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入门,陆羽的茶之九难!

 师师书坊 2017-08-15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共三卷十篇,“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

“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陆羽说,天地孕育精华,合于道妙,不可草率对待。这不是技术问题,里面有深刻的道理。我们总在谈茶文化,可是除了消费情怀,往往落于空泛。

真正想要深入体验,玩到一定的层次,不得门而入。或者说,学了一些零散的道理和方法,但茶和人还是分开的。茶经并不讲茶道,但合于茶道。入茶道之门,就要从这九个难入手。

陆羽曾提到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一 曰 造

采茶者要遵循“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夜不焙”的原则,来进行新茶的采摘和制造。

就拿采摘来说,新茶根据生长地点的不同,采摘时间、方式也略有不同。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采茶者需要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短而瘦小的芽叶,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二 曰 别

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有的人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些都不是最佳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

三 曰 器

泡茶的用具很重要。“器为茶之父”,好的茶器更益于茶汤滋味的释放。

四 曰 火

烤饼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柴(如桑、槐之类)。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制器具烧煮食物,会有怪味”,确实如此。

五 曰 水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是流动但不急的水,比如乳泉、石池漫流的水;而江河的水,应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正好相反,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

六 曰 炙

炙烤是有门道的,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冒热气为度;如果是用太阳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 注意不要在通风的馀火上烤,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受热不均匀。

七 曰 末

对于很柔嫩的茶叶,蒸后乘热捣杵,叶捣烂了,而茶梗还是完整的。如果只用蛮力,拿很重的杵杆也捣不烂它。捣好后,再在火上烤,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发,等冷了再碾成末。

八 曰 煮

煮水有“三沸”,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作“一沸”。锅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作“二沸”。水波翻腾,称作“三沸”。三次沸腾之后就不宜继续煮,此时水老了,味不好。

九 曰 饮

       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对于饮茶来说,用喝茶人数多少去衡量碗数的多少,是致命的错误。

图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