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套旧宅拍出上千万美元吗? 或许这个价格对于一栋普通旧宅来说是高价了,但对于下面要说的这栋有历史的旧宅,很多人觉得或许不是。 这栋旧宅就是纽约曼哈顿一处拥有多年历史的豪华公寓,它被拍出了5500万美元。 据报道,这栋12层公寓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960号,整栋大楼正对中央公园,是纽约仅存的二战前豪华公寓的代表之一。 如果玩收藏,肯定对这个公寓有所了解,起码有所耳闻。 毕竟在此之前,这个气派的老宅曾是纽约最著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和“交易所”。 在这里,它的老客户名单中不单有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三世、香港富商何鸿卿等, 还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兰美术馆,甚至故宫等专业艺术机构。 从这些名字也可见这不是一般的地方啊... 当然,你以为仅仅是因为这样,这栋旧宅才拍出了5500万美元,那你就错了。 这栋旧宅不仅是由著名建筑师罗萨里奥·坎德拉在上世纪20年代末设计完成, 更重要的是它的主人就是被称为“中国古董教父”、“明朝之王”的著名纽约古董商安思远。
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远 说起安思远,中国收藏界的人对他并不陌生。 安思远是美国杰出古董商、藏家、鉴赏家,因其对亚洲艺术所做之开创性研究及不凡眼光而在亚洲及中国广受敬仰, 也是美国及整个西方艺术界公认的极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 1929年,安思远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犹太家庭。 他的中国古董收藏事业源自于小时候,在他4岁时得到的一枚的中国邮票开始。 从那之后,安思远便不停地在收集与中国、亚洲有关的藏品。 1943年,14岁的安思远帮助妈妈,在一个为中国抗日慈善筹款的活动中跑腿儿,收集支持者赠与的物品。 其中,鼻烟壶、花式水晶项链等极具异域风情的中式小玩意儿,引起安思远的兴趣。 安思远在获知物品价格后,自己花钱买下来,再择机转手卖给古董商。这让安思远一个月挣到近40美元。 40美元是什么概念?根据《光荣与梦想》一书中对二战前美国物价的描述,当时一间单身公寓每月的房租大约为25美元,可见40美元在当时来说已经不少了。 之后,安思远辍学进入珠宝店工作,并结识了女古董商艾丽丝·庞耐。 庞耐是当代最早的中国古董商人之一。 她慧眼独具,发掘了安思远,并引领他进入职业艺术品交易市场; 而她的学生安思远则发现了更广阔的中国艺术品天地。 (安思远在中国) “中国艺术给了我一切”——安思远 安思远对于中国艺术有着浓厚而又特殊的情感, 他曾说:“中国艺术给了我一切。” 战后安思远开始研究中国家具,此时收藏界的主流还是集中在中国青铜器、书画、瓷器等传统古玩上。 而安思远却站在另一收藏视角上,看到了中国明清家具未被人识得之美。 作为第一批推崇欣赏并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家具之美的西方藏家之一,安思远对中国家具的研究不断精进,并将这一收藏类别不断发扬光大。 (安思远在中国) 就是这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思远与中国收藏家王世襄先后出版的中式家具鉴赏专著,不谋而合地将中式家具收藏推上一个高峰。 (画中潘天寿《满堂清芳》在纽约佳士得“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专场中以156.5万美元成交) 为中国文化保护作出贡献 虽然早已对中国收藏有兴趣和涉足,但安思远真正与中国产生联系,要等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 从这个时候开始,安思远不断前往中国考察学习,并完成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次收藏——收集《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3年,宋太宗赵光义命人收集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共403篇作品,然后摹刻而成,被称为“法帖之祖”。 1994年,安思远在香港拍得一卷流传有序的宋拓《淳化阁帖》。 第二年,又在香港佳士得拍到3卷《淳化阁帖》,这三卷均为摹刻王羲之书迹的专卷。 也在这一年,启功得知安思远藏有《淳化阁帖》,托人动员他将此帖带到中国展出。 之后经过辗转联系,安思远便在1996年携北宋拓《淳化阁帖》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 (安思远、启功) 2003年4月,经原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赴美洽谈,安思远以450万美元转让上海博物馆,这在中国名噪一时。 而且当时日本博物馆的出价已经高达1100万美元,上海博物馆的出价其实低于安思远的预期,但他觉得既然书帖属于中国,那“我就让它回到中国。” (安思远、王立梅、启功) 此后,安思远主动联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归还了两件从非法途径流传出来的中国文物: ——2000年,他将所藏被盗文物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无偿回赠中国。 ——2002年,他又将一件西周青铜器“归父敦”送还中国。 安思远作为全球顶级收藏家,不仅在收藏界是一个传奇,有着纯粹的收藏之心,同时也热衷于公益事业。 他亦为中国文化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81年安思远在中国) 20世纪90年代,安思远在香港成立了抢救安徽古民居的基金会,并带头捐款。 据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宏介绍,安思远的基金会至少捐赠了600万元,帮助修缮了5栋徽州古民居。 安思远曾经对王立梅说:“我的一切都是中国给的,我也要将一切还给中国”,他说到并做到了。 2014年8月,被誉为“中国古董教父”的安思远去世。 被《纽约时报》称为“将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艺术”的安思远,在生前曾表示去世之后,所有的藏品都会被拍卖。 所以在2014年安思远去世之后,2015年3月,美国纽约举行了“安思远私人珍藏”专场拍卖。 拍卖方为了营造氛围,专门在洛克菲勒中心重现了安思远曼哈顿公寓的实景。 镂空雕花的宫灯,古朴的中式家具,浑厚的石雕佛像,晶莹的青瓷瓶,还有墙上的山水字画,甚至连客厅的地毯都是来自故宫的旧物。 多名与安思远有交往的业内人士,都曾表示安思远的公寓设计极其独特,是东西方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一座亚洲艺术宫殿”。 安思远的宅邸,其实是一个生活博物馆。他把这些古董收藏,融入到生活状态之中,俨然已经超越收藏本身。 通过这些美妙的事物,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经历数个世纪浸染之后的老人,却依然活力四射。 而安思远的公寓不仅是他展现个人品味的私人空间,更是纽约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场所和收藏中心。 在这里,随后几十年的时光里,各国有多少富豪、收藏家、博物馆馆长、艺术家、学者穿梭流连于此。 (地上铺着清代宫廷地毯) 在2015年3月“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系列拍卖举行两年后,人去楼空的“亚洲艺术宫殿”最终也以5500万美元卖出。 然而我们相信这位总是“想得很远”的古董商不会从时代的舞台上隐退。 因为安思远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感悟在于: 收藏的价值不仅是昭示一份可观的资产配置, 更重要的是在朝夕相伴间, 领悟其中承载的文化魅力, 在其滋养中艺术着自己的生活。 他那颗尊重艺术、尊重民族情感的宽厚之心 将继续打动了无数人! “于我而言, 艺术收藏为世间最妙的事业。 你永远不会厌倦, 也永远不会有终点...... 生活总是因此趣味盎然!” ——安思远 关于安思远,马未都曾在节目中称他“在美国中国文物界,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 戳下方视频看马未都说安思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