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会喜欢收藏?其实在内心中最根本是为了“怀念”。 小时候,愿意拿橡皮泥捏成各种各样的东西,脑中想象着一个战争的场景,就会用泥巴把它捏成一个人的模样,给他 再捏上铠甲,刀剑,战车,堡垒,一个完工后,再去捏下一个。直到双方的战阵也完成,然后开始我脑中的战争,你死 我亡,成王败寇... ... ... 这种童年自发的乐趣,如果我后天把握好方向,如果我再成为雕塑大师,它就会被称为天赋。 但是我没有把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天赋变成了一种对工艺的情结,对人类艺术品的尊重和膜拜,当你有财力的时 候,你还会收藏它们。 这种情感:从乐趣引发的天赋和对工艺的尊重、再到实实在在的收藏,跨度过程之大另我惊奇,回看变化时间自己已从 无知少年经历成而立之年的汉子,我姑且把这种情感解读成收藏的第一境界:怀念。 收藏的第二境界:理解做红珊瑚以来一直有个困惑在心间。就在珠宝产品设计问题上,我们团队过去一直走的都是弯路,而这个教训是用金钱 和时间来铺就的。 一路走过来才发现,自己心中的创新错了,错在哪里呢?
闲来无事,便出去走走。
在景区中,可能你随便走入一家店,就有几百年的历史,我惊叹于日本人对职业的坚守。 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前,碰巧一个中国导游在介绍屋上的瓦:“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一位东京有名的瓦匠做的瓦,工艺传到他手里,有近千年。”
我一直希求的创新也许太急了。 知道收藏品本身必须具备对生活的理解。 收藏的最高境界:自我归属2010年,北京7月的夏天异常炎热,炎热的空气让人有些焦躁。 下午,未时。 在十里河程田古玩城的小店面里,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人停下了脚步。 让他停下脚步的是一个盘子。 此盘盘面古朴,在众多赝品中尤为刺眼,因为它是真品无疑。 他不谎不忙要了个凳子,坐了下来仔细端详。 一般说来,古人烧制青铜器,做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建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 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 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为模,以便拨塑。 这个盘子应该用陶土建模,但是快烧制好了,再用工具刻上字,应该是这样吧! 古人真是太聪明了,但是这些经验,到了这个制盘人手中,是真真正正几代人的心血啊! 想到这里,老人露出了微笑。好东西啊,好东西! 想着想着拍了下大腿。 盘子外置有双耳,耳与盘壁还有细柱。 纹饰皆属鸟兽变形纹,应该流行于西周中、晚期。 再看盘中的字:
兮甲?是那个收集诗经的兮甲吗?辅佐周王的兮甲?那个中华诗祖兮甲? 想着想着老人表情归于严肃,半响说不出话来。
这一系列的表情被店老板看在眼里,看得出老人喜欢。 于是最后以30万的价格售出,老板以为赚了。 老人是外籍华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当时正在看古人青铜器技艺方面的书籍,看到这个盘子于是家境殷实的他买了。 时间回到现在。 2017年的7月15日晚,在西冷春季的拍卖会上,此盘以2.1275亿被一位藏家购得。 看到这我不惊讶,对古代匠人的尊重,这价格值! 正是老人收藏的自我归属情结,对技艺的情结,才会牵出国宝佳话! 最后的话也许我们都在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匠人红珊瑚产品的价格,确忽略了它对技艺的收藏价值 红珊瑚 红珊瑚 红珊瑚 红珊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