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十八世陈鸿烈和他的后代们【附视频】

 tjboyue 2017-08-15


生命不息 传拳不止

---记陈氏十八世陈鸿烈和他的后代们

陈家沟村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的清风岭上,现有面积2万余平方米,人口2600余人,陈氏占总人口的70%。陈家沟南望黄河(不足5公里)与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文化(伊洛河与黄河交会处)等遗址隔河相望;西北40公里处的二仙庙、县域内的卜商墓、慈胜寺、司马懿故里、平皋古城遗址等环绕四周。陈家沟古称常阳村。陈氏始祖陈卜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洪武七年,又合家迁往常阳村,因其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陈氏家族在当地是望族,历代秉承尚武之风,占据着优越的地里和文化环境,至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迄今风靡全球。村内现有陈氏祖祠、杨露禅学拳处、陈氏太极拳历代宗师寝陵、牌楼等古迹遗存。

  “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太极拳做为陈氏家族的家传绝学,与陈氏家族息息相关,而已融入陈氏后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太极拳已成为陈氏家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陈氏太极拳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历代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历代名家及其后代用各自的不懈努力谱写着一个又一个历史新篇章。

   在众多的的陈氏后代中,第十八世陈鸿烈做为普通一员,为维护陈氏太极拳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而被载入史册。并且在他的教导和感召之下其后代人承接了文武并重的家训,其女陈立清、侄陈立宪均文韬武略。陈立清是现今当之无愧的女英豪、陈氏太极拳名家,陈立宪以建筑设计师、家传正骨点穴推拿之术和太极拳功夫被贯以“陈三绝”之美誉,他们都穷其毕生的努力为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后代子女陈沛林、陈沛山、陈沛菊均文武双全,继往开来,在致力于太极拳的传播事业中成就卓著,人称“陈氏三杰”。第四代人也文武兼修,“文”有达世界名牌大学者,“武”有获全国武术比赛金奖者。

    一、陈氏太极拳的维护者陈鸿烈

     陈鸿烈(1887年一1945年),陈氏第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先后随其父和族祖陈鑫、族叔陈椿元习练陈氏小架,得真传,甚悟太极拳之奥秘。他朝夕刻苦锻练,功夫逐达炉火纯青之境,其习武之毅力,维护陈拳之苦心,在民间留下了传奇佳话。

  他是陈拳的爱好者、继承者、维护者,更是传播者。他遵循王庭始祖遗训,在家传教子孙亲朋晚辈,还应聘到县城、外地传授拳械,1933年任温县国学专修馆、县立女师、卜里中学教练。1942--1943年在洛阳、西安孙良诚、高桂滋部任国术教官。1943年家乡渗遭沦陷,被迫离乡西迁,经西安、宝鸡来到平凉,其间从未放弃习武授拳。他一生学艺授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桃李满天下,较为卓著者,有其女陈立清、侄陈立宪、婿原利仁、徒居世安、郑甲辰、宫承汉等,是将陈氏太极拳传到西北地区的第一人。

    陈鸿烈先生是深明大义之人,在陈氏太极拳处于危难中,起过保存火种,延续实力的重要作用。军阀混战,抗战期间,家乡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民不聊生,村中青壮年为了谋生,大都离乡背井,外逃糊口,留下老、幼、病、残者,寒冬腊月来到他家习练拳械,以抗饥寒。他们腹中空空,那能舞动兵器,因而练拳的哼哈声,舞动兵器的叮当声,悄然匿迹了。他面对此景此情,感慨万分,心想怎么办?老祖先留下的健体、强国瑰宝不能就这样灭绝了。遂于1931--1934年间不顾一切,把自家的四亩滩地典当给王圪垱村的郑大安,拿这些钱,买成高粱和自家的小麦磨成面粉,让家人每天蒸上三十来个黑糕,作为来家练拳者一点补贴。当时练小架的有:陈克忠、陈忠弟、陈庆丰、陈博文、陈金榜、陈天河等练大架的有:陈林火、陈亮芝、陈文田、陈敬平、王平、耿占彪等。每天不下二、三十人,一直坚持到抗战家乡沦陷,为陈拳的保存、延续、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陈鸿烈先生生性豪爽、正直、遵师重德,是鼎力相助陈鑫出书的第一人。闻名于世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作者,陈氏第十六世、一代宗师陈鑫无子,收侄椿元为嗣子,椿元只有二女,相继出嫁,椿元夫妻和鑫老夫妇相依为命,生活艰难,鸿烈每月供小麦三斗,以维残生。这时,村里有一晚辈,前来恳求鑫老说:“将你十几年的辛苦著作稿件交我带到南京出版,以稿费供你二老生活,每月保证小麦三斗,用钱四贯,百年之后,柏木四独元货棺木、寿衣”。鑫老和椿元、鸿烈等商议,就让抄写带走,不料,数月后,竟来信说:“过江时,因船失事,书稿落于江中”。陈鑫看过来信,老泪横流,悲痛万分,当即昏绝于地。苏醒后,找来椿元、鸿烈。鸿烈气愤填膺,热血沸腾,当即向鑫老说:“你老不必生气伤心,你辛苦的著作一定要出版,你就放心吧!”陈鑫和椿元万感欣慰,但因深受刺激,竟于次年(1927年)与世长辞。因其家贫,停柩在家,长期不得安葬,椿元、鸿烈等共议陈鑫安葬事宜,鸿烈不失前言,当年寒冬,携同耿占彪带着书稿沿凌渡过黄河,前往开封联系付印,经过多方探访、联系,终在国术馆馆长陈沣岭、刘丕显等人鼎力协助下,于1933年在开封开明书店出版了。陈氏太极拳经典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以其稿费八百元大洋,将陈鑫妥为安葬。

     二、文武双全的女英豪陈立清


     



 
陈立清1919--2008),陈鸿烈之女,1919年出生于太极拳发祥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系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太极拳大师。陕西省西安萃华武术馆名誉馆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顾问。

   陈立清先生一生从文习武,注重武德教育,深怀报国之志。1934年就读开封北仓女中时,曾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担任学生会主席,经常登台演讲,与同学走上街头义演'放下你的鞭子''日出'等话剧,积极从事抗日活动。1938年求学于开封女师,41年毕业后,家乡沦陷,不愿为奴,经洛阳,走平凉以教书为业。解放前夕迁居西安,从事教师工作40余年,1983年从西安市第73中退休。她无论上学期间,还是任课之余,一直钟爱家传武术,从未停止过习练和义务传授陈氏太极拳。从学校退休后,被邀参与各级各类武术活动,担任西安市武协委员,陕西省武术挖掘小组成员,还不断应邀参加各项武术比赛和赴外传拳,被西宁市、长沙市、杭州市、沁阳市、平凉市等地区武术组织聘为专家顾问。

    陈立清先生七岁师从十六世祖陈德禄习练陈氏大架,十岁随其父陈鸿烈习练陈氏小架,炮捶及刀、枪,同时得到先辈陈鑫、陈椿元、陈发科、陈克忠、陈照丕等言传身教,获其精髓,后又从表叔耿占彪(陈氏外甥)习练春秋刀、剑、棍、杆、锏等器械。是现今陈氏太极拳、械掌握最全,融于一身之人,她朝夕苦练,寒暑不缀,武艺精湛,造诣颇深,30年代曾在温县、开封、南阳等地区武术比赛中获优异成绩。40年代两次参加平凉地区武术比赛获甲等奖。

    建国后,多次应邀参加陕西省、西安市武术比赛,获得优秀奖和一等奖。1975年不顾严寒酷暑,两次赴太原、洪洞许方庆老师处觅回了陈氏失传近三百年的“陈氏108势长拳”。1979年和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首届、二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荣誉奖”。首届会后受到桂林市、桂林地区邀请到两地进行武术交流活动。1984年创办西安萃华武术馆。同年应香港凤凰制影片公司邀聘,担任《太极神功》影片武术顾问。1985年应邀随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日本,“空手道馆”予以“中国女杰”的美誉。同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大会武术比赛获一等奖。1986年应邀参加首届全国太极拳研讨会,发表了“试用科学原理剖析太极拳的松、柔和技击”论文。1994年被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评为'太极拳大师'兼任付秘书长和顾问。1986年出席北京二届国际太极拳修练大会,被聘为导师。

   “闯祠堂立清钻供桌”和“陈立清宴前比武”、还有“陈立清洪洞倒学拳”、出访日本“陈立清异国扬威”等陈立清先生的武林故事已传为佳话。

    她从事武术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桃李满天下,遍布全国各地及日、美、东南亚、港、台等国家和地区,他(她)们在各项武术比赛中,大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学术研讨方面,有“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学练太极拳十三要”等论文,并著有《陈氏太极拳小架》一书,于20017月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日本《空手道》、《武术》和我国《中华武术》、《武林》等杂志曾为其专题报道,多次得到中央、河南、陕西、长沙等地报刊和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其事迹已编入《中国专家名人辞典》和《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优秀人才大典》、《陈氏太极拳志》和《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等。

    2008117日早上8时许,陈立清大师安祥的离开了人世,享年90岁。大师去世的头一天还在接待学生,她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谱写了美丽的太极人生,实现了“生命不息,传拳不至”的诺言,她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2009817日,在陈家沟历代宗师陵园,举行了陈立清大师纪念碑揭碑仪式。她的一生是是殚精竭虑、弘扬太极文化的一生,她以对太极拳事业和信仰的精神,为播撒陈氏太极拳,付出了艰辛劳动,做出了很大贡献。太极拳界的同仁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她的精神,为传播太极拳文化,打造太极拳文化品牌做出贡献。

   秋雨淅沥,哀思绵绵,雨洒衣襟,更添伤感。陵园里,一座座静立的石碑宛如历史老人,见证着时光的变迁,见证着陈家沟一天天更换容颜。愿陈立清大师能在故里安息,护佑着这方故土。

 三、“陈三绝”------陈立宪


    


 
陈立宪19231983),祖父是陈氏太极拳九代陈铭三,父亲陈鸿恩、叔父陈鸿烈。陈立宪先生出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系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因其在家传陈氏太极拳、正骨点穴推拿之术及建筑设计三方面有较高造诣,且在当地功绩显赫,被人们尊称为“陈三绝”。先生一生为人正直,谦和待人,勤恳工作,是当地德高望重、文武双全,博学多才,集儒雅气质和英武风度于一身的著名拳师。

    陈立宪先生早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解放后复员回家乡温县工作,后迁入沁阳市定居、工作。陈立宪先生1949年参加革命,曾在新乡、温县、沁阳从事中学教育和工程设计师等工作。先生敬岗爱业,默默奉献,五十年代即为沁阳建造出无柱十八米跨度之砖木结构大礼堂。参与了当地各项重点项目建设,贡献卓著,多次荣获县、地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并当选为政协沁阳县委员、常委。

    陈立宪先生生前以家传正骨推拿秘术济世,平生轻利重义,常常是白天上班工作,晚间打着手电到乡间为群众治病,对外地慕名而来的病人更是照顾好生活再给治病,使数以千百计筋伤骨折病患者康复回春。抚弱济贫,不辞辛苦,拒绝报酬者亦难以核之,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陈立宪先生自幼随陈氏第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叔父陈鸿烈习练家传太极拳,又得到陈椿元等先辈们的指导。他天资聪慧,文武兼修,深得祖传太极拳之奥妙,其拳术纯正,手眼身法步灵活泰然,意气神韵贯通经络,柔刚达意,武姿与实用结合,理论扎实渊博。尤其是他利用祖传中医理论和建筑专业知识,从解剖学、力学等不同角度对太极拳理论进行验证和总结,写下了数十万言的心得笔记。他总结一生练拳的经验,运用现代科学和我国传统哲学理论,编成《陈氏太极拳拳式讲解》一书,整理出《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提出“习拳以意得气,内外行径躯不移,虚实分明气血通。柔为本,刚为力,达意之的,用身不束不僵也。”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长期坚持耐心教拳授徒,1965年,他租赁房屋,自设教场,义招门徒,1976年前倡业余武术班。他每日早上外出授拳,晚上在家精研拳理,还利用节假日和出差到外地教拳讲学。为强化培育武林新秀,促进陈氏太极拳之发展,常穿梭于各武术辅导站,言传身教,风雨无误。意不求其名而名自得,欲不求其功而功自归。陈立宪先生做为沁阳县武协主席,不以己独尊,竭诚团结各兄弟门派,以健身强体,防祛病疾,延年益寿,报效祖国为宗旨,与武林志士开导警勉,切磋技艺,使良好的习武之风在沁阳城乡蔚然兴起。并多次组队参加市、省武术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并出任省级比赛裁判工作,1983年在国家首次“千名武术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中,他荣获“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在他的严格训练和言传身教之下,子女、弟子多有所成,他的两男、两女四个孩子均得家传且文武双全,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努力着。

    陈立宪先生于1983年本命年仲冬病逝花甲,归葬故里族茔。先生高尚的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后人的楷模,在沁阳、温县两地享有盛誉,其纪念碑耸立于陈家沟历代宗师陵园,供后人瞻仰。

    后人有诗为赞:

  天赋英姿气宇轩昂 敦本正大 德被四方

  学者风范文武兼长 承传族勋 太极荣光

  拳械纯正门徒八方 功架奥遂 穷理弘扬

  济世慈心体疗呈祥 才达业著 翰墨芸香

  鞠躬尽瘁遗愿未尝 功成名泰 灵激世芳

  九重嗟咤太岳崇仰 中华振兴 国泰民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