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

 冬不拉拉 2017-08-15

知了的聒噪,汗水的粘腻,夏日时光迢迢。

在这样的夏天,莘莘学子都在等待大学的召唤。

清华和北大——中国的最高学府,是万千学生的终极梦想。回顾从前,多位名家大师曾在这两所学校中留下了生活的痕迹,他们中有的以“才女”著称,有的潜心国学。不知是清华、北大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点缀了那个年代?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摘录了冰心、朱光潜、王国维和陈寅恪四位大师在清华、北大的真实生活,让我们沿着他们的足迹,一起探寻那个时代的记忆。

【冰心:小楼里流淌着旧日温情】

冰心、朱光潜、王国维、陈寅恪在北大清华的那些事儿

1929年6月,吴文藻和冰心在未名湖南岸小山丘上的临湖轩举办婚礼,当时还专门铺设了一条上山的铁轨,新人坐火车进临湖轩,司徒雷登是主婚人。

他们结婚之后,冰心也住进燕南园的66号小楼,因为冰心是作家,名声很大,所以大家便说66号楼是冰心的房子。

吴文藻和冰心在这里住了8年时间,从1929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们去了南方。

冰心非常喜欢这栋房子,她后来在好多文章里都提到燕南园这座小楼,但在她的文章里,说的是60号小楼,因为这里的门牌号曾经变更过一次,吴文藻家变成了 66号,而60号是后来王力教授的家。

吴文藻教授曾就读于清华学堂,他是个“书呆子”,搬进燕南园66号之后,只干了一件事儿,就是在一楼书房的北墙,弄了一个通天大书架,别的什么都不干,家务全是冰心的事儿。他们夫妻俩订了很多期刊,按时更新,他们家是开放的,所有老师和学生要想看期刊,都可以前来,所以这里号称是燕大的开放期刊阅览室。

66号楼前有一棵丁香树,至今仍在,有一年丁香花开,吴文藻从书房出来,冰心问他,这是什么树,吴文藻说不知道,冰心就告诉他:“这叫香丁。”吴文藻信以为真,口中念叨着“香丁”,别人听了,笑得一塌糊涂。后来冰心写了一首宝塔诗:

香丁

羽毛纱

书呆子进家

说起真是笑话

教育原来在清华

【朱光潜:敬业和坚信成就一代美学宗师】

燕南园66号的另一位主人,是美学大师朱光潜教授。

朱光潜最开始不住在燕南园,他住在燕南园西侧的佟府。佟府后来拆了,建成现在的北大国际关系学院。1956年,朱光潜搬到燕东园27号,跟住在燕东园28号的翦伯赞是邻居。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1986年去世,朱光潜住在燕南园66号。

现代中国第一代美学宗师是王国维,朱光潜是第二代,他在25岁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无言的美》,这是他第一次触及美学。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开始喜欢黑格尔,在朱光潜看来,西方美学中有两个人最有价值,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诗学》,一个是黑格尔和他的《美学》,其他都不重要,所以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做了两件事,一是撰写《悲剧心理学》,一是在1929年出版《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他把黑格尔的《美学》翻译了出来。总之,朱光潜既写美学著作,也翻译西方美学著作,是中国美学的第二代宗师

朱先生家,楼下是吃饭的地方,楼上是他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晚年的朱先生只有吃饭的时候才从楼上下来,平常就待在书房里翻译维柯的《新科学》。但是后来,他的身体很差,家人不让他上楼。在他去世前三天,他背着家人,沿着楼梯往上爬,家人发现后,把他拦住,问他要干吗,他说《新科学》就差一点注释没有校对完。书其实早就翻译好了,但是是让别人誊写的,他要再看一看。

朱光潜一辈子非常敬业,学术已经变成他的精神、灵魂、血肉,一般人看不到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的时候,他却坚信未来,因为他坚信未来,所以他终于活到了改革开放,而且他不像其他老先生那样,只是颐养天年,他仍然著书立说,取得了成就。

【王国维:国学大师最后的固执】

王国维教授住在清华西院42号和43号院,现在这里私搭乱建,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年的样子。

清华国学院五大导师,其他四大导师来清华都特别简单,就是校长发聘书,他们来就职就行了,只有王国维是奉诏入园

王国维是1925年2月接到的清华国学院的邀请,他说我不能马上答应你们,清华是新式学校,我是清朝遗老,南书房行走,我得看看皇帝批准不批准,所以他写了一个奏折,溥仪批了,所以王国维奉诏入清华。

一进清华,王国维就住进清华西院,他的书比较多,所以后面的院子放书,前面的院子是他住的地方。

王国维来国学院,跟其他导师极不一样,他梳着辫子。他中间剪了辫子,辛亥革命之后,他又把辫子留起来了。要知道,辛亥革命之后,溥仪都把辫子剪了,王国维却留着辫子在清华教书,穿的是古代的大袍,腰上系着布袋子,头上戴着小瓜皮帽

王国维1925年进清华国学院,1927年自杀,所以任教时间非常短。

他自杀的那天,已是1927年6月,是学期末。他来到办公室,说要把学生的成绩评定一下,但发现卷子没带,所以找听差回家取来卷子,他把评定和成绩写好。然后,他跟一个同事讨论新学期的招生工作,讨论得热火朝天。最后,王国维向这个同事借2块大洋,这同事没带,只给他5块纸钞,他拿着钱,出了门,像现在打的一样,叫了一辆驴车,去了颐和园。在颐和园鱼藻轩,他抽了一根烟,然后扎进水里就死了。

王国维的学术成就,特别杂,大概有这么几大块内容:

1903年,王国维对哲学的研究成了他学术思考的一个路径。

1904年,王国维写出了《红楼梦评论》,开启了新红学,他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来分析《红楼梦》。

1909年左右,他写出了《人间词话》,用西方的美学标准,评价了我们中国的旧文学。

1917年左右,他完成了殷墟甲骨文的研究,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本著作。

冰心、朱光潜、王国维、陈寅恪在北大清华的那些事儿

【陈寅恪:清华的老师里,他值400大洋】

冰心、朱光潜、王国维、陈寅恪在北大清华的那些事儿

陈寅恪1926年才来清华,他先是住在清华工字厅单身教师宿舍,后来搬到清华照澜院2号,一直住到1935年。

陈寅恪来清华以后,不负众望,大家很满意。他讲课有个“四不讲”原则——古人讲过的我不讲,洋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我曾经讲过的我不再讲——也就是说,听他的课,只能听到一次。来听课的是什么人呢,除了各个学校的学生,还有清华教授,比如朱自清。刘文典曾经在清华中文系当过系主任,他有一个评价,说清华的老师里,陈寅恪值400大洋,我这个人也不弱,我值40大洋,像朱自清那样的人,就值4块大洋。陈寅恪在清华教书的时候,也没有著作,只是讲课时听者云集。

与陈寅恪同辈的老先生,全是在壮年时期形成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后期一直在用,陈寅恪是直到中晚年才开始大量著书。

1944年年底,陈寅恪写完了《元白诗笺》,写完这本书的那天早晨,他发现左眼也看不清了。他跟女儿说,告诉学生们,今天不上课了。他在成都治了眼睛,但效果不好。1945年,陈寅恪去了英国。其实早在1939年,牛津就想聘他去当教授,但他一直没有成行,英国一直虚位以待。抗战一结束,陈寅恪便去了英国,想到那里把眼睛好好治一治。结果英国医生给他做完手术之后,情况更恶化了,双眼失明成了定局。这种情况下,陈寅恪不想在牛津待了,1947年他被搀扶着回到了清华园,住进新林院52号。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特别看中的学术最高标准,他自己一直本着这个标准去做学术研究,他也用这个标准去判断其他人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学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