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线城市抢人才,户口不能“包治百病”

 抱珠山房 2017-08-15

“逃离北上广”再引热议,源于多地密集出台落户政策。据报道,武汉、长沙、成都、济南等等15个主流二线城市中,除沈阳外,已有14个城市向高校毕业生等人才伸出橄榄枝。“凭毕业证落户”“租房就可落户”“先就业再落户”“发放购房补贴”等政策频出,被形容为“抢人大战”。

与以往的严守门户、自高门槛相比,众多二线城市这一轮密集出台引才新政,并以户籍为要件,可圈可点。城市的竞争力,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支持;城市化也应该是“人”的城市化,而非大项目和奢华城建。

当然,各地密集出台户籍新政,也是在中央户籍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其终极目标是,形成人才在各个层级的合理配置,而不是都聚集在“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城市。经济社会要发展,二线城市要发力,个体的人才也需要成长空间,有争抢才会有均衡布局。

然而,遗憾的是,从市场层面的反馈看,专业人才、高级人才对此似乎并不特别领情。来自《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城市时,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是薪资水平(64.3%)、发展空间(59.3%)和城市大小(43.9%)。对于今年多个二线城市的“抢人政策”,49.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吸引力,44.8%的人认为一般。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依然是“北上广深”。

这表明,当下,一纸户口可能确实是很多人的“痛点”,但在决定人才流向的“重大个人决策”面前,并非决定因素。户口不能“包治百病”,只是“锦上添花”。此前媒体渲染的“逃离北上广”,更多的仍是一种愤激的情绪,而非现实的首选与优选。

一方面,二线城市的落户新政更多只是一个户籍,而与户籍关联的上学、就业、养老、看病、住房、土地,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发展前景等,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一个城市能够提供给新进者的,如果仅仅是一张户籍入门券,而其他的制度环境则均属不确定,至少是缺乏通盘考虑,当然不可能产生人才的集聚效应。

事实上,很多人宁肯在大城市飘着,也不愿回到二线城市,更多是出于畏惧,畏惧二线城市行政效率的低下、人际关系的复杂,畏惧过于安逸舒适的环境吞噬创造力,畏惧一眼看到头、缺乏延展性的人生路途……

另一方面,人才的合理流动,应该更多取决于市场因素,而非过度依赖行政干预。当下,一线大城市纷纷收紧人才政策,控制人口增量,尽管此举可能导致不少大学毕业生流向二线、三线城市,对于调整人口规模有一定影响,但这样的靠硬性封堵的做法来影响人口总量,并不可持续,甚至可能引发反向流动。

来自相关人才招聘网站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虽名列前十,但人才流入率已低于很多二线城市。但人才流入率放缓,只是体现在增量方面,大量存量人才还是集中在一线大城市。

也因此,当下亟待解决的,一是二线城市要从根本上改变机制体制,释放更多的善意,在消除有形的户籍门槛的同时,逐步形成有吸引力的宜居、宜业环境,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不仅要花大价钱送房送钱送户口,更要改变当地的社会软环境。

再就是一线大城市在疏解人口的时候,也要多一些包容审慎。以户口设限,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控制,来限制人口增量,并不是一个善意的办法。正如专家所言,决定人口总量的关键因素在于经济规律,一味靠行政干预驱逐人口,未必能够奏效。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认为,城市的繁荣会放大人类的优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够推动创新、吸引人才、鼓励创业,进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流动性。而繁荣的前提则是人口的自由流动,以及经由流动自然生成的聚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降低门槛,开放包容,应该主要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并最大范围覆盖所有进城的人。

无论是一线城市“赶人”,还是二线城市“抢人”,户口都不应该是最终的筹码,而应该是释放善意的绝佳渠道。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巨大的机会,能不能把握这些机会、应对这些挑战,不仅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对于一般个体而言,也意味着人生的不同走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