  因为这种原因,刘虞自然希望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获得主动权,然后通过纵横开合,让自己成为天下的领衔人物。
  
  在这种背景下,田畴作为刘虞的特使,就去出使长安了。
  
  田畴这个人,显然也是那种天生当大哥的人;因为,田畴好像只给刘虞当过小弟;刘虞死时,田畴不过23岁;而刘虞死后,田畴就再也没有给别人当过小弟。
  
  刘虞死后,公孙瓒统治幽州,自然无法号令田畴;后来袁绍父子入主幽州,依然无法号令田畴。再后来,田畴虽然归顺了曹操,但田畴也始终是一代高士的形象;总而言之,我田畴的地位虽然比你曹操低,但我田畴也绝不是你曹操的小弟。[注]
  
  当然了,这是后话,这里说一下,只是希望大家对田畴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当时田畴22岁。田畴到了长安;长安政府想授予他两千石的职务,田畴拒绝了;王允等人,都希望田畴给自己当高级助手;田畴也都拒绝了。
  
  长安政府希望田畴在长安政府当高级官员,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为了增强长安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性。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各州的豪门大户,都派代表人物到长安政府任职,长安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性,自然而然就树立起来了。但是,田畴显然没有计划在长安政府混前程,所以他委婉的拒绝了长安政府的美意。
  
  “朝廷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田畴认为天子流亡在外刚刚归还,尚未安定,自己不可以承受这样的荣宠,坚持辞让不受。朝廷尊重他的心意。三公府同时征召,田畴都没有接受。”(摘自《白话后汉书》)
  
  田畴到长安后,到底与长安政府达成了些什么协议,历史书上什么记载也没有。但是,从情理上分析,田畴肯定与长安政府达成了三份协议。
  
  因为,田畴首先得与董卓达成一定的协议。因为总的来说,长安政府是董卓控制着,田畴到了长安政府出使,怎么也得跟董卓好好洽谈一番;所以,第一份协议自然是与董卓签订的。类似的协议,自然是强调董卓、刘虞的共同利益,希望董卓与刘虞能实现一定的合作。总而言之,我董卓在关中,你刘虞在关东,咱们俩联手,天下就可以早日实现安定了。总而言之,咱们两个人合作,那是绝对的双赢互利的事。
  
  其次,田畴肯定也会与长安的士大夫集团达成一定的协议。因为总的来说,刘虞让田畴到长安城,绝不是为了与董卓签订某种秘约的。所以,第二份协议自然是与长安士大夫集团签订的。类似的协议,自然是把董卓卓列为共同的敌人;希望刘虞不要忘记领导关东诸侯,给董卓时刻造成各种压力。总而言之,我们在关中,你刘虞在关东,咱们联手,解决个董卓,应该不是难事。到时,咱们就是汉帝国中兴的功臣。
  
  问题是,无论与董卓的协议,还是与长安士大夫集团之间的协定,估计都是传说中的秘约,因为这种东西都是不能端上桌面的。所以田畴还得与汉献帝代表的中央政府达成一定的协议,这个协议自然是公开的、冠冕堂皇的,却显然是最没价值的。
  
  其实,只要我们知道这种背景,就会知道这项工作难度非常大。当然了,正因为这项工作的难度非常大,所以人们才推荐田畴去执行。“当初,刘虞想派遗使者到长安去呈送奏章,但难以找到合迁的人选。众人都说:‘右北平人田畴,今年二十二岁,年纪虽轻,然而却有奇才。’于是刘虞送上礼物,请他做自己的僚属。”(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关于田畴出使长安政府的过程,史书记载的非常含糊其词。
  
  普遍的史书都强调说,“他(田畴)得到朝廷回复的章报后,就急速赶回幽州。但等他回来时,刘虞已被杀害。”(摘自《白话资治通鉴》)
  
  问题是,有的史书也说了,“献帝早想东归,见了田畴等人非常高兴。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任侍中,因此派刘和偷偷从武关出发,告知刘虞领兵接驾。”(摘自《白话后汉书》)
  
  这样一来,田畴到底是哪一年出使的长安呢?是191年底(董卓还活着的时候),还是193年死底(刘虞快死的时候)?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刘和离开长安,是田畴出使长安后的事,那田畴回到幽州时,刘虞没有道理已死啊。因为,刘和离开长安后,刘虞与公孙瓒的博弈才正式开始;刘和离开长安后快两年,刘虞才死的。
  
  所以,田畴出使长安的具体情形,从有限的资料中,估计无法还原出来了。当然了,因为刘虞后来的外交工作,主要是由他儿子刘和领衔进行的;所以田畴出使长安的时间,以及田畴的具体的行踪,显然也太多考证的价值,至于对我这个帖子而言是这样的。
  
  因为,传统历史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维护皇权的神圣性;所以刘虞的相关外交工作,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因为,史书在说到刘和离开长安时,通常都是说,“献帝早想东归,见了田畴等人非常高兴。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任侍中,因此派刘和偷偷从武关出发,告知刘虞领兵接驾。”类似的内容,似乎是强调刘和东归,是他得到汉献帝密诏的结果。问题是,当时的汉献帝只有11岁,所以,所谓的汉献帝如何如之何,其实就是董卓与王允等人如何如之何。
  
  所以,更符情理的推测,让刘和东归,就是田畴出使长安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让刘和东归,也是长安的军阀集团(董卓为代表)、长安的士大夫集团(王允、杨彪等人)都能接受的条件。
  
  因为在刘和离开长安不久后,益州牧刘焉的儿子刘璋,也从长安回到了益州。而刘璋离开长安,显然不是逃离的。“献帝派刘璋到益州,向刘焉讲清道理,刘焉则将刘璋留下,不让他再回长安。”
  
  从这层意义上,刘和(益州牧刘虞之子)、刘璋(益州牧刘焉之子)东归,应该都是长安政府,试图与关东这两个实力派搞亲善友好的结果。
  
  因为,我前面分析了,在控制关东地区的问题上,董卓与长安士大夫集团利益是一致的。而保持天下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也符合刘虞、刘焉的既得利益;因为,天下大乱了,袁绍、曹操之类的新兴诸侯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有资格与刘虞、刘焉竞争的人会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长安政府与刘焉、刘虞自然存在合作的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刘虞、刘焉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回到自己身边。而长安政府也希望他们的儿子回去,好好转达长安政府与他们合作的意愿,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种人叫纵横家。他们通常都是受自己雇主的委托,替自己的雇主四处拉拢盟友。比如,他们受秦国委托,他们就会到关东各国进行游说,游说的内容肯定是不变的,总而言之,与秦国作对,那可实在太危险了;当然了,与秦国合作,那利益可大的去了。当然了,他们替赵国、齐国游说时,也是用类似的说词;只是把主语换成了赵国、齐国。
  
  因为在多方博弈时,大家的利益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谁也无法确切知道,自己与谁合作最有利;与谁冲突最危险。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纵横家的三寸不乱之舌,自然可以左右各大实力派之间的分分合合。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赵国有可能想联合魏、楚、韩、齐、燕攻打秦国,而且,这几个国家也都认为一块打秦国最符合自己的利益。问题是,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一个优秀的纵横家到了赵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是沙盘推演,让赵国意识到,你们这样联合反对秦国,自然有可能把秦国整成二等强国,问题是,最后最大的受益者,显然不是你们赵国。这样一来,威胁你们的秦国虽然削弱了、甚至灭亡了,但是因此崛起的楚国(或是齐国、魏国),对你的威胁却更大了。你这样做,到底划图啥呢?
  
  如果赵国相信了类似的分析(而且类似的分析,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它是绝对可能出现的事),那赵国联合其它各国攻打秦国的动机,自然就比较弱了。如果那个优秀的纵横家,再继续到魏、楚、韩、齐、燕也用类似的说词,让这些国家意识到,他们的联合,虽然可以打败秦国,却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因为秦国衰弱了、灭亡了,别的国家强大了,同样会威胁他们的生死存亡。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不会联合起来打秦国了。因为,秦国是虎狼之国,关东六国,哪个不是虎狼之国呢?秦国强大了,自然会兼并大家;其它国家强大,也一样会兼并大家啊。
  
  我上面只是举一个例子,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在多方博弈时,各方的利益都是错综复杂的。他们之间,并没有永远的朋友、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而且谁与谁成为合作伙伴也不新鲜,谁与谁进行火并,也不奇怪。
  
  但是有一点可以保证,一个诸侯想发展起来、强大起来,他永远需要避免两线、多线受敌的困境;甚至,永远需要让自己的敌人,陷入两线、多线的困境中。
  
  所以,如果早早除掉曹操,袁绍就能如何如之何,那曹操早死了,因为袁绍灭掉他的机会多的去了。问题是,袁绍一门心思灭曹操,结果公孙瓒趁机发展起来,袁绍也可能让公孙瓒灭掉。
  
  所以,如果早早除掉刘备,曹操就能如何如之何,那刘备早死了,问题是,如果曹操杀掉刘备,就是让想投靠他的人,都裹足不前了,那曹操恐怕在官渡之战时,就会被淘汰出局了。一切是显然的,刘备当时并没有危害过曹操,曹操就因为凭空猜忌就要杀死刘备,那在官渡之战时,张绣之类的人,打死也不可能站在曹操一边了。如果张绣在南边时刻准备捅曹操一刀,曹操拿什么与袁绍在官渡打呢?
  
  汉末三国的博弈也是如此的。所以,谁也别说谁牛逼,只要陷入双线、多线的困境中,谁也会当时叫苦不迭的。
  
  所以,袁绍可以打败公孙瓒,那是因为他一直与公孙瓒单挑,甚至是一直与刘虞一系合作(虽然刘虞死了),共同收拾公孙瓒;如果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时候,曹操动不动就在背后给他捅上几刀,袁绍估计是无法打败公孙瓒的。
  
  当然了,曹操可以打败吕布,是因为他一直与吕布单挑,甚至是伙同刘备一块打吕布;如果刘备被吕布打得走投无路时,不是投靠曹操,而是投靠袁绍;曹操与吕布打仗时,袁绍又突然过去帮吕布,曹操当时就会傻眼了。
  
  田畴也好、刘和也好,他们作为刘虞的特使,肯定会用尽各种说词,积极游说各大实力派。而相关说词,通常就是告诉他们,与刘虞合作有这样那样的好处,总而言之,绝对是大家共赢、共利的;如果你拒绝与刘虞合作,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害处,总而言之,到时你后悔了,世上可没有卖后悔药的。
  
  当然了,因为各大实力派之间的利益,那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自然没有永远的朋友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的当事人坐在一起,所谈论的话题就是不同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长安军阀(以董卓为代表)、长安士大夫(以王允、杨彪等人为代表)、幽州大佬、益州实力派(以刘和、刘璋为代表)都在场,大家自然就会谈他们共同利益的事,而且肯定会边喝酒,边描绘大家合作的美好蓝图。
  
  问题是,明天长安的军阀代表没有参加,大家的说词,肯定就会变了。总而言之,大家就可能谈论如何限制长安军阀(董卓);甚至是如何把长安军阀清理出局了。
  
  当然了,如果幽州、益州等地方大佬没去。大家的说词又变了,比如董卓与王允坐在一起,肯定最多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长安政府的权威,如何想办法控制幽州、益州等地方大佬。
  
  更主要的是,当刘虞的特使,与袁术、袁绍商谈时,说词肯定也会变了。到时,他们的说词,就会更多的强调,他们之间合作的利益。总而言之,只要他们之间实现了联合,就能如何如之何。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谁和谁,也都是既存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也存在竞争、甚至火并的基础。就看局势如何发展了。对此,只要看一下,曹操与张邈、袁绍的关系就可以知道了,开始曹操与张邈、袁绍是并肩作战的好朋友;后来却成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对此,只要看一下曹操、刘备、吕布的关系就可以知道了。面对袁术的威胁,吕布玩辕门射戟帮刘备解围;但是,很快刘备就与曹操联手灭吕布去了;更主要的是,不久之后,曹操与刘备又火并的一塌糊涂了。
  
  刘虞在与公孙瓒博弈时,渐渐感觉力不从心了,所以自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打破这种僵局。在这种背景下,田畴作为刘虞的特使,就出使长安政府了。田畴到底与长安政府签订了什么样的协议、密约,我们无从而知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田畴的出使,长安政府应该更倾向于支持刘虞了;否则,田畴的出使工作就算失败了。
  
  当然了,刘虞主要的外交、公关对象,也许并不是长安政府,而是袁术、袁绍。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袁术、袁绍支持刘虞,那刘虞与公孙瓒相争时,自然就更容易占据上风了。但是,与袁术、袁绍进行外交工作的人,并不是田畴,而是刘虞的儿子刘和;当然了,据通常的说法是,田畴出使长安后,刘和才有机会离开长安的。
  
  刘和离开长安城后,就到了袁术那里,并与袁术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合作协议。因为,刘和到袁术那里不久后,袁术就让刘和给他父亲刘虞写信;而“刘虞接到信后,便派数千名骑兵去见刘和。”
  
  因为,刘虞的整个外交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所以公孙瓒听到刘虞将派兵与袁术合作时,自然是又气又急,所以就想方设法的劝说刘虞,千万不要与袁术合作。但是,刘虞说什么也不听他的。“公孙瓒知道袁术素有称帝的野心,就劝阻刘虞,但是刘虞不听。”
  
  因为,袁术是历史上的失败者,而且还是以丑角形象出现的。所以,通常历史书在说到袁术与刘虞这项合作时,都是说,这是袁术挟迫刘虞的结果。“刘和走到南阳时,袁术企图利用刘虞为外援,便扣住刘和、、、、。”其实呢,历史的真相哪有这样简单呢?因为,袁术拿刘虞的儿子当人质,逼迫刘虞与自己合作。就算袁术敢产生这种天才的想法,他手下的人,也敢支持他啊。因为,这种下三滥的方法,真能起作用,刘和一直就在长安,董卓怎么不懂得用这种法逼迫刘虞呢?
  
  [注1]:周文是陈县的贤人,曾是项燕军中占卜察日官,也曾在楚国春申君手下做过事,自称熟悉军事,陈王即授予他将军印,带兵向西攻秦。
  
  沿途招收兵马,到函谷关时,已有战车千辆,士卒几十万。到达戏亭,驻扎布防。
  
  秦朝派少府章邯赦免了在郦山服役的囚犯,以及家奴生的儿子,全部调集攻打张楚大军,大败楚军。
  
  周文兵败,退出函谷关,在曹阳屯驻了两、三个月。章邯又追上再败周文,周文再逃到渑池驻扎十几天。
  
  [注2]:沛公以为这是个阴谋,就用张良的计策,派郦食其和陆贾去说服秦将,以利相诱,乘机袭击武关,大破秦军。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增设疑兵,多树旗帜,迷惑敌人。命诸将兵士,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人大为喜悦,秦军瓦解,因而沛公军大破秦军。又在蓝田北面打了一仗,也大获全胜。沛公乘胜追击,彻底击败秦军。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先于各路诸侯到达霸上。
  
  [注3]:十一月中,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要进函谷关,关门紧闭。听说沛公已平定关中,非常愤怒。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注4]:公孙瓒把田畴拘留在军营中,禁止他的朋友与他往来。有人劝说公孙瓒说:“田畴是个义士,您不能礼貌待他,反而把他关了起来,恐怕会失去众人的心。”公孙瓒于是释放并送走了田畴。
  
  田畴得以北归,率领所有宗族里的和从别处前来依附的共几百人,扫地盟誓说:“您(刘虞)的仇不报,我就不再立于人世!”随即进入徐无山中,营造了一块地处深远险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百姓都来归附,几年间达到五千多户。
  
  北方边境地区百姓纷纷聚拢,服从他的威信,乌丸、鲜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来送贡物,田畴都接纳、抚慰了他们,使他们不再进行侵扰。
  
  袁绍几次派遣使者前来招请,又立即授予将军印,以便安抚田畴统治下的百姓,田畴都拒绝了,没有接受。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又来征召,田畴始终未去。
  
  辽东斩了袁尚的首级送来,太祖下令:“三军有谁敢为袁尚而哭的,斩首。”田畴因为曾被袁尚所征召,就前往吊唁祭奠。太祖也不追究。
  
  太祖没有听从,想把他招来授官,再三再四,田畴终究没有接受。官府弹劾田畴偏狭固执,有违正道,只知固守小节,应该罢免官职,施加刑罚。太祖尊重田畴的行事,犹豫不决了好长时间,终于把此事交给世子曹丕与大臣们广泛讨论。世子曹丕认为田畴和过去楚国令尹子文辞让俸禄、申包胥逃避封赏是相同的,应该不要勉强他,而成全他的志节。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