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行业*推拿按摩发展史* 隆庆之变

 GOGOOTOO 2017-08-15
 养生馆是否属于八大行业是在于经营的项目是否包括了八大的项目内纯按摩无其他营业项目自然就是按摩业,但是综合复合营业项目时,不就成了八大了。一般俗称之「八大行业」,指依「台北市舞厅舞场酒家酒吧及特种咖啡茶室管理自治条例」管理之舞厅业、舞场业、酒家业、酒吧业、特种咖啡茶室业、视听歌唱业、理容业及三温暖业
(1) 舞厅业:指提供场所,备有舞伴供不特定人跳舞之商业。
(2) 舞场业:指提供场所,不备舞伴供不特定人跳舞之商业。
(3) 酒家业:指提供场所,供应酒、菜、或其他饮食物,并备有陪侍服务之商业。
(4) 酒吧业:指提供场所,备有服务生陪侍,供应酒类、饮料之商业。
(5) 特种咖啡茶室业:指提供场所,备有服务生陪侍,供应饮料之商业。
(6) 视听歌唱业:指设置包厢或提供投币、刷卡等伴唱视听设备,供人歌唱之商业。
(7) 理容业:指将营业场所加以区隔或包厢式经营为人理容之观光理发或视听理容之商业。
(8) 三温暖业:指提供冷、热水池、蒸烤设备,供人沐浴之商业。 推拿一词实际上是由摩挲、按跷、按摩等名词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包含着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们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
广义的推拿(按摩),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手法治病和保健外,还应包括胸外心脏按摩、手法助产、手法矫正胎位、手法诊断、手法定等多种手愤繺用。狭义的推拿(按摩),医疗上基本是一个意思,属于选择关系(按摩=推拿),不是并列关系 (按摩→推拿),或递进关系 (按摩→推拿)。
 
 
中国古代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发展史
 
       推拿按摩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与其他传统医学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 在远古时代人类因寒冷撞击、扭挫、跌损等外伤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时都会出于本能的或自己或让同伴搓摩、按揉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这种自发的本能行为逐渐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最古老的推拿按摩疗法。
    先秦时期 如文献所载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推拿按摩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的效验来印证其神力。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用按摩诸术治愈虢太子暴疾尸厥等。安阳殷王墓发掘的陶搓、玉牙头梳等不仅是卫生用具也是民间自我推拿按摩的工具。
    秦汉晋时期 推拿按摩疗法成为一门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的技术和方法。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等手法《五十二病方》中对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的运用《汉书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脐上3寸、抄举法、捏脊法、背法、口内复位法等手法治疗昏厥、溺水、
卒心痛、颞颌关节脱位等急症。
    隋唐时期 是推拿按摩发展的盛世隋唐时期推拿按摩疗法在医学领域有较高的地位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民间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如《千金要方》记载的按摩治疗“小儿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以及“小儿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及膏摩小儿心口、脐等民间小儿推拿保健方法。《续神仙传》记述的唐杭州县吏马湘以“竹杖打之”治疗腰、脚曲等病是器械拍打手法的最早记载。 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民间推拿盛行并有很多创新和发展。一些医学机构比较重视对推拿作用和应用的研究在一些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如《圣济总录》的生铁熨斗摩项治风热冲目及膏摩顶治疗目疾、鼻塞及诸痫证《宋史》记载庞安时按摩催产《苏沈良方》载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医说》载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遗症《回回药方》的“脚踏法”、“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等。
    明代 是推拿按摩发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学得到了较全面的总结、创新和发展除政府重视设专科外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和小儿推拿独特体系的形成是这一时期推拿按摩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一体系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又源于民间推拿诊治惊证技术。在民间推拿流传于洗浴、理发业和养生群体使保健推拿更加职业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如罗真人《净发需知》(又名《江湖按摩修养净发需知》)、《按摩修养
歌诀》详述了人体各部位保健推拿方法。王廷相《摄生要义》论述了自我养生按摩和全身保健按摩法一一大度关法曹珩《保生秘要》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自我推拿导引法等。此外民间推拿器械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韩氏医通》的“木拐按节法”易筋经》的木杵、木槌、石袋拍打法《古今医源》的木梳梳法和翎扫法《寿世保元》的铁物压法《景岳全书》的刮痧法等。
    清代 太医院虽未设推拿科但推拿学在小儿、骨伤、内科、五官推拿及膏(药)摩的应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一指禅、内功、正骨、腹诊、脏腑经络、捏筋拍打等民间推拿流派加上明代传承下来的小儿点穴推拿流派均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出现地域性特征。
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擁法推拿等。 综上所述推拿按摩疗法起源于民间自殷商成为宫廷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秦汉发展成为一门中医学科。此后在历代的发展中不断从民间汲取新的手法和医疗保健经验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创新和完善形成了一门跨学科的中医临床专业。而推拿按摩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不断创新和成长并成为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中医推拿按摩学科与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中医按摩 推拿按摩疗法发展史
 

     按摩是古代流传到现在的中医养生疗法之一,按摩主要是通过按压人体穴位,从而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人体的疲劳、疏通经络等功能。那么对于按摩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按摩的知识,让大家多多了解,下面看小编的具体介绍吧。

  推拿按摩疗法发展史

  推拿按摩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与其他传统医学学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推拿按摩是民间主要的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

  起 源

  在远古时代,人类因寒冷或撞击、扭挫、跌损等外伤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时,都会出于本能的或自己或让同伴搓摩、按揉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这种自发的本能行为逐渐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最古老的推拿按摩疗法。

  先秦时期

  如文献所载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推拿按摩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的效验来印证其神力。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用按摩诸术治愈太子暴疾尸厥等。安阳殷王墓发掘的陶搓、玉牙头梳等,不仅是卫生用具,也是民间自我推拿按摩的工具。

  秦汉晋时期

  推拿按摩疗法成为一门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的技术和方法。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手法;《五十二病方》中对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的运用;《汉书.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脐上3寸、抄举法、捏脊法、背法、口内复位法等手法治疗昏厥、溺水、卒心痛、颞颌关节脱位等急症。

  隋唐时期

  这个时代是推拿按摩发展的盛世,隋唐时期推拿按摩疗法在医学领域有较高的地位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民间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如《千金要方》记载的按摩治疗“小儿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以及“小儿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及膏摩小儿心口、脐等民间小儿推拿保健方法。《续神仙传》记述的唐杭州县吏马湘以“竹杖打之”治疗腰、脚曲等病,是器械拍打手法的最早记载。

  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民间推拿盛行,并有很多创新和发展。一些医学机构比较重视对推拿作用和应用的研究,在一些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如《圣济总录》的生铁熨斗摩项治风热冲目及膏摩顶治疗目疾、鼻塞及诸痫证;《宋史》记载时按摩催产;《苏沈良方》载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医说》载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遗症;《回回药方》的“脚踏法”、“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等。

  明 代

  是推拿按摩发展的又一盛世,推拿学得到了较全面的总结、创新和发展,除政府重视设专科外,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和小儿推拿独特体系的形成是这一时期推拿按摩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一体系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又源于民间推拿诊治惊证技术。在民间,推拿流传于洗浴、理发业和养生群体,使保健推拿更加职业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如罗真人《净发需知》(又名江湖按摩修养净发需知》)、《按摩修养歌诀》详述了人体各部位保健推拿方法。

  《摄生要义》论述了自我养生按摩和全身保健按摩法一一大度关法;曹珩保生秘要》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自我推拿导引法等。此外,民间推拿器械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韩氏医通》的“木拐按节法”,《易筋经》的木杵、木槌、石袋拍打法,《古今医源》的木梳梳法翎扫法,《寿世保元》的铁物压法,《景岳全书》的刮痧法等。

 清 代:
          太医院虽未设推拿科,但推拿学在小儿、骨伤、内科、五官推拿及膏(药)摩的应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一指禅、内功、正骨、腹诊、脏腑经络、捏筋拍打等民间推拿流派,加上明代传承下来的小儿点穴推拿流派,均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出现地域性特征。如鲁东 湘西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拥法推拿等。 
       综上所述,博粹堂中医分析推拿按摩疗法起源于民间,自殷商成为宫廷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秦汉发展成为一门中医学科。此后,在历代的发展中不断从民间汲取新的手法和医疗保健经验,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创新和完善,形成了一门跨学科的中医临床专业。而推拿按摩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不断创新和成长,并成为民间推拿按摩疗法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中医推拿按摩学科与民间推拿按摩疗法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手法医学“隆庆之变”
 2007按摩科“隆庆之变”的历史教训及反思赵毅,【摘要】“隆庆之变”指明代隆庆五年(1571)按摩科被政府取消,【关键词】按摩科,我国传统的手法医学自《内经》时代始即称为“按摩”,明代中后叶按摩科被取消后,研究明代按摩的盛衰演变,按摩科被取消的历史,按摩一科,恢复了按摩科的设置,按摩科被撤消,
[2]这就是按摩科的“隆庆之变”,“推拿”一词出现于按摩科刚刚被取消之际,由“按摩”改称“推拿”,经查
 
 2007按摩科“隆庆之变”的历史教训及反思赵毅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201203)【摘要】“隆庆之变”指明代隆庆五年(1571)按摩科被政府取消。探讨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认为推拿学科的发展应以史为鉴,努力解决科学化、理论化和规范化的问题。【关键词】按摩科;隆庆之变;推拿发展史;手法医学
 

手法医学是指以手法外治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医学。我国传统的手法医学自《内经》时代始即称为“按摩”,明代中后叶按摩科被取消后,才出现了变通的学科名———“推拿”。研究明代按摩的盛衰演变,对今天推拿医学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按摩科被取消的历史按摩一科,始于隋唐的太医署和太医院,宋元阙如。明代伊始,在国家最高医政管理兼医学教育机构太医院的医学分科中,恢复了按摩科的设置。明代初期的二百年,是中国手法医学在唐代以后的又一个高峰期

[1]。但是,到了明代隆庆五年(公元1571),太医院从十三科削减为十一科,按摩科被撤消,手法医学进入了低谷。

[2]这就是按摩科的“隆庆之变”。据万历十五年(公元]

重修的《大明会典》载[3“:凡本院习业,分为十三科。1587)自御医以下,与医士、医生,各专一科。隆庆五年奏定,御“推拿”,专治小儿疾病“推拿”一词最早记载2.2改称

[2]。《医门秘旨》成书于1576于明代张四维的《医门秘旨》年,不过出版时间是在1582年以后。此书国内早已失传,故书名和作者不见于历代中医书目著录。所幸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万历同安恒德堂刊本,且已影印回国[5]。该书有简要的小儿推拿内容记载,并且绘有“推拿掌法图”。笔者在十年前的研究中,曾认为“推拿”一词最早出自明

[1]代万全的《幼科发挥》(公元1579)。《医门秘旨》的重新发现,将“推拿”一词的出现年份提前了3年。

“推拿”一词出现于按摩科刚刚被取消之际,这并不是巧合。从主要治疗成人到专门治疗小儿,由“按摩”改称“推拿”这实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变通做法。在民间寻求生机现存明初《永乐2.3流落沐浴理发业,大典》残卷中有一本理发专著《净发须知》,经查并没有按摩手法的记载[6]。而杜纯鸿于上世纪30年代得之于四川按摩师邓呈瑞(1870~的传抄本《净发须知》则有很1939)多按摩的内容,而且还出现了《江湖博览按摩修养净发须知》《、按摩修养歌诀》等别名[7]。此书主要论述理发技法与保健按摩,也包括美容和治疗。后世理发与沐浴业兼行按摩的传统似与《净发须知》有关。清代休闲性质的按摩已成风气,保健按摩在理发行业已形成传统,在沐浴业也有人从事此道。

按摩科被取消的原因初探

关于隆庆五年按摩科被取消的原因,由于相关史料的匮乏,在此仅对其主要原因作初步探讨。

对3.1手法意外的负面影响受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人体解剖的认识还不可能达到现代的程度,在手法操作的精细程度和准确性上还不能尽如人意,对疾病的认识、诊断也受到当时医学水平的限制。其次,按摩操作人员的学识素质,对按摩疗效也有影响。在此背景下,由按摩手法造成的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已引起当时医学界的重视。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

医、吏目共二十员:大方脉五员,伤寒科四员,小方脉、妇人科各二员,口齿、咽喉、外科、正骨、痘疹、眼科、针灸等七科各一员。医士、医生各七十余名:大方脉、伤寒科、小方脉、妇人科、口齿、咽喉、外科、正骨、痘疹、眼科、针灸等各名数不等。”此时已无按摩科。明万历《太医院志》载:

[4]

“隆庆五年更定御医十人,吏目二十人”“;按医有十三科,医官、医士、医生按科习业。曰大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后按摩、祝由二科不传。”

2“隆庆之变”后按摩的分化

隆庆五年按摩科被取消后按摩开始向三个方向分化

“正骨手法”的名义,寄生于正骨科手法在骨折、2.1以脱位治疗中的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清代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有“手法总论”专篇,仍强调“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作者简介]赵毅(1955-),男,江苏无锡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推拿手法、推拿发展史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1卷第5期2007年9月??27

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也劝人辈者,不可不慎。”胡文焕《类修要诀》(公元1592)不要接受按摩:“劝君更莫将摩按,按摩血脉终分散。只是搓揉自己行,自己行时甚方便。”《古今医统》(公元1575)亦云:“是法(指按摩等法)亦绝不传。其仅存于世者,往往不能用,用或乖戾,以致夭札而伤者多矣。”万全的著作中也有多处小儿推拿意外的记录[1]。这些手法误治现象给按摩的形象带来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3.2封建礼教对手法医学的限制直接作用于人体肌肤,是按摩治疗的特点。但这种治疗性接触在明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礼记》“男女授受不亲”的训戒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律条在明代中后期发展到了顶点。当时的《医学入门》(公元1515)有一则医律:“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贫家不便,医者自袖薄纱。”龚廷贤在《万病回春》(公元1587)中愤慨地说:“常见今时之止令切脉;至于妇人,多不之见,岂能察其声色?更以锦帕之类护其手,而医者又不便亵于问,纵使问之亦不说,此非愈求愈病,将以难医?”可以想见,在日益浓厚的封建气氛中,以人体接触为特点的按摩疗法最终被取消,已成必然。

4“隆庆之变”导致手法医学的退步

“隆庆之变”造成了按摩的突然“休克”,以手法治病已成为非法,这使我国手法医学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环境。除了小儿推拿一枝独秀外,清代的“推拿”成就并未超出以前的“按摩”。手法医学日渐萎缩,在不少方面甚至是倒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文志》尚记载有按摩

4.1成人按摩几乎失传《宋史法》《按摩要法》等书,而明代几乎没有留下成人按摩(推拿)专著。而清代现存的推拿著作,则几乎都是小儿推拿内容。

4.2按摩教育不复存在正规的按摩教育体系建立于隋唐时期,与大小方脉、针灸等学科一样,按摩作为医学分科之一,也有“按摩博士”“、按摩师”等职称。随着按摩科的取消,正规的手法教学也不复存在。推拿手法只能在民间师徒相传,甚至沦落到了“知医者略而不求,而妇人女子藉为啖饭地也”(《厘正按摩要术》陈桂馨序)的地步。《古今医统》(公元1575)、

4.3治疗范围受到限制据《韩氏医通》(公元1522)《证治准绳》(公元1602)《本草纲目》(公元1578)《景岳全书》(公元1636)《保生秘要》(公元1632)等明代著作记载,明代初期和中期的按摩疗法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并且以成人病证为主,臌胀、中风偏瘫、痨怯、色劳、哮喘、膈噎、咳嗽、癫痫、紫白癜风、黄疸、结核气、时气、脚气、小便迟滞、疝气、疟疾、遗精、心邪、头痛、眩晕、耳聋耳鸣、鼻渊、口干、胸腹胀闷、腹痛、胃脘痛、呕吐、痧症、乳痈、转胞、胞衣不下、白浊白带、脱肛、痔疮、痞块、痰火等。而明代后期和清代的手法治疗范围,已从过去的各科通治,慢慢萎缩到局限于正骨科骨伤科)。因为唯有正骨手法才是“合法”的。

4.4产科手法日渐衰落广义的手法医学还包括助产手法在内,以宋代杨康候的《十产论》为杰出代表。有研究者注意到:“清代医著中的助产手法记载,无论是操作过程[8]的详细程度,还是对疗效的信任程度,均大不如明代。”

妇科手法也几乎失传。

4.5脊柱手法难以发展我国的脊柱手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引书》中就已详细记载[9]。按摩科的取消,使我国脊柱手法失去了发展的先机,而西方的脊柱推拿术,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以后开始兴盛起来的。

“摸诊”在正骨科中尚有一4.6腹诊古法东渡日本除了席之地外,作为手法医学一大特色的手法触诊,也几乎失传了。源于岐黄、仲景的腹诊法,在中国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后,只能借助东洋的汉方医学谋求生机。而日本自16世纪以来,对腹诊的重视程度远胜于脉诊。现存的腹诊专著差不多成了日本的专利。另外,汉唐时代就已应用的等手法触诊,也逐渐被人淡忘了。

在《千金要方》《、华4.7足部按摩异域开花按摩足部,佗神医秘传》、《韩氏医通》等医籍中都有记载。明代中后叶按摩科被取消后,足部成为禁区,触摸异性的足部更属违背伦理的大忌,致使这一古法未能继续发展成为独立的疗法或保健法。而日本不仅有足部按摩的古籍记载,还有我国早已失传的图谱流传,如日本的《按摩手引》(公元绘有双手指按涌泉、双手分推足背等足部按摩图;1801

按腹图解》(公元1827)也有精美的双人足部按摩图。西方则在19世纪借助于反射理论逐步形成了足部反射区按摩法(footreflexology),影响遍及全球。

4.8异性治疗限制更严清代的异性手法治疗限制更严,即便是在正骨科,将手法运用于异性,仍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伤科汇籑》记载了治疗一女性外伤性肩关节脱位:“奈娇幼羞涩,手法难施,遂令伊母紧抱,坐在椅上,用布搭连一条,一头系住其手,一头从槛下穿过,隔屋牵之,又以布尺击其搭连,如弹棉花然,俟妇心不提妨,猝用力拉之,骨入髎矣。”书中还用类似方法治疗女子髋关节脱位。《理瀹骈文》对按摩等外治法则提出了“女医亦可学以治女”的对策。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主要分布于手掌部,这除了有方便操作的原因外,与当时对异性按摩及按摩部位的限制恐怕也是有关的。

医宗金鉴》对正骨手法作4.9手法理论难以突破除了了总结外,清代的手法治疗理论并未出现重大突破,也没有形成体系。清末一指禅推拿流派曾试图借助刮痧理论复兴手法外治。

5“隆庆之变”对现代推拿的影响

尽管“隆庆之变”已过去400多年,推拿学科在现代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无可否认,当年取消按摩科人,每求医治,令患者卧于暗室帷幕之中,并不告以所患,“弹踝诊法”、“按背俞诊法”、“按膏肓诊法”、“以痛为腧对现代推拿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表现为:

① 重推拿轻按摩:有不少人片面地认为,只有推拿才是正宗,甚至误认为按摩是“舶来品”。

② 重骨伤轻内妇:从“十年动乱”到推拿重新复苏的80年代,甚至现在的不少地方,推拿科差不多等同于骨伤科。统计近几十年发表的推拿专业论文,颈肩腰腿痛等骨伤科病症占了多数,适应证范围越来越小,内妇杂病的推拿治疗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③ 手法名称纷繁无章:由于古代没有权威的推拿著作传世,所以目前的推拿手法分类混乱、名称繁多,存在不少地域性的、门派性的手法命名。有按照手法的动作形态命名的,有按照手法的作用疗效命名的,同法异名或同名异法的现象不在少数。有的推拿著作贪大求全,还有人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④ 借用照搬针灸理论:从明代《针灸大成》的“以指代针”,到清代钱汝明补遗的《秘传推拿妙诀》和民国赵熙的《按摩十法》,直到现代的推拿教科书,推拿的理论(如补泻问题等)基本是借用针灸,很难体现推拿治疗的特殊性。

⑤ 学科地位低下:从各级医院的推拿医生,到各中医院校的推拿教师,他们的学历和职称,较其他学科从业人员,普遍偏低。推拿在医学界的地位,仍为“小道之小道”。各级推拿学会均隶属于中医药学会,为二级学会。而同为中医外治疗法的针灸学科,其地位远在推拿之上。

⑥ 尚无推拿核心期刊: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尚无一份权威的全国性推拿学术核心期刊。这对于推拿学科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反 思

以史为镜,知往鉴来。从明代隆庆五年按摩科被朝廷取消的史实中,推拿界应该反思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推拿学科必须在“科学化”“、理论化”“、规范化”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要多学科研究推拿,与生6.1科学化

① 重视基础研究:物力学、人体工效学、人体工程学等其他学科协同研究推拿,力争在推拿的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

② 加强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合作:推拿界要主动与其他医学学科合作,主动地渗透到临床各科中去,运用推拿手法的特长,扎扎实实地解决一批其他学科中难以解决或副作用较大的疾病。要批判性地剔除推拿中的不科学、不合理成。

③ 扬弃糟粕:分,如暴力手法、无目的性的危险手法以及一些过时陈旧的理论观点。勇于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是一个学科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

6.2理论化时至今日,完善和强化推拿的理论体系的任务,已经摆到推拿工作者面前。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以指代针”的理论解释,也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现成的理论体系。而应该在科研突破和临床发展的同时,逐步完善和强化推拿理论体系。很多推拿的理论问题有待于我们解决,如 推拿手法体系问题推拿的特定穴特定部位问题,推拿的病因学问题,中医特色的脊柱推拿理论问题,中医手法诊断理论,中医推拿辨证施治理论,等等。

6.3规范化

① 治疗规范化:制定一批常见病症和基层适宜病症的推拿治疗操作规范。不求手法漂亮,只求实用易行,疗效确切。这是争取其他临床学科认可,甚至取得国际医学界承认的基础性工作。要开展推

② 手法规范化:拿手法规范化研究,打破目前手法分类混乱、别名众多的局面,尽可能做到推拿手法命名唯一化。手法的参数也要在科研的基础上逐渐量化和标准化。

③ 管理规范化:完善推拿医生的学历资格管理,上海等地区已经制定各级医院对医生学历的不同要求标准,禁止不符合学历要求人员从业。完善推拿医生的执业医师资格制度,严格划分治疗与保健的界限。抓好学历教育与继续教

④教学规范化:育,提高推拿从业人员的学历,培养一大批推拿的本科生,注重推拿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大大提高推拿从业人员的素质。参考文献:

[1]赵毅.中国推拿发展史[M]上海中//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上海:

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1-43.

[2]赵毅.对明代手法医学盛衰的思考[C].全国推拿流派与文献交流

会论文集,上海,2001.[3]明?李东阳.大明会典[M(]重修本)新文丰出版社影印,.台北:1976.[4]明?李朱儒.太医院志[M].明万历刻本,合众图书馆1941年晒图本.[5]明?张四维.医门秘旨[M].明万历同安张氏恒德堂刊本//马继兴

等选辑.日本现存中国稀见古医籍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11-863.[6]明?不著撰人.净发须知[M](影印本),//永乐大典.北京:中华书局

1986.

[7]杜鸿纯.按摩正骨歌诀实践[M]三秦出版社,.西安:1989.[8]张志斌.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M]中医古籍出版社,.北京:2000.[9]赵毅《导引手法评述[J],3):.引书》.按摩与导引,2002(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